APP下载

德智兼美 品智共生
——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育人体系建设实践为例

2019-03-28陈坚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程体系

陈坚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福建福州350008)

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知识、能力等素养积累的初始阶段,也是品质、意志和世界观的奠基时期。作为一所拥有深厚底蕴的百年名校,如何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表达,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提交具有学校特色的答卷,如何在妥善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守正出新,不仅需要争办一流教育的决心,还需要改革创新的理念眼界与锐意进取的实践行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根据学情、校情凝练出了“品·智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品德培育与智慧教育双线发力构建学校育人体系,倡导并践行“智以品为本,品启智求真”的理念,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好、基础实、思维活、兴趣广、能健体、会审美,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小学毕业生”。

一、育人之初心,型塑学生“品之本”

站立在时代的背景下,课程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构建与实施新课程体系的价值引领与行动指南。

(一)日常规范细节全落地

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应是指向全方位且落于实处的。将育人目标落地于具体的学校德育养成中,首先就应立足于行为规范,从学生个体与班级集体两方面着手,打造“润物无声”却时时、处处皆渗透的德育氛围。因此,一方面,学校注重从学生常规管理入手,根据学情、校情制定本校的学生常规管理细则,以细节提升教育实效,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根据反馈情况持续优化各项常规管理工作,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完善,使班级常规评比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为形成优良学风、校风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融合学段打通空间,活动涵育品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体与心智发展特点及规律皆有所不同,而小学阶段共六个年级,年龄跨度大,既是挑战,也是契机。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德育工作的资源挖掘,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学校尝试将低年级、高年级的学生以混龄的方式进行教室编排,力图实现同伴互育的双赢效果。通过“大手拉小手”混龄式德育活动能够提升德育实效。例如,在建队日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通过指导新入队的同学,深化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激发了爱心;低年级学生也借以学习知识、感受关爱,融入学校大家庭之中。

(二)德育百优项目双合力

在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德育品质还需要以具体活动为平台,有目标、有层次、有反馈地保障育人效果。因此,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通过历年的建设,形成了以“先锋雏鹰树美德”和“做静雅、文明、有礼的附小人”两项省德育百优示范项目为基础格局的德育全景课程体系。以“做静雅、文明、有礼的附小人”德育课程活动为例,该活动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以“集赞换奖励”为主要模式开展形式新颖的德育活动,发挥全体教师的教育合力,加大家校共育的力度,不断将“做静雅·文明·有礼的附小人”活动推向深入。

学校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制定静雅校园十二礼,把小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分散在六个学年中,以学期为单位,按主题分季开展活动,分阶段过关,构建涵盖整个小学阶段的行为教育网络,通过系统性规划来保障教育效果。同时,积极策划静雅校园系列活动,把争章活动和静雅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并将学生在静雅活动中的完成情况纳入学生的操行等级和评优评先工作,有效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为形成优良学风提供了思想保障。

活动的高效,有赖于重视反馈并以此进行持续的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将静雅校园活动由原本计划的每个学期三季活动调整为每个学期两季活动。在增加活动周期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评选环节,每两周评选一次“静雅少年星光榜”,每季度评选一次“静雅之星”。通过制定静雅活动主题和活动的具体展开,将师生反馈的情况进行实时调控,并在阶段性主题完成后及时进行事后小结、讨论优化等,使德育项目不仅依计划开展,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地、因时制宜地推陈出新。

(三)时空浸润家校共育人

校园环境不仅是师生活动的物理空间,也能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校园建设中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结合德育课程项目,在每个教室的侧墙中间增加“静雅舞台,我最闪亮”版块。版块分为两个版面,一个版面专门黏贴与静雅活动相关的优秀表现,另一个版面黏贴24项美德章的争章行动记载以及其他日常优秀表现记载。在年段走廊、操场等公共场所则张贴与静雅活动有关的光荣榜或宣传展板,在整个学校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浸润其中,将“静雅、文明、有礼”核心品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形成人生品格。

对学生的品质养成,应重视家校合作,共同指向学生的人格成长。因此,学校的另一项省德育百优活动“雏鹰争章树美德”,就是通过制定先锋雏鹰美德养成手册——“我成长,您点赞”模块,充分调动家校中的多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家校合力。手册记载“我的美德行动”,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历程,班主任、科任教师、大队委、值周班级均可以点赞肯定学生的美德细节,实现对话式德育评价。[1]家长根据家中表现情况进行点赞反馈,通过集赞的方式,学生得以直观、量化的方式感知成长,并通过合理范围内的争赞比赛激励学生做静雅、文明、有礼之人。

立德树人不能仅局限于学校范围,还需要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资源。因此,学校重视开展多样的跨学段少先队活动课程、研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涵养学生的品质。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泛开展各种少先队活动,包括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校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劳动节等大型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同时,精心组织春秋两季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活动及海外游学、访学等假期研学项目,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多彩而富有意义的活动,增长见识、开拓眼界,获得对生活意义与价值的启发。[3]

二、育人之核心,助力学生“智之启”

