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间书院文化传播方式及其效果研究
2019-03-27艾玲曾嘉艺曾飞
艾玲 曾嘉艺 曾飞
【摘要】2014年,著名作家刘亮程带领团队进驻菜籽沟村,在木垒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亮程先生倾力打造以传播国学与现代思想为己任的木垒书院。通过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傳播学理论,围绕论文的核心内容,从新疆木垒书院文化传播调查数据的分析、木垒书院文化传播受众的结构性及行为、新疆木垒书院文化传播方式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木垒书院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对当今社会及教育的影响力。
【关键词】新疆木垒书院;传播方式;传播效果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教育组织模式和文化载体,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由民间办学者创办,与官学、私学平行发展的教育制度。它兴起于唐朝,成型于晚唐、五代,兴盛于两宋,繁荣和普及于明清,历时千余年,它的兴盛来自于民间与官方双重力量的推动。书院文化的形成,受到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形成过程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基本走向和特征。书院还是当时文人士子们进行学术研究和思想传播的场所,也是古代文人典藏和出版的重要机构。在培养专业的高级人才和传播高深学问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为主的特色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节点。研究书院文化,对我们今天进行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价值。[1]
清代乾隆统一新疆后,由于内地人口大量迁移,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到光绪末年,先后建立了十几家义学性质的书院,由官方给地亩以供学院。光绪末年又将一些书院改为学堂,从此开始了现代教育。当代,一些文化人重新发掘出书院的价值,打造以传播国学与现代思想为己任的现代书院,木垒书院便是如此。
一、新疆木垒书院建立的背景
新疆木垒书院是著名作家刘亮程先生带领其团队创建于新疆木垒县菜籽沟村的民间书院。它是在一所旧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菜籽沟村是新疆地区目前为止留存比较完整的汉民族文化古村落,大部分建筑形制与陕甘地区清末、民国初的民居建筑风格一脉相承,从民居建筑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都与内地的汉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地融入了西域地区的多民族文化元素。建筑方式有干打垒木框架土块廊坊、穿靴戴帽(砖墙基,砖屋檐,中间夹土块)建筑群,延续了西域汉民数千年居住历史,是老新疆汉民居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其精细的木质构件和功能齐备的院落布置,展示着自清末到民国时期老新疆汉民的真实生活。它是一种“活”着的古村落文化与历史。
著名作家刘亮程先生发现了菜籽沟村的文化价值,2014年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菜籽沟村闲置的古宅民居进行保护性收购,并且劝说其好友来这里建立工作室。在作家的运作下,菜籽沟村的古建筑民居和浓厚的古代文化气息很快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并且建成了新疆唯一的“菜籽沟村艺术家村落”。目前,菜籽沟古民居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已对120余座古民居进行了供排水改造及房屋修缮。由艺术家改造后的农家古院落依山傍溪,外观古朴,内部上下水、卫生设施齐全,院落停车便捷,有菜地果园,每个小院都以不同的文化主题装修布置,供游客在享受自然中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木垒书院便是在工作室收购的一个占地70亩的旧学校基础上创建的,书院有文庙、藏书阁、教室、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设施,并有带后花园的精美标准间,供游客旅游学习,静养身心。
二、新疆木垒书院的文化传播方式分析
作为中国古代私学一种教育形式的书院,曾经在树德和育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书院是在农耕时代发展起来并且与农耕的耕读方式具有紧密的联系,它的相对封闭性和有限获取知识的狭隘注定了它适应不了现代人不断爆炸、种类日增的科学文化信息体系的需要,无法与现代教育体制接轨,所以书院的衰落不可避免。[2]
新疆木垒书院成立时间较短无法满足藏书、刻书和祭祀祭礼等传播方式的条件,故而笔者从人际传播和人内传播以及新媒体领域来研究木垒书院的文化传播方式。
(一)书院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称为内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木垒书院的人内传播主要是以祭拜孔子像并以儒家文化作为书院的建立风格,定期引进儒家经典书籍。因为就现状而言,木垒书院现在并没有固定的学子在书院常住,所以木垒书院的人内传播现今主要依靠为来此短暂体验书院文化学习的游客讲解和演示儒家祭祀文化来体现的。
祭祀作为展现物品文化意义的活动,通常是包含祭品消费的仪式,书院的祭祀也是如此。在规定的日子里为各类祭祀对象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按照儒家经典的程序和礼乐制度进行。这种祭祀主要分为释奠和释菜两种形式。新疆木垒书院在举行首届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的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环节就是祭拜孔子。书院创办人刘亮程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礼孔。圣人孔子告诉我们:怎么算有礼,用他告诉我们的礼去敬拜他,这就是一种礼。在这里,村里的家家户户都知道最朴素、最接地气的一种礼仪,被村里人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继承下来。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以来便对“礼”推崇备至,无论是一国之君还是百姓黎民,都已经将“礼”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而祭祀正是“礼制”之中的核心成分之一。因此,传播“礼教”自然成为作为文化教育组织的书院的功能,并且通过祭祀活动对书院师生“言传身教”,祭祀就是这样一种神圣化的人内传播。祭祀活动分为“典型性的祭祀仪式”和“日常性的祭祀活动”,其中日常性祭祀活动包括挂画像、陈遗物、立塑像、供牌位等多种形式,使得学生能够在“仰面瞻其容,俯而读其书”的环境中得到教化和熏陶。
