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尚善文化”体系 营造生命成长校园
2019-03-28林义
林义
(福安市逸夫小学,福建 福安 355000)
中华文化的道德准则和践行标准,归根于一个“善”字。立德、博爱、至善,应是炎黄子孙的终生追求。善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行动——“完善自己、行善他人,善行天下”。因此,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尚善”教育,努力构建校园“尚善文化”体系,精心营造师生生命成长的生活乐园、精神家园、成才摇篮。
一、“尚善文化”体系建构——以生命为基本理念
学校教育应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尚善文化”体系建构,应当关注师生身心,充满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坚持真理、发扬民主,尊重个性、平等相待,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尚善文化”校园生态。它不仅关注学生身体的成长,学业的进步,教师身心的健康、愉悦,专业的成长,更关注师生精神的成长、生命的激扬。立德树人之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思想道德层面,是引领人“尚善”的。所以,学校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建设充满生命张力的校园文化。
二、“尚善文化”体系建构——以学校为本定特色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道德的核心要素是“向善”。教育就是使人向善,让每个人不断完美,成为最好的自己。国家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而学校的办学水平由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学校底蕴和特色有可能给学生烙下精神印记,让学生受益一生。他们不仅能掌握生存发展所需的知识,更能养成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良好习惯、健全性格和引领一生的进取精神。[1]新时期学生的发展,新时代教育的转型,需要优质教育,渴望特色办学。如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凸显精神文化。树立“尚善”理念为核心,规划学校愿景,建构办学模式。通过校歌、队旗、校花、校铭等内含尚善精神的外显文化,塑价值观,强凝聚力。二是建立制度文化。现代学校建设以法为纲,以制为据,循序推进,制度文化融入学校管理全程,逐步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制度文化。三是强化行为文化。大力推进“三风”建设,夯实师生行为礼仪、文明规范、公民素养,发挥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潜移默化和自觉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四是丰富课程文化。以素质培养为准绳、以实践探究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整合资源开发个性化学校课程文化,促进教与学的转变,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五是提升环境文化。规划自然环境,营造“三化”校园,建设人文环境,搭建“四性”平台,倡导“上善若水”生命文化。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福安市逸夫小学,是邵逸夫先生“善行天下”的一个缩影。面对留守儿童多、学生缺乏良好习惯等问题,学校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深入探讨中华文明中博大精深的“善文化”,构建“尚善教育”的办学理念,用自我完善培育师生、借行善他人浸润校园、以善行天下成就教育,对于破解现阶段教育困境、提升办学的品味、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地处闽东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反复要求牢记和发扬老区革命精神:“闽东是个老区,有长久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游击战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23年来闽东人民英勇抗争从未间断,“23年红旗不倒的美誉”因此而得。饱含丰富德育养分的红色文化,是德育极佳的天然材料,用好、用活特色文化是德育实现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倾向于自我意识形成,纯粹的说教已经很难启发学生思考。因此,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贴近学生需要,将理论浸润真实生活,让德育从被动的、凝滞的知识状态中被“触发”,依据由小及大、由此及彼映射大原则,巧于用“小善”引申出“大善”。学校尝试构建红色学校课堂教学、开辟红色场馆课堂、成立阮英平红色中队、组织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和开展红色家庭教育等途径,让红色基因渗入学生血液、浸入学生心扉,在增强小学德育的有效性和提高小学德育的工作水平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三、“尚善文化”体系建构——以人为本创特色
“尚善文化”体系构建,适合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紧贴实际,提炼形成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等,汇聚师生精神,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把“尚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教育人以善立身,以善做事,以善为人,以善治学,有效破解现阶段的教育难题。[2]用“水德”浸润学生,用“善念”涵养学生,塑造学生“若水”品性,夯实学生一生发展的根基。探索特色办学方式方法,积累经验,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的品位,使教师德能兼备,学生德才兼备。力求形成区域“尚善”高地,引领区域精神发展。
(一)“一师一优”。以“一师一优”行动计划,加强教师文化建设,打造“善读、善写、善思、善研、善导、善评、善变、善新”的善教“八技”教师。强调教师博学多闻、教有所长、大爱至善、气质高雅,发展个人专长,形成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一师一优”行动计划,将引导教师在教学技艺方面找准突破口,抓准实施策略,引导教师在个人修养方面广泛阅读,完善知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促进自身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最完善的成长。