根据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应抓好“核心素养”落地工程,均衡课程的协同发展,构建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课程纳入到“智慧——生长”生态型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前瞻未来、谋划全局,以顶层设计锚定育人目标

学校将国家的育人目标进行落地实践,就需要依托学校课程体系规划展开,即学校对本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进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时,定位于面向未来、面向科技、面向生活,关注本土化、系统化和综合化,探索并实践了国家统一课程计划背景下的基于满足地方课程、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三级课程。构建了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多样课程类型于一体的综合型课程结构。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以增强课程的内生力为指向,以探究性学习为抓手,连结多学科,设计主题学习以提高学生融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综合性学习的平台作用,实现校内外联动,建构起学校、家庭和社会课程目标一致、课程资源多样、评价方式联动的三位一体的生态课程体系。

基于人才培育目标,学校制定了三大课程目标:奠定基础、拓展视野、关注个性。奠定基础——体现为基础性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干,目的在于奠定学生的品格、健康、学业基础;拓展视野——体现为拓展性课程,包括各种兴趣活动,以分支出的五大领域课程为平台(社会与生活、文学与艺术、数学与科学、英语与国际理解、体育与健康),发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具备世界眼光的格局;关注个性——体现为探究性课程,通过五大领域课程,体现学校对学生个人特需、个体特长的关注。例如,学校不仅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普惠性体育类素质拓展课程,而且针对篮球方面有特长的四至六年级学生,开设了专门的篮球课程,并以课程学员作为学校篮球队的主力,积极搭建比赛平台,让学员在比赛中锻炼实战能力。近两年来,学校的篮球队也以优秀的成绩诠释了学校的素质拓展课程的成果。

在具体体系搭建中,学校将课程确立为三级结构:学科课程——国家课程依旧是课程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稳固的主干;兴趣活动——是国家课程的延伸,普惠全体,体现出课程的拓展性;主题学习——作为探究性课程或者一种新兴课程形式:STEAM+方式,连结不同的学科,寻求知识的联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工智能已经进入2.0版本的时代,学校初步开展了基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以编程基础和算法思维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启蒙教育。

(二)指向主体、着眼生态,以质量检测锁定教学实效

学校育人的成效,最重要的评判要素就是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要确保教学实效能切实指向学生主体素养的提升,就需要建设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养积累。[4]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重视学生学业质量检测。年段包干领导加大日常巡课的力度,检查学生听课情况,教导处定期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反馈与跟进。各学科课任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向家长反馈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班主任加大家校联系力度,及时反馈与跟进。教导处每学年组织相应学科、相应年级进行校级质量抽测,培优补差,在历年的国家、省、市级质量抽测中都以优秀的成绩展示了学校扎实的教学质量。

学校不仅关注教学质量,还重视提升质量检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不同的学科属性,进行适宜的质量评价检测方式。文化课注重将常规作业的过程性评价与考试的终结性评价结合;技能课不仅关注技能的习得与发展,还引导重视知识的掌握与学科熏陶。例如,音乐学科的素质测评不仅包含学业指标(让学生以演唱作为评价内容,还根据学期的教学知识点编制音乐基础知识测评卷引导学科素养的积淀),还提倡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音乐艺术活动,或欣赏高雅的文艺演出。

一系列的举措经由改进优化后形成教学常规,为培养学生“乐学、乐思、求真、求实”的学风奠定了制度保障,有效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检测模式,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指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5]

(三)多方联动,生态共美,以教育新模式辐射引领

教师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对于课程建设、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因此,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积极走教育资源“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之路,在构建体系、开放平台时、充分挖掘资源,形成了“本校师资+福建师大师生+专业人士+优质机构”的四方师资合力。首先发挥本校教师专长(如本校语文教师开设文学社、数学教师开设杨辉数学课程、心理教师开展团体辅导等);其次依托福建师大资源(如福建师大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协和学院等);同时积极引入优质校外资源,邀请专业人士、聘请优质机构教师(如全国一级指挥、部队官兵、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通过多方联动、群策群力,协同完善课程平台,提升课程质量。

自2017年9月起,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示范校进入第二轮课程改革阶段。通过对教改的持续推进,学校塑造起了特色的育人品牌,内涵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以此为基础,并借由课程建构与外部环境合作的契机,充分发挥辐射与引领作用,探索教育教学研究新模式,学校与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古田中心小学、龙岩学院附属小学结成教育教学联盟。学校将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校本作业、课程建设模式等推广到其他三所联盟校;古田中心小学、龙岩学院附小则凭借自身地缘优势,开发“红色基因”系列课程;高新区第一中心小学也在探索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等。通过区域交流、校校协同、资源共享、联动优化,联盟成为一个更为上位的新生态系统,学校得以在校内、校际间寻找到新的生发点与发展空间,实现示范与交流并行、互动与创生共生。

智以品为本,品启智求真。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将“品”“智”双线并行,全面构建“智慧——生长”生态型课程体系,以自身的育人体系建设实践提交具有师大附小特色的经验表达。紧扣德育之本,重视智育之启,学校将继续致力于将育人体系建设成为一个能持续生发、发展、连结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程体系
令我害怕的虫子
北京附属印刷学院附属小学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学生写话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