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杨家寨汉墓发掘简报

2019-03-2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宁市文物管理所

草原文物 2019年2期
关键词:底径汉墓杨家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宁市文物管理所

一、前 言

杨家寨墓葬(编号为M1)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杨家寨村南侧,距凤凰山快速路动物园隧道约200 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6° 37′ 607″,东经101°44′326″,海拔2321 米。2018年6 月20 日,在西宁市杨家寨村开挖饮用水管道的施工过程中发现(图一)。经青海省文物管理局批准,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后,于7 月17 日至8 月10 日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时25 天。城西区杨家寨村位于西宁市西部,北临湟水河,东倚南川河,属于湟水河谷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据悉杨家寨村一带原有很多汉代砖室墓,多因现代生产建设而破坏。此次M1 的前室顶部也遭到破环,但墓葬保存完好,未被盗掘,现将M1 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二、墓葬形制

墓葬为土圹砖室墓,先挖竖穴土圹,后紧贴土圹壁砌筑。墓室开口于扰土层下,打破生土,距地表约1.80 米,墓向95°,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组成(图二)。

墓道:位于墓室东侧,平面呈长方形,斜坡墓道,因施工场地限制未发掘完。残长2.28、宽1.05 米,底距离开口最深处4.4 米。坡度10°。内填黑褐色五花土,土质疏松,未经夯打,有少量动物骨骼、灰陶片和残砖等。

墓门:位于前室和墓道之间,呈拱形,有两层券顶,券顶外层由半块子母砖丁立垒砌,多掉落,仅存三块,内层由完整的子母砖丁立垒砌,共20 块。封门面高1.44、宽0.85、厚0.36 米,顶部的封门砖散落,内填高约0.20 米淤土,其下仅存七层封门砖,由素面子母砖(39×18×7 厘米)“人字形”垒砌,每层7-10 片。门前可见断砖铺地。

前室:平面近正方形,长2.35、宽2.36 米,顶部因施工被毁,高度不明,残高3.00 米,穹隆顶,四壁以青灰色素面条砖顺置错缝平砌至第18 层起券,即高1.18 米后开始起券。南侧墙体外有护墙砖,护墙砖由残断条砖贴墙乱砌,内填小石子和灰陶片,北侧墙体因施工场地所限,未完全发掘,护墙砖状况不明。

墓室早期被雨水浸泡,泥土淤积厚约2 米,随葬木制车马器浮于表面且腐朽严重,仅少量部位残存可辨,有马头、马脖、马身、马蹄、车轮等,马车表面可辨识有彩绘痕迹。漆盘1件,木胎腐烂,仅存黑色漆皮。室底出土木马2 匹、木车1 辆、摇钱树座1件,“S”型枝叶2件,铜钱2 枚,铜釜1件,陶灶1件,陶甑1件,陶罐1件,陶壶1件,砖臼1件,动物骨骼2 具。

后室:位于前室西侧中部,平面呈长方形,长2.38、宽2.10、高2.32 米,拱形券顶,南北壁面以子母砖顺置错缝平砌至第18 层起券,子母砖纵向错缝券顶(即券顶时砖的方向平行于墓室方向),券顶处的子母砖(39×18×7 厘米)之间以灰陶片、小石子填缝。西壁以条形砖(36×17×7 厘米)顺置错缝平砌,共36 层,墙体略向内倾斜。东壁券顶部位的条形砖两侧经过打磨,呈梯形。南北两侧墙体外侧均有护墙砖,南侧砌筑多于北侧,护墙砖由残断条砖贴墙乱砌,内填小石子和灰陶片。出土摇钱树座1件,树干若干(残断),木器盖4件(1件残),残木碗1件,砖臼1件,陶壶2件,耳珰10件,铜钱19 枚,铜带钩1件,铜鼎1件,铜杯1件。

葬具:后室为三人合葬,均为单人长方形木棺,分别为主棺,北棺、南棺,摆放方式约呈“品”字形,主棺在上,其下两棺,南棺与北棺并列,均贴近墓底。木棺的盖板、壁板、挡板和底板均由3 块窄板拼成,每块窄板之间内外皆用“ 蝴蝶榫 ”拼接、交错相置。挡板和壁板之间用榫卯结合,这样使得木棺非常坚固,仅北棺上部散落,可能由于负荷过大、墓内入水所致。

根据摆放位置并结合墓室的具体情况推测,最先下葬的为南棺,其摆放规整,贴近后室南壁,木棺南侧棺板外涂有一层白色石灰防腐防潮,下葬季节可能为夏季。其次北棺下葬,与南棺并排,但摆放并不规整,东北、西南向倾斜。主棺最后放置,东北、西南向倾斜更严重,一端堵住后室墓口,一端顶入后室后壁,导致后壁倾斜,主棺与两馆之间有散落墓砖,可能放置时起到铺垫作用。