(二)“一段一品”。以“一段一品”行动计划,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尚善品质。分年段分主题推进“尚善教育”学生培养系列活动,一个阶段一个主题,六年六个主题,形成六个特色中队:一年级书香中队(善读),二年级敬廉崇洁中队(诚信正直),三年级阮英平中队(传承红色经典),四年级小交警中队(遵纪守法好公民),五年级学雷锋中队(助人为乐),六年级钱学森中队(善思敏行)。每个中队围绕特色自主安排相关活动,从各方面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尚善品质,形成“善学,学善”之学风。
(三)“一月一题”。以“一月一题”行动计划,加强尚善教育办学特色打造。如3月是助人为乐的“尚善月”,4月是读书崇善的“书香月”,5月是孝老爱亲的“善孝月”,6月是展示才能的“风采月”,9月是尊师重道、行为习惯养成“礼仪月”,10月是探索创新的“科技月”,11月是运动健体的“体育月”,12月是社团汇报成果的“尚美月”,形成德育活动体系与规律,促进养善教育办学特色形成。
(四)“一步一景”。建构“一步一景”计划,把“尚善”办学理念物化在步道上、楼层间、墙面上、亭台景观、功能教室。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皆有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功能,促进尚善文化的形成。
四、“尚善文化”体系建构——以发展为本达目标
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凸显“尚善”办学理念特点,科学构建德育目标、内容、路径、评价等的“尚善”校园文化体系,引领学生树立“完善自己、行善他人,善行天下”的意识,形成“善教,教善”之教风、“善学,学善”之学风,致力于打造“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质量”的品牌名校。
(一)尚善目标。培养“八能、四讲、三心”全面发展的人:1.八能指“守责、明理、善思、勤学、能动、合作、耐劳、创新”;2.四讲指“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回家讲孝道、社会讲公德”;3.三心指“心胸宽广、乐观豁达”的进取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责任心,“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和谐心。
(二)内容体系。8个培养载体,即尚善教育课程框架:3+8。“3”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课程结构,按照低段(一二年级)开设立本课程、中段(三四年级)开设明德课程、高段(五六年级)开设至善课程。“8”为各阶段课程均由8块内容组成(感恩友爱教育、文明习惯教育、诚实重信教育、爱国担当教育、励志创新教育、关爱自然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团结互助教育),不同阶段的课程培养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三)实施路径。
1.基础课程与课堂学习。(1)培养学科教师德育理解与育人意识。提升教师道德素养和育人水平,尝试把知识技能学习与立德树人统一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2)寻找学科课程育人素材。挖掘学科的育德功能,在艺术赏析中感人,在分析说理中服人,在经典传承中化人。(3)课堂教学活动精细设计。寓德育于教学全程,情境创设巧引入,实践活动多体验,反思提升重感悟。
2.育人课程与育人实践。(1)规定动作一个不能少。按照国家规定上好德育常规课程,如《道法》《班队》课,全面促进学生道德知识内化。(2)自选动作有特色。结合地方区域特色与学情,合理开发科学设计校本育人课程,促进德育课程精细化。(3)主题动作要保障。精心谋划“尚善八月”“三礼”活动、队日等主题活动,保证学生团队活动的时间与成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获得思想品德的提升。
3.中队文化与中队建设。(1)特色育人。明确班级师生的共同愿景,围绕学校文化,树立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将文化韵味融入中队建设中。(2)环境说话。打造以班训、黑板报、队角为主线的墙面文化,通过温馨向善的环境布置育人。(3)制度管理。师生共同定制班级的管理措施,细化操作方法,形成学生自理、自制、自动的尚善班级管理模式。
4.重视心育与危机疏导。(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常态学生和特殊人群分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班主任、德育处、安全办共同管理,全时段掌握学生学习心态、情绪调适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避免突发状况。(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常规课程,每周开设一节,设立符合标准的学校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教师与外聘心健辅导员,以个别辅导和团体活动课的形式,及时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3)做好危机应急处理工作。早发现早预防,多宣传解压力。如在五六年级青春期和女生交心谈心、针对男生做心理咨询,在三四年级过渡期开展团队拓展活动等,整体提升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5.家校合力与社会育人。(1)营造家校共育氛围。用好家委会,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日,上好家教课。密切与家庭的联系,从日常的平面联系,向长期的纵深联络发展,推动学校、家庭形成共育合力。(2)对接社会资源育人。注重学校与社会共享资源,实现教育互补、共同评价,实现学校教育社会化。(3)发挥专业资源优势。聘请检察院与片区民警为学校法制副校长、综治副校长,设置校内外安全岗,定期开展法制宣讲、安全演练,创建平安校园。
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的原点是育德,育德之本在行善。[3]教书育人不仅是完善自身的过程,还是自身向上和超越平凡的利器。把学生培养成为“善听、善说、善读、善写、善问、善思、善创、善行”的尚善“八能”人才,把教师打造成“善读、善写、善思、善研、善导、善评、善变、善新”的善教“八技”教师,让校园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成才的摇篮,是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