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段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9-03-23粱丽婵
粱丽婵
摘要: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小学低年段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是利用课堂“导学”,二是优化课堂设计,三是注重学生参与,四是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转化到促进,再发展,最后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总结,课标不断得到修正、补充,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课标明确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反而可能妨碍和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围绕小学低年段的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课堂“导学”,转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人的整个学习过程一般具有四个阶段:完全依赖教师的阶段、基本上依赖教师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可以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满堂灌”,导致部分学生脱离了教师就不会学习。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就像引导幼儿学走路一样,教师要正确地引导,让学生从“完全依赖”到“独立行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的变化,有耐心地引导,让学生摆脱“完全依赖”,淡化教师的讲解,从教师的“导”慢慢放手让学生“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低年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弱,如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适当地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还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刚开始时,教师还是要循序渐进,通过具体活动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寻找学习的方法或规律,举一反三地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学”。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个人解决不了,可以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难点以及疑惑,课堂效率就高。当遇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时,教师还需要适当地“导”。
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经常见到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品,再出示长方形,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秘密吗?请你们用手中长方形的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有什么小秘密。”用生活的实例、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自主的动手操作,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纷纷回答:“长方形有四条边;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一样长;长方形的两条短边也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纸对折以后,有的变成两个长方形;有的变成正方形……
二、优化课堂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 - 10岁的儿童连续集中注意力的维持时间为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学时,充分利用课前的宝贵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和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考问题,在活动中学有所获。根据这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插入一些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量一量、画一画、问一问、说一说、算一算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观察、操作、综合运用等能力。
在《锐角和钝角》一课的教学中,什么是锐角、什么才是钝角等概念性的知识教学,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也难以理解。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和突破这个知识重难点,从以往的灌输知识中走出来呢?笔者安排了一系列活动:辨角、画角、分角、说角、找角、做角,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和理解知识。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学生充满学习兴趣,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三、注重学生参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同的遗传素质和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导致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掌握知识所需要的时间和取得的效果都不同,学习能力并不相同,甚至可能有很大差别。在开放式数学课堂里,教师应多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机会。开展小组交流时,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一起探究方法、一起发现规律、一起获得知识。学生间会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表达,更全面地理解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对于中下生,教师应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体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优秀生,满足他们好胜的心理,鼓励他们合作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位置”时,要正确分辨“前、后、左、右”,并要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对于一个6岁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可以用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如根据自己的座位说说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以及握握手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教育的对象,在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他们会勇于向同学质疑、请教,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不善于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學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在学生的生活中,充斥着许多学生熟悉的事物,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就可以找到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生活化包装”,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易学乐学,更喜欢数学,更主动地学习数学。
如在教授《人民币的认识》的时候,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小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用心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去发现知识,使学生把身边的数学升华为理论知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里,教师如能培养学生再学习的动力,便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