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好关口,坚守真实,不能自毁新闻生命

2019-03-27郝雨陈婧扬

新闻爱好者 2019年2期
关键词:把关人主流媒体公信力

郝雨 陈婧扬

【摘要】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之后,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纷纷参与报道和传播,由于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和事故后果的极度严重性,各种媒体急于发声,在事实真相尚未确定的情况下,逐渐发展成一件由新闻报道引发的极富争议的公共事件,事故原因的“剧情”一再反转。其中,不少主流媒体以其失实的报道推波助澜,造成了恶劣影响。主流媒体在这场“闹剧”中的失职与失范,使其公信力遭受重创。其“病根”源于主流媒体内部潜藏已久的懈怠与浮躁心理。作为重建媒体公信力的主体,主流媒体应坚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开展“自救”与“他救”。

【关键词】主流媒体;真实性;公信力;把关人

2018年10月28日10时许,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与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事故发生约两小时后,微博“平安万州”发出第一份警情通报,称“事故原因正在调查”。然而社会舆论却形成了小轿车女司机邝某逆行导致公交车坠江的不实言论。事件发酵至当日17时46分,微博“平安万州”发出第二份警情通报,初步分析事故原因为公交车越线撞击小轿车并坠江。至此,邝某的“冤情”被洗清,但公交车司机冉某却遭到舆论无端猜测:“酒驾”“半夜唱歌导致疲劳驾驶”……最终,事故原因真相大白,系乘客刘某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公交车失控。社会舆论又指向乘客刘某,出现“希望没找到尸体的是这个刘某”“下地狱”等情绪化过激言论。对如此重大的事故、如此严肃的新闻报道,众多主流媒体却盲目跟风、以偏概全,一再做出不实报道、发出不理性的声音,并使社会舆论以主流媒体的不实报道为起点,演变成一个充满话题性的“反转新闻”,极具讽刺意味。一场以15条鲜活生命的陨落为代价的重大事故,因此成为无数“吃瓜群众”①的消费品,放大了社会的无序与人性的冰冷,演变为一场本不应有的舆论暴力“狂欢”。这一媒介事件的深刻教训是,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面对自媒体的众声喧哗、强烈噪声,一定要把好传播过程中的每一道关口,坚守真实,千万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和细节上自毁新闻生命。

一、主流媒体的“滑铁卢”:失职与失范

(一)新闻采访:敷衍草率

事故发生后,当地一家纸媒通过官方微博率先发布新闻称,“据传,事故系一女司机驾驶的红色私家车桥上逆行所致”。该报道被多家主流媒体平台转载。但是该报道既无信息来源,亦无记者署名,且文字含混模糊,显然是不经认真核实,盲目引用网上或者自媒体的猜测性信息。

该报作为事发当地的主流媒体,理应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现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采访,准确发布消息,在维护受众知情权、澄清谣言的同时,也为其他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媒体带来真实准确的消息。然而,如此重要的新闻报道,以“据传”开篇,敷衍草率,表现出对于新闻源的满不在乎。记者显然没有到现场进行认真采访,而是直接地、盲目地引用了网上未经核实的信息。如此采访,完全游离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准则之外,造成报道失实,致使本该给公众带来权威信息的主流媒体,反而成为在网络中传播谣言的“帮凶”,由谣言的“证伪者”变为谣言的“证实者”。如此求速度而不求质量的采编过程,其实已经违背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短期内或许可以抱侥幸心理获得自身流量与影响力的提升,实则是自断经脉、饮鸩止渴,极大地透支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二)新闻写作:主观臆断

新闻写作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采访结果的审视过程。在坠江事故原因尚未公布的情况下,部分主流媒体以片面之辞结合网民发布的图像信息,对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进行主观臆断。既没有继续对事件进行跟踪采访,也没有对已取得的素材进行核查。其中一家影响力巨大的主流媒体平台,除做出失实的文字报道之外,还根据主观臆断、盲目猜测事故原因,将“小轿车司机邝某逆行致公交车坠江”的失实报道制作成动画短片,在网络舆论场中广泛传播,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把谣言“证实”,并使其更加广泛地传播。如此,主流媒体凭借单薄的“依据”、莫须有的信息源,佐以多方位的主观“论证”,使得假新闻的报道更加坚实可信,并将公众舆论推向了“无厘头”的深淵。

