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地区摄影文化

2017-12-01吴晗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三峡地区宜昌水利工程

吴晗

摘 要:长江三峡沉淀的艺术文化质朴古拙、源远流长,其中摄影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独具特色。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前,三峡地区摄影家们关注点更多的是放在自然风景方面。随着三峡大坝的筑成,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三峡地区摄影文化的关注点由自然风光向人文纪实的转变。宜昌以三峡大学、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为主,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摄影家,拍摄出了许多富有独特人文思想的摄影作品。研究三峡地区摄影文化,不仅有助于探寻三峡地区民俗文化渊源,更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摄影艺术风格的形成机制以及本土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三峡地区;宜昌;摄影文化;水利工程

一、三峡水利工程对三峡地区摄影文化的影响

三峡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当地摄影艺术所具有的本土的特殊性,三峡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居多),使得三峡地区的摄影艺术充满了民族文化特色。内在指向与外在形式都为当地的摄影艺术发展提供了条件,实现了当地摄影文化的流变。近现代以来,以三峡为题材的摄影作品逐渐向人文纪实这一类型转变,原因有二:其一,三峡工程的兴建,长江三峡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与自然变化,随着三峡水利工程兴建所带来的摄影热潮,众多中国摄影人投入到三峡题材的纪实摄影实践中;其二,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世界满足的极度渴望。

(一)三峡地区地理环境概述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三峡这一地域的描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中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1]描绘了三峡地区不同季节的绝美风景。屈原、王昭君皆是出生于此,刘禹锡、白居易、黄庭坚等文人也曾在此留下墨宝。三峡地区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又有少数民族群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

我们这里所指的“三峡”,即长江三峡,狭义的是指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瞿塘峡口,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这一区域地理结构复杂,山区覆盖面积大,地势属于高峰峡谷与低山宽谷相连地带。其峡谷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组成,全长196千米。广义的泛指长江三峡及三峡水库所淹没的区域,总面积达1180平方千米,包括湖北省和重庆市所辖的部分地区。

(二)三峡水利工程在三峡地区所引起的摄影文化变革

长江三峡地区拥有独特的峡谷地貌以及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风景雄伟奇丽、无限壮阔。这些迷人的风景曾无数次地被摄影家们捕捉,并呈现给大众。随着三峡地区一系列巨大水利枢纽工程的日益加速兴建,三峡地区摄影文化由自然风景向人文纪实转向,涌现出大量以三峡大移民、筑坝人等为题材的纪实影像作品。正是在移民的时代背景下致使摄影家们的题材从原来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转变成一种浓浓的生活纪实气息,也使得三峡地区摄影创作自下而上的带有一种对家乡的乡土的眷恋和难舍之情。

而最能体现三峡水利工程对三峡地区摄影文化影响的莫过于陈池春、陈文父子的影像作品,他们已经以影像的方式关注了三峡40年。“父亲拍摄三峡主要是从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着手,特别是将镜头对准三峡流域的芸芸众生,拍摄原生态的三峡人文与自然。我主要是从纪实的角度,拍摄三峡十多年来的变迁别离,更多的是从细节入手,记录在蓄水迁徙的大历史背景下,三峡民间的生活场景。应该说,我继承了父亲将镜头对准‘老百姓、对准‘真实生活的一贯思路,同时在部分作品中赋予了我个人主观的情感,在摄影语言上有所创新。当知道2003年6月,三峡工程将蓄水到海拔135米,千古三峡因而会发生巨变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意义非凡,于是决定像父亲一样,围绕三峡题材展开跟踪拍摄。”[2]从“新三峡在线”对陈文的一段采访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变化。他们的摄影作品不仅为三峡地区的发展从文化、历史、文献等角度提供了可靠的视觉文本素材,还忠实地记录展示了人文纪实摄影的珍贵和价值。

二、宜昌“新影像”摄影展作品解读

在视觉文化泛滥的今天,三峡地区的摄影文化纷繁多姿。宜昌以三峡大学、三峡画院、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为主,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摄影家,拍摄出了许多富有独特人文思想的摄影作品。由于身处三峡这一独具特色的地理位置,这里的摄影艺术家们也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世人展示三峡地区的独特魅力。

2015年9月于宜昌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新影像”摄影展,这场展览展出了26位宜昌地区影像创造者的作品。其中既有中国当今一线摄影艺术家,也有才入“摄影门”的后来者。他们志在探寻新的影像语言,彰显艺术的当代精神,秀出影像的别样魅力,同时也将一种别开生面的影像艺术展现在大众眼前。

