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9-03-27边燕燕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经济区三峡

边燕燕



三峡研究 栏目主持人:滕新才

主持人语:生态经济(Ecological Economy)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既往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尽最大努力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效益好、生态指数高的产业,建设社会和谐、文化昌盛、绿色环保、生态健康的宜居环境,是当今中国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目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范式。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在发展思路、内容、特色方面的研究势若蜂午,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期刊发边燕燕博士的学术综述,从三峡库区生态产业体系、特色生态农业、工业生态体系、移民型生态经济构想、生态经济空间评估体系等方面精梳细耙,信息涵盖颇为宏富。周学军、于开红博士以描述统计分析法、单因子方差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皮尔森积差相关分析法、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等手段,研究了三峡游客地方认同、休闲效益与满意度的正向相关关系,提出深入挖掘三峡历史文化、优化旅游线路等提升战略,可为库区文旅结合、结构调整提供有益的学理支撑。

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边燕燕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重庆 400041)

三峡地区是我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深度影响区,还是一个多省份交界处的相对落后边远区。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一直是各方学者关注的热点。梳理历年研究文献发现:三峡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内容、发展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三峡地区”的地理范围不清晰,对新形势下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深入研究较欠缺。

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展望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重庆因三峡而立,保护三峡这个全国重要淡水资源储备库的安全是重庆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峡地区生态地位显著、生态本底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维稳致富压力较大,要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发展生态经济。长期以来,三峡地区一直积极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围绕促进三峡生态经济发展这一方向和主题,学界也在不断进行理论探讨及实践论证,已经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为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梳理和归纳过去的一些观点,以期为新时代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科学指导。

一、对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

李四春较早将三峡与生态经济一起提出来,他认为构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是推进三峡工程建设、做好库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工作、持久发挥三峡大坝效益的有效途径[1]。王成荣则较早直接提出三峡库区发展生态经济,他指出,鉴于三峡库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推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而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包括: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利用水利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变矿产资源优势为比较经济优势、切实保护库区水资源和水环境[2]。刘志文在分析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标准,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布局等基础上,对各区县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选择进行了阐述[3]。熊平生认为发展生态经济是有效治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4]。刘治彦认为生态经济是渝东北发展的基本路径[5]。傅显捷认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应该是一种现代“后工业社会”知识型生态经济、科技型生态经济、远离贫困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具体行动包括工业生产清洁化、农业产业绿色化、城市建设环保化、家庭“可持续消费”化、环保产业集约化、环保政策综合化[6]。

二、对三峡地区(库区)独立成经济区的研究

周文兴提出建立三峡经济区是实现三峡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建立三峡经济区必须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7]。王顺克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峡库区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贫困化、百万移民安置等难题,需要成立三峡生态经济区,并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业等方面落实推进[8]。同时期,魏启扬也提出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并对这一构想的目标框架、途径和措施进行了探讨[9]。刘本荣提出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区是实现库区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0]。唐政在分析了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也提出了构建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建议[11]。冉光和在分析三峡库区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三峡库区的战略地位和建设目标基础上,提出将三峡库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的构想[12]。梁云从长江流域经济带视角对三峡生态经济区范围进行了界定,并结合流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思路,并认为三峡地区应当走生态与经济双赢基础上独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型流域开发模式[13]。何京蓉从生态产业选择的角度,提出要构建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经济产业带[14]。廖元和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加快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对此,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借鉴我国已有的开发区建设经验,设立三峡生态经济开发特区[15]。王顺克在分析奉节、巫山、巫溪三地旅游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要在该地区突破行政区划,撤县设区,设立三峡旅游经济开发区[16]。

表1 设立三峡经济区的相关提法

除了学界,政界也有相关提法和行动。2001年重庆市政府通过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14年,重庆市根据时代发展新形势,提出要建设三峡库区国家公园。2016年由湖北省较早提出,涉及湖北、重庆、四川等相关地区加入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被列入我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至此,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成为我国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

三、从产业的角度研究三峡生态经济

(一)对生态产业体系的研究

罗来明认为构建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在内的生态产业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并要从立法、规划、企业、技术、环保教育等方面构建保障措施[17]。宋豪认为在生态涵养背景下实现渝东北地区(即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就是要合理运用生态资本,实现包括生态农业、生态产业聚集区、生态旅游在内的生态经济运行高效运作[18]。崔如波认为基于三峡库区的地位和现状,三峡库区应当着力培育和发展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业在内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并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综合决策机制、强化绿色制度创新与供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来保障实施[19]。

(二)对特色效益农业的研究

文传甲认为从调控的角度看农业不仅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风险,还具有一般生态经济系统的共性,以此为基础对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预警评价,得出三峡库区的农业环境系统长期处于警戒状态,需要高度重视[20]。苏维词在分析三峡库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目标、任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库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六种模式:自给型粮食种植业、优势果蔬业、生态经济型(含果、茶、桑、药等)林业、效益型畜牧业、增值型绿色产品加工业、休闲型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等[21]。赖亚兰认为根据重庆三峡库区发展现状,提出了重庆三峡库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22]。高中琪对三峡库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潜力在内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全面诊断,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典型模式效益分析以及生态农业环境保障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3]。冯琳认为生态建设产业化是实现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三峡库区在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道路上不断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以重庆忠县为例进行了探讨[24]。