新闻编辑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偏离客观公正的立场,在新闻报道中夹杂自身错误的价值观念。在本次事故的报道中,多家主流媒体刻意突出“女司机”的身份,有意无意地借助社会较为广泛的对“女司机”的误读和误解提升话题性,谋取受众的认同感,推动新闻的影响力,表现出新闻报道中非平等的性别意识。这种意识来源于“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虽然这种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被抛弃,其劣根性仍有遗存,隐匿于社会对女性标签化的刻板印象中,并因某一特定事件而外化。健康的性别意识或有闪失,但媒体的责任意识不能缺失,尤其是主流媒体更应主动承担其正本清源、廓清谬误、传播正确价值观的职责,而非随波逐流,在新闻实践中夹杂错误的价值观念,迷失自己作为媒体人的责任。

(三)新闻发布:把关失守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需求与信息爆炸成正比例增长态势,再加上移动互联时代即时性、全民性的传播格局,新闻的时效性、轰动性随之成为重中之重。一些主流媒体甚至将时效性、轰动性置于真实性、客观性之上,不惜以消解媒体公信力为代价,越过采写、编辑的新闻生产规范,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以抢夺先机,赶上“流量大潮”。

根据2015年国家版权局颁布的《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在未经原创新闻报道、评论等作品的著作权人允许的情况下,对其新闻作品进行网络转载属非法行为。即使获得著作权人许可,转载过程中也决不可对作品内容、标题等篡改加工。[1]然而在网络相互转载的普遍境遇下,媒体甚至不知自己到底转载于何媒体,更难言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同击鼓传花一般,传者多了,失实的概率也随之提升。一些媒体在转载过程中渐渐舍弃“据悉”“据有关人员称”等模糊的新闻源字眼,将原本就不确定的“新闻”转变为板上钉钉。于是谣言愈演愈烈、愈演愈真,导致正常的社会舆论场被不实报道污染。

新闻发布过程是媒体进行信息筛查、审核的最后关口。此次事故报道中,诸多主流媒体的马失前蹄正体现了媒体自身“把关人”的失职和失守。如果主流媒体都不注意新闻审查与监管,试图通过偷工减料加速新闻的量化生产,如果体系化、科学化、规律化的新闻生产流程不断被省略、被架空,审核把关形同虚设,再加之网络媒体平台原生的不规范、缺乏监管,不实报道将难以避免,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态将无尺度可言。

这场“闹剧”无疑是主流媒体的“滑铁卢”,将成为主流媒体失职失范的典型被写入新闻史。在此次事件中,一些主流媒体表现出对于新闻源的满不在乎,对事故发生过程、原因道听途说、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完全游离于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之外。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底线而非上限,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刚需”而非“弹性需求”。如果底线一再被突破,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处于一再被妥协的境地,主流媒体自毁新闻生命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二、主流媒体损失了什么

此次事故是一场零和游戏,造成当事人、受众以及主流媒体三方受害。当事人作为普通民众承受着因主流媒体失实报道带来的社会“群殴”。受众处于持续被消费的状态,沦为社会情绪的附庸。其中,主流媒体更是遭受重创,造成一向被视为“命根子”的公信力的消解。真相大白后,网上有人质问主流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何在,有人要求追究主流媒体的造谣责任并公开道歉,有人表现出对主流媒体的失望,认为媒体“霉透了”……微博上还出现了“某某报今天造谣了吗”等讥讽性的话题。2018年11月8日记者节,有网民质问在此次事故中发布不实报道的媒体:“今天也过记者节吗?配吗?”更有甚者,通过指责主流媒体失职失范延伸至藐视法律的地步,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②

可见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并不是将要消解,而是正在消解,一次失实报道足以使整个主流媒体陷入信任危机。“罗生门”般的新闻不断侵蚀着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任感。一方面,全媒时代已经不是主流媒体的一言堂,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冲击着主流媒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主流媒体独有的公信力,使得受众对其犯错的容忍度极低。公信力作为新闻媒体的一种“软实力”,愈加成为一种稀缺资源。[2]“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日益影响着人们对于新闻媒体的信任程度,腐蚀着新闻媒体的客户群。”[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③。立足公信力,“能够实现有效引导的新闻舆论,必然同时能从正向影响公众;能从正向影响公众的新闻舆论,必然同时能对公众进行卓有成效的舆论引导”[4]。如果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侵蚀,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也将受挫,“四力”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主流媒体因何“失足”