管珍珠,摄影爱好者,曾就职于宜昌葛洲坝电厂。《我建造了大坝》系列是管珍珠老师在宜昌“新影像”摄影展中展出的作品,“追溯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2200年前的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及现代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和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枢纽电站的建造者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为人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和福祉。我既是大坝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千千万万建设者的缩影。如今我用手中的相机为自己也为他们表达在建设中的生命轨迹。所谓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便是这组照片最好的诠释吧。”[3]三峡水利工程是筑坝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这组照片中我们能感受到,在大坝的建设给人们带来能源和便利的同时,那一群群筑坝人所付出的艰辛劳苦是我们无法忽视的。

黎明,现任河流地理文化杂志视觉总监。《三峡游记》系列是黎明老师在宜昌“新影像”摄影展中展出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除了平实客观地记录这些三峡历史变迁中的人类生活外,我更喜欢用观念表达自己对三峡的情感。每次坐在峡江的船上,闭上眼睛,李白、杜甫、苏轼与我同游,我经常在想他们看见现在的三峡会有何感想?肯定会诗性大发,我不能作诗,只能用影像把我的情感表达。三峡的荒诞迷离,总能让我乐此不疲,浮想联翩。我的梦境不能成为现实,只能形成《三峡游记》。我在想无论时空怎么变换,我们的精神、文化还是要传承,以至于我们的灵魂不会孤独”[4]。通过对黎明老师的简单采访我们能了解到,黎明老师认为“新影像”在三峡地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独具匠心的《三峡游记》系列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是因为他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故乡情结使他对三峡题材特别热衷,我想这应该也是三峡地区所有艺术家的一个“通病”吧。这一系列作品中主要人物是李白、杜甫、苏轼这三位古代文人,黎明老师认为在古代,人们秉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有着奇妙的联系,而发展到现代是掠夺式地在改变。黎明老师是想通过这系列作品来警示现代人在资源中的被动性,希望在变迁的时代,人们能做到心中有山水,时刻调整自己,回溯原来的家园。

何广庆,现任职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绘画与影像。《江湖小子》系列是何老师在宜昌“新影像”摄影展中展出的作品。“与以往摄影方式的不同,作品中一条红色领巾作为个人艺术符号的象征。既是自我观察现实的独特视点,也是关注人性真实状态的表达主体。作品《江湖小子》极力展现混迹时代边缘的少年形象,在鲜活而又个性深处赋予年少时光更多的期盼与憧憬。充满画意的影像片段将视觉焦点集中在极具特点的人物角色之中,有意反衬出不同于传统审美的写实喻意。多次出现的一抹红色不断点缀着整个画面灰色的基调,进而构建某种非同现实的生活情景。显然,作品试图深刻揭示当代青年对现实生活的反讽态度,从中体现出‘江湖小子疯狂举止背后的无奈與错位。”[5]欣赏完何老师一系列的摄影作品后,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身处迷惘、无奈的“江湖小子”在冷色背景中身上那一抹红,无不透露出他对现实生活一种讽刺的态度,不愿与世俗为伍,想做最真实的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这一系列作品能够体会到何老师在创作过程中对人性的一种解读,也体现了三峡地区摄影艺术家对人文的关注。

总而言之,三峡地区的摄影文化受到三峡水利工程的影响,艺术家们关注点从自然风光转向人文纪实,从感叹这奇特地貌的壮美到关怀在这片土地上赖以生存的人民。如今随着视觉时代的来临,三峡地区的摄影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虽说图像是对事物最直接的反映,“然而有一点却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要想让摄影摆脱科技工匠的羁绊,或者说让摄影成为艺术,必须有足够的艺术创造功底。而这样的功底在当时被普遍认为就是需要具备画家的素质,否则,摄影还只是一种科学的手段而已”[6]。对于三峡地区的摄影艺术家来说,摄影早已不只是一种科学的手段,从他们的影像作品中我们能确切地感受到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对家园的眷恋、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文的关怀,等等。

注释:

[1]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

[2]新三峡在线.两代人:40年光阴刻画三峡影痕[J].中国摄影家,2010,(03):64.

[3]管珍珠,《我建造了大坝》序, 宜昌市“新影像”摄影展,2015年9月举办。

[4]黎明,《三峡游记》序,宜昌市“新影像”摄影展,2015年9月举办。

[5]何广庆,《江湖小子》序,宜昌市“新影像”摄影展,2015年9月举办。

[6]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19.

参考文献:

[1]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修订版,2015.

[2]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3]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4]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5]陈文武,周德聪.三峡美术概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三峡地区宜昌水利工程
工友艺苑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湖北宜昌卷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欢迎订阅《ANSY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三峡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解初步研究
安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创新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