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的“和”性之考究与探析
2019-03-24刘亚楠纪立金
刘亚楠,纪立金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中药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检验,它的使用一直是以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气血”“精气神”等理论为基础。笔者从当归的“和血”之效,探析当归的“和”性以及历代医家对当归“和血”的应用,以期拓展当归的临床应用。
1 当归的由来
当归取自“胡麻好种无人种,正当归时又不归”中的“当归”两字做了这味药材的名称[1]。母念子归,妻盼夫归,故名当归。母为阴,子为阳,妻为阴,夫为阳,故当归中含有“阴念阳归”之作用内涵,“阳归则阴和”。在气血关系上,血为阴,气为阳,当归具有调和气血关系的作用。当归能调妇女诸疾,古代医家认为当归善治气血逆乱、妊妇产后恶露上冲,能使气血各有所归,故有当归之称。
2 当归“和”性及“和血”内涵
“和”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都是基于“和”这个理念。“和”,为调和之意,说文解字云:“和,调也”。“和”的内涵有二:一为动词,即为“和解”“调和”之意;一为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即平衡的、平和的状态。何谓和法,和法即对于关系复杂的关键生理或病机,具有调节矛盾、调节关系,以达到阴阳平衡的一种方法。众所周知,甘草作用是调和诸药,素有“和事佬”之称,在补气药中堪当第一。然当归作为补血药第一,医书中亦有“十方九归”之称。当归具有“和”性而具备君子之性,亦具备将帅之德。当归和血首出自于《医学启源》,云当归能和血补血,后《本草纲目》亦予以记载和补充。当归和血意为使血的状态达到和谐、调和,何谓“血之和谐”?即不寒不热、不虚不实、不瘀不滞,既温又润,动静协调。当归调和的是气血关系,血中含气,和血必须和气,气和则血和。
气融于血则和,当归为血药非气药,但当归在应用时多和补气的黄芪配伍,如当归补血汤,当归引补气药入血,填补血中之气,以使血迅速生成,以益气生血。又如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当归在此的作用则不为补血,而为引气入血,防止补气过甚而化热伤血。
3 当归“和”性之体现
当归的“和”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性味上,味甘性温,无偏性;其次体现在它的功效上,可寒可热,可阴可阳;可补可散,可疏可敛;可升可降,可上可下;可内可外,可出可入。
当归不同的药用部位,其主要功效的不同,也是“和”的体现。李时珍云“治上部疾患宜用当归头,中部疾患宜用当归身,下部疾患宜用当归尾,一身疾病用全当归”。后世医家又根据当归部位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的功效,即当归头可破血,当归身补血,当归尾活血。当归的局部是“小和”,而全当归具备上述所有功效,具有“大和”之性。
当归的炮制方法:炭可止血,土炒可防滑肠,酒炙以活血通经。通过不同的炮制,获得相应的功效,以达到“和”病治病的目的,这也是“和”的体现。
3.1 性味温和,没有偏性 当归的“和”首先体现在当归的性味:甘、温,无毒。温为“和”,没有寒热之性则温;甘能补,能和,能缓,甘也体现“和”[2]。 《神农本草经》记载当归“无毒”,这里“无毒”是无偏性的意思。俗语常说的“是药三分毒”中的“毒”也是偏性的意思。西汉以前,所有药物皆被称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3],《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毒药攻邪”。张景岳对此明言“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而《药治通义》引张子和语“凡药皆有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4],明确阐述药物皆有偏性。
中药治病的原理为“以偏纠偏”“以毒攻毒”[5]。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即偏性,用之可改变邪正力量对比,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徐大椿“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6]。张景岳“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7]。如此说来,性寒以疗热,性热以疗寒,性升以举陷,性降以制逆,皆药之“毒”性所为。当归无毒,即当归没有偏性,意为当归具有平和之性。然当归有“微辛”之药味,为何说当归没有偏性呢?笔者认为这应综合来看,当归的“甘”和“温”为其主要的药性,能够纠正它的“微辛”。
