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脾胃为本”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

2019-03-24施婧瑶郭明章周宏剑

福建中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脾胃论五脏脏腑

施婧瑶 ,林 平 ,高 远 ,郭明章 ,夏 婧 ,周宏剑 ,林 梅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脾胃优势特色学科,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脾胃是人体的重要脏腑,脾胃学说的“脾胃”不单是狭义的脾胃脏腑,也包含了参与受纳、运化、传导过程中的多个脏器,中医脾胃系也不仅限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同时也涉及内分泌、免疫、血液、泌尿、运动等系统。脾胃学说中的脾胃病所包含的概念也属于广义的疾病范畴。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因此脾胃乃人类生存之本。自《内经》起,中医各家皆重视脾胃,谓之“后天之本”,是强健体魄、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但当前中医学科尤其临床分科皆参照现代医学进行分类,以致各自为政,使整体观念在临床应用逐渐弱化。本文基于此,简要论述“脾胃为本”理念在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应用研究。

1 脾胃功能的理论溯源

1.1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能化生与布散气血津液为人体所用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血与气耳。”人体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供养与支持,而气血的化生又缘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周慎斋所谓“脾胃者,气血之源也”。

五谷杂粮入胃,经脾胃的运化将其化生水谷精微,变生血液循行全身,滋养五脏六腑,故《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亦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慎斋遗书》谓:“人以血为主,胃乃生血之源”。同时脾胃的运化参与了人体气的生成,《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灵枢·五味》云:“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脾胃之气的盛衰,直接决定人体元气之盛衰,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1.2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能调节和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运动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在调节和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何梦瑶《医碥·五脏配五行八卦说》指出:“脾脏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和胃通过一升一降,共同体现其调畅气机之枢纽作用。

人体纳入的食物,必须依赖于脾气升清功能,将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上输心肺,使心行使主血脉,肺行使主气、司呼吸功能;而胃气降浊,则小肠可分清泌浊,大肠可传导糟粕,水谷得以正常消化吸收。《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李东垣《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也提到:“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故脾胃健运是为人体气血津液充盛的保障,亦是机体气机畅达之关键所在。

2 脾胃与五脏

2.1 以“脾胃为本”,滋养他脏以维系人体后天健康 脾胃是后天之本,通过输布水谷精微滋养他脏和维系人体后天健康,亦可称是人体五脏之本,是故《素问》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景岳全书·杂证谟》也指出:“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藏,而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藏也”,说明了脾胃在五脏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脾胃能滋养他脏,一者可奉心化赤,统摄血液,使气血充足,血脉通利,内可濡脏腑,外可滋肌腠,《血证论·唾血》有曰:“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傍,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所谓脾统血者,亦即如是。”二则能升清荣木,和畅气机,肝藏血主疏泄,脾胃健运,则肝血充足,疏泄正常,气机调畅,爪而得养能握,目而得濡能视,恰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三者能散精于肺,充养宗气,肺主气司呼吸,主宗气,宗气由自然界之清气及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合成,再由肺朝百脉转输至全身以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脾胃健运则化源充盛,宗气得养,则肺气充足;四者能滋补肾精,充养先天,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而肾之先天之精,依赖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滋养,方能生生不息。

2.2 脏腑整体观与“脾胃为本”理念 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1]。中医的整体观念则涉及到两种层面,其一是人与自然、四时、环境等相互联系的“大整体”,另一个层次是人体自身这个“小整体”,包含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脉肌肉等的自体组成。仅就“小整体”而言,中医理论认为其中的五脏六腑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各司其职,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将脏腑的功能形象地以我们熟知的社会职能作比喻,反映出各自的特点,它们各司其职并协调运作,就表现出了一个人的正常状态。当其中某个或多个脏腑发生功能失调时,则可能发生本脏或他脏的病变表现,正如《素问·咳论》中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在中医的整体观念下,各脏腑的功能必然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以五行学说为例,脾胃为中土,根据生克关系,脾为心之子,又为肺之母,脾克肾而为肝所克,因此,五脏功能息息相关,不可孤立分割。然我们认为脾为五脏之根本,在其他四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贯穿始终的重要意义,它能帮助与影响他脏功能: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充足,人体气血和调,可得健康,其他四脏可望生机蓬勃,病有望渐复。脾居中央能灌溉四脏,因脾土能生肺金、益肾水、养肝木、补心火,大凡四脏气血不足,从脾胃论治皆可取效[1]。故人体后天生命过程将随着脾胃功能的盛衰而变化,以五脏整体为要,而以脾胃为本,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理念。