书院管理者通过雕塑、牌位和祠堂等具体可感的代表先圣先师的物质符号来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从而可以使先圣的精神和意志对学生进行感召,并通过每个人在祭祀过程中对先圣的感悟、激励等情绪对符号进行“解码”,而这一祭祀过程也是先圣精神对学生的人内传播过程。
(二)书院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古代,无论是民办还是官办书院,中国士人们借助这个书院的平台,通过讲学的方式,将自己的个人思想感悟向听讲的人推销出去。讲学也被人们划分为基础文化讲解和学术理论讲解。所谓的基础文化讲解一般是由启蒙类书院完成,其主要针对的群体是未成年学生。而学术理论讲解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从宋代开始,书院便逐渐与理学相结合并成为理学传播的基地,对宋代之后的书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即后来要求讲学之人,也就是指传播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资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邓洪波教授在他的著作里面根据学术程度深浅,将学术理论的讲解者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是学术原创性讲学,是由各学派的大师进行主讲。
其次是由大师的亲传弟子主持的学理性讲学。
最后是由再传弟子的熟习者主持的学术普及性讲学。
可以看出,在书院的学术理论传播过程中,以各学派大师为代表的第一级传播者处于传播链开端,他们是创造理论知识的源头,而最先接触到学术原创性讲学的就是大师的亲传弟子,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传播者则分别是亲传弟子和再传弟子,第二、三级接受者同样也是传播者,“受传同体”是人际传播的典型特征。而新疆木垒书院现今也是采用这种模式,由国学大师的再传弟子进行讲学,其讲学主要处于传播过程中的第三级。
木垒书院的人际传播就体现在书院的教学授受上,将语言作为媒介并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保持“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书院的这种范式类似于金字塔形状,位于塔尖的是学派大师,是原创理论的源头;大师的亲传弟子、再传弟子位于中间层,决定理论的范围和地域位置;最后一层是浅显理论的熟习者,负责向大众普及理论。木垒书院现今也正是采用这种模式,有学生到木垒书院进行短暂的学习,在此期间由讲师向他们传播文化信息,从而形成了典型的人际传播。
(三)新媒体环境下书院文化的传播
互联网的诞生和运用对人类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社会的文化传播和知识传递的重要媒介系统。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是一种帮助受传者了解儒家文化,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宗旨的文化传播形式。木垒书院有意识地运用网络新媒体传播书院的基本精神,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形成文化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加强思想道德建設。
一个有效的传播过程至少要包括三个关键要素,即受传者、传播者和经过编码的信息,网络新媒体视角下的书院文化也一样包含这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传播者是传播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传播活动中的第一个要素,它是整个传播链条的中心环节之一,传播的内容是由他们加工、整理和选择的。书院文化传播者是从事传播书院文化的个人或者组织,主要包括书院宣传部门的宣传人员等。书院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书院文化内容的发送者,其职责主要就是解决“如何进行传播”和“传播什么样的内容”。在传播学研究中,“受众是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受传者”,即在传播过程中接受传播者发出信息的一方。而与此对应的,书院文化传播的受众就是指接受书院文化教育的文化传播活动的对象,这里主要是指我国的广大网民。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书院文化传播是作为一项特殊的文化传播活动,既具有其他媒体环境的一些特征,譬如大众性,同时也形成了自己显著的个性特征,例如渗透性和交互性。
木垒书院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大背景下,成功设立了中国最接地气的“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每年筹资100万元设立奖项。设奖以来,每年有一位艺术家获奖,2015年由著名作家贾平凹获得,这次活动通过网络宣传和评选,引起重大反响。除此之外,木垒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木垒书院”从2016年7月一直运营至今,每期推送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成为新疆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
三、新疆木垒书院传播效果分析
(一)启迪了民智,提高了道德教化
书院的存在本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意识地传播书院的基本精神,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形成文化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所有的书院创立者都以道德教化为己任,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及伦理纲常作为核心,木垒书院也不例外。
木垒书院将伦理道德化为学规的灵魂,使学生的伦理道德处于最高位置。甚至是书院的构造,书院的碑记、楹联、匾额等摆饰物也暗示着某种价值取向,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这种教学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来此游玩和学习的学子,洗涤了他们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对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些许触动,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和道德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倡导和繁荣了文学氛围
