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1例及文献复习

2019-03-25国娟冯娟

疑难病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查体双侧椎动脉

国娟,冯娟

患者,男,61岁。主因“头晕12 d,进行性麻木伴声音嘶哑11 d”于2018年1月4日来院就诊。患者于2017年12月24日20:00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复视、恶心、不伴呕吐,呈阵发性,站立时头晕减轻,躺卧后加重。25日02:00患者醒后出现四肢指尖针扎样麻木,未重视。患者起床时站立不稳,当天下午出现声音嘶哑,偶有饮水呛咳,同时麻木症状加重,自诉颈部、双手背、双足背腕以及肚脐水平对称性麻木,当地医院以“脑血栓”治疗,具体药物不详。30日出现小便失禁,持续3 d后,失禁症状消失,出现小便困难,排尿能感知便意,但无法排净。2018年1月3日患者头晕症状好转,麻木感未见好转。既往患者有长期吸烟饮酒史。入院查体:T 36.4℃,P 72次/min,R 18次/min,BP 120 / 80 mmHg。其余内科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神经专科查体:神清,构音障碍,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0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充分,无眼震;闭目有力,示齿不偏,伸舌居中,悬雍垂居中,咽反射存在。左下肢肌力IV级,其余肌力V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闭目难立征阳性。患者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双侧腱反射对称存在,双侧巴氏征阳性,颈软,无抵抗。NIHSS评分 3分,轻度卒中(共济失调2分,构音1分)。辅助检查:头颅MR(2017-12-28)示:脑内多发腔隙梗死灶;弥散加权序列(DWI):脑干前缘片状高信号,脑白质疏松(图1A、B)。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左侧椎动脉纤细,右侧大脑后动脉远端纤细,余脑血管走行、形态正常,未见异常病灶(图1C)。颈椎MR(2017-01-03)示:脑桥—延髓交接处片状高信号(1D)。其余检验及肌电图等检查无明显阳性结果。入院诊断:脑干梗死(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入院后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尤瑞克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出院时患者麻木感以及声音嘶哑等症状略有缓解;神经系统查体较前无明显变化。

讨论延髓是脑干最下部的结构,因延髓血供比较丰富,延髓梗死相对少见,且容易误诊。延髓梗死可分为外侧梗死(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LMI)和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1]。延髓外侧梗死在延髓梗死中占75%[2]。延髓内侧梗死在19世纪由Spiller[3]首先提出。随后,Dejerine 提出了关于延髓内侧综合征的三联征:病灶对侧轻偏瘫,病灶对侧深感觉障碍,病灶同侧舌下瘫[4]。MMI占所有脑卒中的0.5%~1.5%,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更少见[3]。延髓梗死主要发生于中段和上段,下段相对较少,而轴位上病灶多位于背外侧,其次是腹内侧,背内侧较少,中部和腹外侧则不受影响[5]。对于LMI,梗死灶多累及中上段,而MMI则主要累及上段[6]。

MRA分析发现,BMMI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或闭塞,包括椎动脉粥样硬化(38.5%)、基底动脉粥样硬化(19.2%)、椎动脉闭塞(15.4%)、夹层(7.7%)和脊髓前动脉闭塞(3.8%,尸检病例)[7]。在延髓结构中,大部分区域由成对的动脉供血,包括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等。大部分成对的脊髓前动脉分别来源于成对的椎动脉,但有文献报道双侧脊髓前动脉可来源于一侧椎动脉,而一侧椎动脉闭塞,即能造成MMI[8]。本例BMMI患者病灶位于延髓脑桥交接平面,主要由椎动脉或其分支供血,并且头MRA示左侧椎动脉纤细,因此考虑其BMMI发生主要由左侧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注:A.FLAIR可见延髓上部类似“米老鼠头”样新发梗死灶;B.DWI可见延髓上部类似“米老鼠头”样新发梗死灶;C.头颅MRA示左侧椎动脉纤细;D、E.脑桥—延髓交接处片状高信号

图1 患者发病后头部和颈椎MR、MRA表现

BMMI常见临床表现依次是双侧肢体无力,构音不清,眼震,感觉异常,舌下神经瘫,吞咽困难等[7]。而该患者梗死灶主要累及脑桥—延髓交接平面内侧的结构,包括锥体束、内侧丘系、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下橄榄核以及网状结构等结构受损。运动功能障碍常见于BMMI患者中,该患者出现站立不稳,走路需搀扶等左侧下肢轻瘫的症状,查体示双侧巴氏征阳性,以及左侧肌力低。以上均提示该患者延髓腹侧的双侧锥体束受损,这也说明患者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的症状,并非直接由疑核或舌下神经受损所致,而是由双侧锥体束受损出现的假性球麻痹所致[9]。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患者麻木感觉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对称性麻木,且查体示深浅感觉正常,即患者主观感觉大于客观查体,这可能与内侧丘系受累有关[10]。该患者起始症状有头晕、视物旋转等,或许与网状结构受损有关,因网状结构与前庭有间接联系[11],但也不排除由于前庭神经核团损伤导致以上症状。前庭受累又能导致站立不稳等共济失调现象,下橄榄核受累也可闭目难立征阳性等躯干共济失调症状及体征,但患者左下肢肌力下降,因此对共济失调以及闭目难立征的评估有一定难度。针对患者排尿问题,推测患者在入院前可能出现脊髓休克期,因而出现排尿的一系列变化。

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类似“Y型”“心型”或“V型”[12],且多累及上段延髓平面,位置位于双侧延髓内侧,主要临床症状为肢体瘫痪,严重时表现为四肢瘫痪,一部分患者累及呼吸肌可出现呼吸困难。本例患者梗死灶位于脑桥—延髓交接平面,位置同样位于双侧内侧对称部位,但其DWI影像形似“米老鼠头”,并且患者主观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对称性麻木。

与LMI相比,MMI患者预后较好。而BMMI预后较差,但具体预后与受累结构及缺血严重程度不一有关[13-14],如前文提到的“Y型”“心型”或“V型”梗死可能遗留四肢瘫痪,或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延髓上1/3部分梗死的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本例患者梗死部位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平面,未累及呼吸肌且左下肢肌力IV级,表现为轻微的运动障碍,所以预后可能较好。

较多文献提到BMMI需与吉兰—巴雷综合征鉴别[15],因后者在临床上更为常见且两者的症状具有相似性,即两者均可以双侧感觉或运动症状起病,且可进展为双侧对称性肢体瘫痪及呼吸衰竭。除此之外,本病例同时需与脊髓病变鉴别,因脊髓病变患者通常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该患者对称性麻木症状较明显,同时存在一定的运动功能障碍、小便异常等现象,这均符合脊髓病变的临床表现。但通过查体未发现明确的感觉平面,患者的感觉异常为主观感觉障碍,且患者以头晕、恶心等类似后循环缺血症状起病,这均与脊髓病变症状不相符。

总之,头颈磁共振对BMMI的诊断尤为重要。通过对此病例的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对BMMI的认识,避免临床误诊。

猜你喜欢

查体双侧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老年男性单膝关节炎误诊为痛风1例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审计一“查体”医院一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