3.2 可寒可热,可阴可阳 当归和血的“和”并非只是调和,又有“随和”之意,不温不火,没有偏颇,故能使血随和、温和、调和。当归在药性上温和、无偏性,无明显的寒热之性,但它真正的“和”则体现在当归可随方中其他药物的寒热之性而变,随凉药则凉,随热药则热。
热有虚实之分,当归可和寒凉药一起,清实热又清虚热。当归性温可补,可生血滋阴,滋阴则能退热,血虚有热者可用之,如当归六黄汤,用当归滋补阴血,阴液充足则虚热自退。若当归和清热药在一起,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即和凉药配合,以奏清热不伤正之效。
寒亦有虚实之分,当归温补,如当归四逆汤中当归治疗肝阳不足的虚寒证。病人素体血虚,然后经脉受寒,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就像大树一样,能量不能输送到树梢的末端,所以叶片长不出来,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而中医的血多藏与肝,肝属厥阴经,阴经易受阴邪;营血虚弱,又加上寒气来袭导致气不得生;气为阳,无阳则寒凝经脉,气不运血,故血行不利。所以治疗要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主。当归温肝阳、补肝血使血源充足;细辛、通草等携血入脉入里;且当归甘温,能补脾土,助脾胃运化以资生血之源,肝才能继续储备血液以达温通经脉之功。而少腹逐瘀汤中的当归则配合众多温里药温少腹之实寒,补少腹之气血,达到祛除寒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当归既是血药,又是气药,只是补血的力度大于补气而已,为生气生血之圣药,属阳中之阴,其性甚动,称之为血中之气药。当归既能生阴血,又能补阳气。血非气不生,气非血不长,当归生血之中又生气,生气之中又生血。血得气而自旺,气得血而更盛。当归入补气药中则补气,入补血药中则补血。当归既可补阴,又可补阳,故曰当归具备阴阳二性。
3.3 可补可散,可疏可敛 当归性温,可补血又补气,然味辛又稍稍散气,能宣通气分以活血。一温一辛则能补能散,既能攻又能补。当归入补血药中则补血,入活血药中则活血。如当归建中汤,当归配合芍药则可缓急止痛,又可大补肝血;又如四物汤之当归,既可生血补血,又可活血破血,并有调和之用,使药性不亢不烈,补而不滞,活血不伤正;而桃红四物汤中当归则配合桃仁、红花,起到活血祛瘀而不伤正之效。
当归在逍遥散中用则为疏:当归和柴胡配合,则可疏散肝经郁结。当归在当归芍药散中用则为敛:当归配合芍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可缓肝木之急;张锡纯用山茱萸治疗肝虚腿疼,当归其用也是敛。
3.4 可升可降,可上可下 当归气厚而温能升,味厚而辛能降。轻用则升,走上焦,取轻灵向上之像;重用则降,取重坠之像,走下焦。当归若和黄芪、升麻配合在一起,如补中益气汤,则可起升提之效;又因其甘温能补脾血,血足则气生,气足则升阳举陷,故可升提中气。当归若配龙骨、牡蛎等重坠之品,则走下焦,可补血安神。
当归的不同药用部位其作用亦不同,李时珍云“治上部疾患宜用当归头,中部疾患宜用当归身,下部疾患宜用当归尾,一身疾病用全当归”。当归治疗上部疾病如咳嗽,下部疾病如便秘,皆因其味甘,能润肺金及大肠。当归的润性也体现出其“和”的作用,既可治上又可治下。
3.5 可内可外,可入可出 当归味甘内润脏腑,味辛而散外达肌表,既可治内又可治外,既可出又可入,关键在于配伍应用。当归入内首选就是当归补血汤,当归大补气血,黄芪固表,固住表气让当归走内不走外,起到内补气血之功;又如当归四逆汤,当归内补肝血,使气血充足,血足则其他药可携血温通经脉。当归散外走表,一般和解表药配合,如消风散中配合防风、荆芥、牛蒡子可治疗风疹、湿疹之瘙痒;当归饮子中配合防风、荆芥治疗痤疮;乌蛇荣皮汤中配合乌梢蛇则可走皮肤,取血行风自灭之效。
当归可引血归经:归脾丸用当归引血归心、脾,用于心脾两虚之气不摄血导致的各种出血,将所出之血引回脾经;归芍地黄丸、滋水清肝饮用当归引血归肝;归肾丸中当归有引血归肾之用。
当归富含油性,味甘而质润,能养血润肠,如麻仁子丸中用当归治疗血虚便秘,济川煎中用当归治疗老年精血不足之便秘,皆有温润养血、润肠通便之功[8]。 可见当归不仅可入,也可出。
4 结 语
“和”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原则,无论是哲学、伦理及我们日常的生活无不涉及。中国文化的精髓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状态,追求和合之道,中药方剂也正是通过配属追求一种“和”的状态。今笔者以“当归”一药探寻其“和”性,发现当归的“和”性不仅体现在它的药性上,更体现在历代医家的应用治疗中。当归的“和”是中医药“和”文化的典型象征,不仅可以指导我们临床用药,更重要的在于思想的引领,望引起同道之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