3 “脾胃为本”的临床应用

因脾胃的重要性,所以历代医家在临床证治中皆重视调理脾胃。《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出了正气虚衰,则易为病邪所犯,发生各种疾病。然正气盛衰与否,关系脏腑功能正常与否,其与脾胃之盛衰密切相关,如李东垣《脾胃论》所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历代医家在临床证治中皆重视调理脾胃,其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代代相传,对各专科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3.1 “脾胃为本”思想在内科诊治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脾胃功能失调,则可出现纳呆痞满、腹泻便秘等各种脾胃病证,此不赘述。而因脾胃失调引起的其他脏腑或体表的疾病,通过治疗脾胃也可获效。如有通过健脾益气以治肺气虚弱之咳喘、气短、神疲体倦、肺部感染等肺系疾病[2];从脾胃论治冠心病,认为“脾失健运则心血不足,脾不化湿则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痹阻脉络,则发胸痹”[3];《金匮要略》云:“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肾性水肿首责于脾,本于肾,与胃相关。现代医学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把营养治疗作为非透析疗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而“胃气”的健存是保证营养疗法在治疗中取得最佳疗效的基础,因此“护胃气”在慢性肾衰治疗中也处于重要地位[4]。由此可见,内科各种病症均可见从脾胃论治而获效实例,验证了五脏相关、脾胃为本的理论思想。

3.2 “脾胃为本”思想在外科、妇科、儿科诊治中的应用 外科疾病多因脾胃损伤,致脾失健运而变生诸病,涉及疮疡、乳房疾病、瘿(甲状腺疾病)、皮肤病、周围血管病以及肠痈等多种外科疾病[5]。历代医家在其治疗上均重视顾护脾胃,如《外科正宗》云“盖托里则血壮而脾胃盛,使脓秽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饮食自尽,疮口自敛”。皮肤病虽是发生于肌表的疾病,但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密切相关,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重视调理中焦脾胃,可以达到“中焦固而百病去”的目的。临床治疗皮肤病、痔瘘、疮疡等疾患多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调理脾胃、补益气血以利于生肌长肉[6]。

明清医家傅青主擅治妇科疾病,其著《傅青主女科》认为女子一生的经、带、胎、产等生理状态均以血为本,而人的血海冲脉,又隶属阳明,所以胃纳脾运与女性经、带、胎、产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其治疗主张以健脾益气为本,兼以疏肝、益肾、宁心、化痰等法调治经、带、不孕等妇科疾病[7]。以古人之理论和经验为依托,当代医者在妇科疾病诊疗中亦重视健运脾胃的重要性,如国家名医尤昭玲重视从脾胃论治妇产科疾病,认为月经病贵在扶脾调经,带下病首要健脾化湿,妊娠病必用益气载胎,产后病重在健补脾胃,癥瘕则宜培补正气,不孕症经期健脾泄利、经后滋血助膜养泡[8]。

小儿体禀稚阴稚阳,脾常不足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宋代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阐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同时,认为小儿内伤诸病皆与脾胃相关,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为脾胃失调,并提出:“脾胃虚弱,四肢不举,诸邪遂生”的论点,对小儿顾护脾胃尤为重视[9]。脾胃运化失常日久,水谷精微不能滋养先天,亦可影响生长发育与生殖,可出现小儿生长发育停滞、身材矮小、智力落后等表现。现代研究也表明通过调节中焦脾胃的功能及补益脾肾,能有效改善患儿机能低下状态,促进生长发育及智能提高[10]。

可见,以“脾胃为本”的治疗理念在各专科的中医诊治中多有运用,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体现了脏腑整体观与“脾胃为本”理念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4 小 结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以“五脏整体为要,以脾胃为本”,综合考虑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脾胃虚则五脏损”,通过健脾理气来调理脏腑气机,兼顾其余脏腑特性,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理念,将其贯穿临床各科治疗始终,确有良效。因此脾胃在人体生命状态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在临床分科日益细化,学科建设日益深入的当今,更应重视“脾胃为本”理念,并应用于临床各科及各系统疾病治疗中。

猜你喜欢

脾胃论五脏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从后天脾胃论治更年期血崩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