(一)新闻从业者的懈怠失职

此次新闻失实报道事故,集中体现在实地采访不扎实、不深入,懈怠失职,敷衍草率,而过多依赖对未经核实的互联网及自媒体信息的盲目采用上。移动互联网扩大了主流媒体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使主流媒体与受众的联系和互动更加紧密。网民通过自媒体发布的即时信息可以成为主流媒体新闻采访的线索,拓展主流媒体的选题视野和消息源;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通过移动互联网也可以突破传播渠道和地域的限制,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但如若主流媒体将网络中的“线索”视为新闻内容本身,甘心成为网络信息的“搬运工”,那么主流媒体的新闻价值将为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和芜杂无序的价值理念所制约和左右,不仅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还极有可能把社会舆论引向歧途。借主流媒体之口传播的新闻一旦失实,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将受到严重伤害,造成不健康的舆论环境,“被欺骗”的受众会反过来对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产生质疑。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媒体与受众双方两败俱伤,其间的信任感也将破镜难圆。

(二)新闻媒体的浮躁

“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就是新闻道德”[5],媒体人的不负责、不专业同时也折射出主流媒体普遍的浮躁心理。

互聯网时代,虚拟环境的影响力越发强大,舆情环境也越发复杂,“万物皆媒,人机共生”[6]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愿景而是现实。曾几何时,受众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依赖于新闻媒体“跑新闻”获取信息;现在,受众转为“主动”,可以自行发布信息,并实现了对信息的加工生产、自产自销。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与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在激烈地抢夺受众的眼球,挤占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的主流地位。三者之间的博弈,“对专业媒体的话语权带来了双重‘消解:新闻生产和传播渠道的垄断权,新闻内容的权威性及其引导力。”[7]且受众与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往往比传统媒体发布速度快,文字也更具吸引力。这加速了新闻信息流的更迭,使主流媒体还没有来得及采访与调查,“新闻”已经变成“旧闻”。

同时,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从业人员“足不出户而尽知天下事”——坐在电脑前依赖受众与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新闻素材。渐渐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的极化甚至演变成“寄生”关系,将主流媒体推至被动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受主体关系的变化必然造成传统主流媒体的焦虑情绪。[8]主流媒体不再一家独大,逐渐失势造成人心惶惶。于是一些主流媒体便开始盲目降低“身价”,为维持自身热度与流量,与网络媒体抢时间、争“头条”、博关注,不惜在新闻生产中投机取巧,从而加速了主流媒体失去自身优势与立场,忘却自身责任与担当。当面对突发情况时,主流媒体的浮躁与焦虑使其自乱阵脚,为网络舆论的情绪化表达所控制,忘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迷失在信息爆炸的洪流中。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的报道中,众多主流媒体的集体失守、失职、失范,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而惨痛的教训。

四、“自救”与“他律”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谣言的毁灭性是难以估计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闻会过时,热度会消退,人群会散去,现场重归平静,但如果不针对问题拿出对策,那么代替这个谣言的将会是下一个谣言,主流媒体还会遭遇“滑铁卢”。

(一)主流媒体:“披云雾睹青天”

1.新闻从业者:不要让新闻理想无处安放

首先,作为媒体人,尤其是主流媒体人员,应始终严格坚持新闻专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秉承新闻理想。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东西都用利益来衡量,新闻媒体也难以避免在一个市场化环境中生存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金钱成为新闻的唯一尺度,更不意味着媒体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可以无视社会效益。谢晓曾在演讲中说道:“我觉得理想这件事情,如果要用钱来衡量的话,那它就不是理想了。它叫生意。”媒体人应该是有情怀的人,主流媒体需要的不是轻易向金钱低头的媒体人,而是可以挺直腰板捍卫新闻理想的媒体人,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坚守和重建中,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捍卫主流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其次,新闻采访还要“跑”起来。网络信息只是新闻从业者获取新闻源以及采编过程中的线索而非本体。只有到新闻原生地去,深入现场,挖掘新闻,理性翔实地进行报道才能最接近事实真相,也才能写出兼顾广度与深度的新闻作品。

再次,在采编过程中要以一个客观理性的视角对待每一个新闻,永远带着疑问的态度汇集多方观点,深入调查采访,为受众传递事实真相。同时,更应将新闻报道上升到社会关怀,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新闻自律出发,维护从业者所在媒体以及整个媒体行业的公信力。

2.媒体机构:做好民心的定音鼓

新闻媒体乃至整个行业要不断规范完善新闻采集生成传播的流程。在新媒体广泛追求“短平快”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要做好新闻的“真”与“深”,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⑤的使命,做好民心的定音鼓。