(三)对工业生态体系的研究

袁晓文认为三峡库区民族地区需要构建促进生态、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生态经济体系,具体包括绿色食品加工业、卷烟及其配套产业、林纸一体化产业、水电矿冶产业、药材医药化工产业等,并积极进行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创新,设计和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5]。

四、从移民的角度研究三峡生态经济

崔如波在分析了三峡重庆库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必然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提出三峡重庆库区要发展移民型生态经济的构想[26]。吴刚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与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构建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型移民特色经济模式,具体包括坚持开发性移民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改善城镇布局、调整搬迁工矿企业结构、恢复库区基础设施和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27]。

五、从空间分区的角度研究三峡生态经济

王顺克根据三峡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要建立由水域生态经济产业带、沿江经济支撑产业带、腹地生态农业带、高山垂直绿色产业带构成的生态经济复合产业带[28]。梁云构建了一套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环境在内的生态经济区划指标体系,将三峡生态经济区划分为三大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区、生态缓冲与生态友好型经济发展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同时,对各功能区从构成、功能与发展目标方面加以定位,并就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相关分析[29]。邓伟构建了一套包括资源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个方面25个指标在内的生态经济空间评估体系,通过空间聚类方法,对三峡库区进行了生态经济空间分区,分析得出三峡库区分为六个生态经济大区和八个生态经济亚区,并对各生态经济区分区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30]。卢洪英对重庆进行了生态经济分区,得出重庆生态经济分区包括都市生态经济区、渝西生态经济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其中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又划分为四个部分:库区山地河谷生态经济区、库区山地丘陵生态经济区、渝东北中低山生态经济区、渝东南中低山生态经济区[31]。赵宝权对重庆市生态经济分区进行了阐述,并将重庆市划分为重庆主城区及其外围组团生态经济区、渝西城郊丘陵低山生态经济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渝东北中山生态经济区、渝东南中低山生态经济区、渝南低中山生态经济区[32]。周金星构建了一套含有2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ISODATA法并结合SPSS软件对三峡库区进行量化评价,并运用量化结果将三峡地区划分为四个生态类型区,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为此需要加强山地丘陵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降低污染,改善三峡地区的生态状况[33]。高群运用GIS技术,以云阳县为例,对该地区自然生态要素与人类经济活动的时空变化与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表达,将云阳县划分为四种生态经济区域,并对这四种区域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进行了阐述[34]。陈柏仁提出三峡库区要实施空间错位发展战略,具体有四个基本路径:一是打造万州—开县—云阳生态产业集群;二是构筑垫江—梁平—丰都—忠县生态农业经济板块;三是构建万州—奉节—巫山—巫溪特色生态旅游经济带;四是建设三峡库区山水—移民—民俗生态特色城镇[35]。

六、从其他视角研究三峡生态经济

张贵从系统序化的观点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现状进行预警分析,并提出了解除预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36]。杨德伟认为从三峡库区农村实际出发,可以走一条建立在不同技术基础上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37]。朱国庆在分析湖北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该地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推进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38]。向万忠提出开发人才资源是三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制定合乎实际的人才战略、营造宽松社会环境、改善育人环境、营造建功立业环境和创新工作环境,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39]。刘晓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多源数据,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得出重庆三峡库区环境承载力较强、资源利用效率最低,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业、控制人口规模、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来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40]。

七、研究综述与展望

综合三峡生态经济已有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三峡地区(库区)走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观点。围绕三峡地区(库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学术界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既有独立成区的倡议提法,也有产业(农业、工业、旅游业)、移民、城镇化、工业化、空间分区等不同视角;既有对三峡库区的研究,也有对三峡库区内部区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探讨;既有重庆三峡库区的探讨,也有湖北三峡库区的探讨。总体而言,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给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不过,当前的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未来应该作深入分析。

(一)三峡地区的地理范围不够清晰

尽管“三峡地区”的提法被广泛运用,然而学术界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这导致大多数研究对三峡地区的地理范围缺乏清晰界定,不同研究者对三峡地区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导致大家用的是一个词,但说的却不是一回事,这对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区继而成立三峡生态经济区带来一些困难。再加上三峡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又给数据搜集和整理带来困难,这就给研究三峡地区带来了更多不便。目前对三峡地区的理解有三种:一是狭义的三峡,是指从重庆市白帝城至宜昌市南津关,包括瞿塘峡、西陵峡、巫峡所在的地区,狭义的三峡发展生态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依靠本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二是以三峡库区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自重庆江津至湖北宜昌所在的长江重要干支流所在区域,具体有重庆所辖的长寿、涪陵、丰都、武隆、石柱、忠县、万州、开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巴南、江津、渝中、北碚、沙坪坝、南岸、九龙坡、大渡口和江北,湖北的巴东、秭归、兴山、宜昌等,在具体研究中,有学者直接以三峡库区重庆段和三峡库区湖北段分别作为研究对象。三是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湖北宜昌、荆门、荆州、恩施、神农架,重庆的万州、云阳、奉节、巫溪、巫山,湖南的张家界等地,2017年四川达州也在积极争取全域纳入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可见,三峡地区的具体范围模糊。那么,三峡地区是否有明确的地理范围,目前对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空间界定是否科学?这些关系到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有待深入研究。