新疆木垒书院给菜籽沟村带来了文化。因为学院和艺术家的进入,使得村庄拥有了崭新的文化和生活面貌,当艺术家村落建成之后,村民就更会生活在文化氛围中。同时,木垒书院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媒介,所谓的文学媒介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部收音机、一台电视机、一台电脑等。文学媒介把文学作品与人联结在了一起。因而,这些书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向人运动的传输渠道。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文学媒介显然是人们接受文学的第一个环节。对于书来说,读者首先接触的是书的封面,然后才是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阅读。木垒书院在其创始人刘亮程先生的主持下,在其微信公众号创作、收集和展览各类文学作品,形成所谓的文学媒介,对当地的文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疆木垒书院计划总投资200余万元,内部主要划分为学术会议室、文献资料室等八个区域。截至目前,前期已经投入80多万元,院落内的桥渠修缮、房屋改造和鱼塘修建已完工。木垒书院计划是将书院打造成为一个“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从而促进和繁荣文学事业。
木垒书院在新疆的文学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其收录了诸多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更成功设立了中国最接地气的“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每年筹资100万元设立奖项。它的出现,为跨区域的文学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加快了新疆文学事业的发展。
(三)传播、扩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媒介的另一功能是传承社会文化,媒介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通过传播的方式一代代地在社会成员中传递下去。[3]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传承文化的功能,能够使社会在发展共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书院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本就是文化教育事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繁荣文化教育事业的必然需求,书院在创办并发展到一定兴盛繁荣的阶段后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
木垒书院的客栈式寄学方式,为现如今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外活动场所,这种假期传统教育模式与学校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互补充。木垒书院的建立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这些都成为木垒书院文化传播的受众,很好地传播和扩展了传统文化。木垒书院建立后除带动大量游客旅游参观外,也对周围居民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影响。
(四)受众对书院文化传播效果认可程度
木垒书院文化的传播在社会和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木垒书院文化的传播在受众之中的认可程度也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用以反映受众对书院文化传播效果的认可程度。
调查受众认为书院文化的传播影响一般的共100人占50%,认为书院文化的传播影响轻微的共53人占26.5%,认为书院文化的传播很有影响的共32人占16%,认为书院文化的传播没有影响的共15人占7.5%。
调查受众认为对待书院文化应该繼承传统、发扬光大的共82人占41%,认为应该积极学习、认真了解的共79人占39.5%,认为应该用作知识储备、一般对待的共31人占15.5%。
根据数据,受众对书院文化的传播影响认可程度不高,大多数认为书院的传播效果影响并不大。所以,就目前而言,尽管木垒书院在社会和教育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就其影响力而言仍需加强。
四、新疆木垒书院文化传播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木垒书院的建设和运营已步入正轨,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在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和文化旅游等活动。总的来看,书院的文化传播虽然已经产生一些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但在其宣传和文化传播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整体文化开发力度小,知名度低,跨区域影响较弱。为了提高书院文化的传播效果,书院文化的传播改进应该兼顾自身的发展和文化的宣传,借助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最终实现木垒书院文化传播创新,文化传播效果提升。
五、结语
木垒书院建于世外桃源般的菜籽沟村,立足传统文化的故土根脉,秉持自然之情怀、开放之人文,开枝散叶,以传播国学与现代思想为己任。现如今,传统文化逐渐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这对于书院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本文希望可以通过文献调查分析出书院传播的方式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借助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出书院的传播效果,以此为书院未来传播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意义。木垒书院应该仔细思考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以及反思其传播效果的欠缺,只有这样,才能让书院文化长久地传播下去,才能使得古老的书院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课题“清代新疆多民族文化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中奎.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0(8).
[2]周婧婷.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传播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6.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