“舆论混杂着理智与非理智”[9],因此主流媒体更应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在深度报道方面的特长,提升新闻附加值,做有深度、有温度、有价值、有思想的主流新闻。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的后期报道中,部分主流媒体针对桥梁栏杆标准、事故责任归属、如何防止“车闹”等问题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将受众从情绪化表达引导到理性分析之中,就是做好民心的定音鼓的体现。

“新媒介是新环境”[10]。主流媒体应与新技术积极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主流媒体要)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11]主流媒体要推动发声渠道多元化,也为网络新兴媒体和自媒体树立榜样,促进自媒体的专业主义培养。殊途同归,主流媒体与网络新兴媒体联合发声,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

同時,主流媒体自身要做好“把关人”。体制内要多层把关、层层核查,体制外要完善网络空间中的舆论引导能力。如今,网络评论中普遍出现了“不站队,等实锤”等观点。这既体现着谣言四起的环境中,受众已难辨信息真假;另一方面也体现着受众思维趋于理性,等待真相而不妄下论断。受众思维趋向积极的态势,对主流媒体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建公信力的好机会,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实锤”握在自己手中,将受众的关注点拉回理性引导上,重新激活主流媒体的新闻生命。目前来看,主流媒体新闻内容的权威性与新闻发布的速度尚难以两全,层层把关或许会使主流媒体在新闻发布速度上“慢半拍”,但是用与网络新兴媒体抢夺发布的速度换来主流媒体新闻的真实度、广度与深度是值得的。只有这样,主流媒体才会有“拨云见日睹青天”的能力。

3.积极认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在微博“平安万州”发布警情通报对事故原因进行辟谣后,群众纷纷将矛头指向媒体的不实报道。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某主打辟谣的官方账号转发“平安万州”警情通报的微博并发文,以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求证过程类比地心说与日心说的认证过程,混淆视听,以“凡人不是上帝”为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诡辩。

错即是错,面对“失误”就应该承认错误,反思原因、拿出对策。当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委厘清后,诸多媒体大肆利用网络环境中易删改而不易留痕迹的特性,删帖、改帖,对自身失职行为进行遮掩。虚拟世界中对真实的解构将终究影响到现实生活,造成社会的无序、群众的恐慌是更加难以预料的灾难。有时候,相比较媒体对过失的回避,坦荡地直面问题不失为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承认错误并致歉往往更会得到受众的宽容,也有助于媒体公正公开的形象建设,有助于维护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二)他律:监督永远在路上

媒体要不要受监督,已经不是一个存疑的命题,而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实施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在依法合规的范围内行使采访发布、舆论监督的权利。这既是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舆论生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也是主流媒体面对严峻的竞争不断塑造自身公信力、引导力的内在需求。

主流媒体“他救”一方面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由“新闻求真”引发的“百家争鸣”是受众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也反作用地体现了受众对自身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的重视。“近几年来,网民结构的最大变化是:中间阶层取代‘三低(低学历、低年龄、低收入)人群成为网络主力军;中间阶层从网络上‘沉默的少数变成‘积极发声的多数,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网络主导性力量。”[12]主流媒体应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关注,形成规范的监督渠道,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推动新闻媒体正确严肃地履职尽责。监管新闻媒体的过程同时也是受众自身思维模式再梳理的过程,也有利于受众在新闻事件中的理性思维的养成。

“他救”的另一方面是来自主管部门和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监管。目前,主流媒体失职失范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犯错成本”太低,对“纠错”的动力不足,媒体的失职与失范责任无人认领,更无惩戒。因此,应通过主管部门、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对主流媒体的行为进行监管,对行业中的不良行为予以惩罚,倒逼新闻媒体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

注 释:

①吃瓜群众:网络用语。指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

②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③出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④出自《“四者”角色,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解读之五》。

⑤出自《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参考文献:

[1]尤杰.网络新闻转载规制的正当性边界:以《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为例[J].新闻记者,2016(4):80-85.

[2]黄杨.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的路径分析:以澎湃新闻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8(11):17-23.

[3]高树川.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J].新闻窗,2016(1):86-87.

[4]丁柏铨.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18(1):4-8.

[5]高树川.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J].新闻窗,2016(1):86-87.

[6]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11):6-23.

[7]黄杨.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的路径分析:以澎湃新闻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8(11):17-23.

[8]张松.浅谈新闻反转现象背后的媒体责任[J].记者摇篮,2018(3):18-19.

[9]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10]罗伯特·罗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

[11]丁柏铨.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18(1):4-8.

[12]李良榮.党媒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最大变量与增量[J].新闻战线,2018(19):64-67.

[郝雨(原名郝一民)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婧扬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把关人主流媒体公信力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