(二)缺乏将三峡地区置于长江经济带这一发展战略视角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作为当前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和2018年两次视察长江经济带,始终明确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三峡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末端,地处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是连贯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的重要通道。三峡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正是顺应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思想的特色区域实践。然而当前对三峡地区生态经济的研究未从长江经济带这一宏观发展战略背景视角入手,导致三峡地区生态经济发展不能全面有效对接国家意图和发展指向。

(三)缺乏区域竞争视角下的研究

伴随着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不断崛起,重庆、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相继成为或目标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周边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三峡地区需要积极探索一条既符合区域特色,又扬长避短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即如何降低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虹吸效应”,更多地接收这些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辐射效应”,成为当前摆在三峡地区面前十分紧迫而现实的一个问题。

[1] 李四春.三峡库区如何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J].中国林业,1995(5):27.

[2] 王成荣.生态经济模式: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理论与改革,1998(4):96-98.

[3] 刘志文.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透析[J].生态经济,2002(12):75-76+80.

[4] 熊平生,谢世友,莫心祥.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生态治理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6(2):272-273.

[5] 刘治彦.生态涵养区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长江生态安全的渝东北区域战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8):26-34.

[6] 傅显捷.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定位、思路与起点[J].探索,2004(5):126-129.

[7] 周文兴.三峡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站战略抉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1998(2):146-150.

[8]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6):18-22.

[9] 魏启扬.构建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必要性分析[J].生态经济,2000(7):10-13.

[10] 刘本荣.三峡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思考[J].重庆行政,2002(1):33-35.

[11] 唐政.三峡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12] 冉光和,王定祥.三峡库区应建成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J].改革,2003(5):108-113.

[13] 梁云.从长江流域经济带角度构建三峡生态经济区[J].生态经济,2004(12):70-73.

[14] 何京蓉,王顺克.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经济产业带的构建及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04(2):80-81.

[15] 廖元和.加快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J].探索,2006(4):147-151.

[16] 王顺克,骆永菊.建立三峡旅游经济开发区及实现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0(6):138-139.

[17] 罗来明.论三峡库区生态产业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8(5):111-112.

[18] 宋豪.生态涵养背景下的渝东北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5.

[19] 崔如波.加快培育和发展三峡库区绿色生态产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5):55-58.

[20] 文传甲.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预警分析[J].山地研究,1998(1):13-20.

[21] 苏维词,滕建珍,陈祖权.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83-86.

[22] 赖亚兰.重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1.

[23] 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24] 冯琳,邸敬涵,姚幸颖.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产业化实践与启示——以重庆市忠县柑橘产业为例[J].环境保护,2013(8):62-63.

[25] 袁晓文.三峡库区民族地区的工业生态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57-61.

[26] 崔如波.三峡库区移民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8):54-58.

[27] 吴刚.构建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型移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J].探索,2002(6):136-139.

[28] 王顺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复合产业带的构建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3):205-210.

[29] 梁云,刘蓉.三峡生态经济区功能区划与产业空间布局[J].开发研究,2005(5):111-114.

[30] 邓伟.GIS支持下的三峡库区生态空间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31] 卢洪英.重庆市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及分区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4.

[32] 赵宝权.生态经济区中的城镇布局研究——以重庆市为实证[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1.

[33] 周金星,魏远,漆良华.基于ISODATA法的三峡库区生态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3):446-450.

[34] 高群,毛汉英.基于GIS的三峡库区云阳县生态经济区划[J].生态学报,2003(1):74-81.

[35] 陈柏仁,黄勇.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错位发展路径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1):11-15.

[36] 张贵,肖化顺,曾思齐.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现状预警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1):83-88.

[37] 杨德伟,陈治谏,廖晓勇.三峡库区庭院生态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5(6):61-64+70.

[38] 朱国庆,覃冰玉.湖北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浅析[J].特区经济,2009(9):191-193.

[39] 向万忠.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人才资源开发[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2):22-27.

[40] 刘晓,苏维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2):222-225+228.

A Review and Prospect on the Studies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ree Gorges Area

BIAN Yanyan

As a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 in China, the Three Gorges area is not only a larg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deep-influenced area, but also a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remote area at the border of multi province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y through the ecological economy constructionin this area has always been a research focus by all the relevant scholars. By reviewing the researchliterature, it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re are relatively rich result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 economy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as well as its development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is no clear spatial defini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area, accompanied by the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area under the new social condition.

Three Gorges area; ecological economy; prospect

边燕燕(1988—),女,河南禹州人,博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重庆城市高品质生活评价体系与提升路径研究”(2018BS67)。

C913

A

1009-8135(2019)02-0001-07

(责任编辑:张新玲)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经济区三峡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春到三峡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