主棺长223、宽64、厚7、高70 厘米。北棺长212、宽63、厚7、残高36 厘米;南棺长206、宽57、厚9、高56 厘米。

葬式:主棺为男性,南北两棺,为女性。出土人骨皆保存较完整,三人皆仰身直肢葬,主棺和北棺人骨头向东,主棺面朝南,北棺面朝北;南棺头向西,面朝北。三棺中均有铜钱出土,多位于人手部或手下。主棺人骨上、下均发现有草席之类的覆盖物,头骨处疑似有充当枕头的木制品,头骨下有鲜红色纺织品痕迹。南北两棺均有耳珰出土,其中南棺人骨头部放置铜鼎、铜杯。

三、随葬品

出土遗物包括陶器、铜器、木器、漆器、石器、琉璃及动物骨骼等。种类有木车马、木碗、木器盖、陶灶、陶甑、陶壶、陶罐、铜带钩、铜釜、铜鼎、铜杯、铜钱、砖臼、耳珰等。其中,木器保存较差,多已腐朽和破碎,很多仅保留残片或痕迹,提取难度大。

1.陶器

陶壶3件。

标本M1:70,泥质灰陶,深盘口,方唇,长颈微束,圆肩鼓腹,高假圈足微外撇,足部饰绳纹,多抹平。腹部左右对称一对铺首,铺首饰绳纹。口径13.3、腹径19.6、底径16.5、通高24.3 厘米(图三,1)。

标本M1:71,泥质灰陶,深盘口,方唇,长颈微束,圆肩鼓腹,高假圈足微外撇,足部饰绳纹,多抹平。腹部左右对称一对铺首,铺首饰绳纹。口径13.1、腹径17、底径14.4、通高24.7 厘米(图三,2)。

标本M1:73,泥质灰陶,深盘口,方唇,微内凹,长颈微束,圆肩鼓腹,高假圈足微外撇,足部饰绳纹,多被抹平。腹部左右对称一对铺首,铺首饰绳纹。口径14.2、腹径19.5、底径14.7、通高26.1 厘米(图三,3)。

陶罐1件。

标本M1:72,泥质灰陶,侈口,方唇,矮领,圆肩鼓腹,下腹斜收,腹部饰数周短线纹。口径13.8、腹径26.8、底径15.8、通高22.5 厘米(图三,4)。

陶甑1件。

标本M1:78,泥质灰陶,敞口,平沿微外卷,圆唇,腹部斜收,平底,底部有五个圆形甑箅孔。腹部施绳纹,颈部、下腹部有明显抹痕。口径13.2、腹径10.2、底径4.2、高9.2 厘米(图三,5)。

陶灶1件。

标本M1:79:泥质灰陶,平面呈圆角三角形,前方后圆,素面。灶门位于前端中下方,落地式灶门,呈方形,灶面上有一个灶眼,尾端有一中空的短柱形烟囱。灶门高5 厘米,宽5.2 厘米,灶体长14.8 厘米,宽14 厘米,通高7.6 厘米(图三,6)。

2.青铜器

铜鼎1件。

标本M1:61,素面,上承弧盘状盖,顶部中央有一半环形钮,鼎身子母口,方唇,肩部左右对称两个半环形耳,两耳的耳孔处均残留系绳,鼓腹,圜底,三个马蹄形足外撇。器盖口径2.9、盖高1.3、器身口径3.4 厘米,腹径7、器高5.3、通高6.5 厘米(图三,7)。

铜杯1件。

标本M1:62,素面,方唇,一侧有一长方形耳,斜腹,平底。口径3.4、底径1.9、高1.8 厘米(图三,8)。

铜带钩1件。

标本M1:53,整体呈琵琶形,上窄下宽,蛇首形钩首,中部背部有圆形钮。长10.4、宽1.4、厚6.4厘米(图三,9)。

铜釜1件。

标本M1:77,素面,平沿外折,弧腹,圜底。口径21、腹径18.2、高9 厘米(图三,10)。

铜钱18 枚(图四)。

前室2 枚,后室19 枚,多位于人骨手部,可辨识的有“五铢”、“大泉五十”。

五铢钱:19 枚,圆形方孔,钱形规整,有凸起的周郭,背面有穿郭。字迹清晰,正面对篆“五铢”,“五”字上下两横有的出头,有的不出头,左右交笔皆弯曲;“铢”字“金”字头作箭镞状,“朱”字上部方折,有的两竖外张,下部圆折,上部明显小于下部;有的“铢”字较大,个体显瘦长。其中一枚“铢”字“金”字靠下有两横。直径2.5~2.8 厘米,重2.2~3.5克(图四,1-13)。

大泉五十:1 枚。圆形方孔,钱形规整,有凸起的周郭,背面有穿郭。字迹清晰,正面对篆“大泉五十”,“大”字一横作圆缓弧形,中部略凸起,“泉”字靠上一笔凸起不明显,“五”字上下两横不出头,左右两笔几乎平行,交笔处弯曲较大。直径2.7 厘米,重7.7 克(图四,14)。

无字钱:1 枚。圆形方孔。直径2.3 厘米,重5.9克(图四,15)。

3.玻璃器

耳珰10件。束腰柱形,中间均有穿孔,平面呈环形,素面,颜色有蓝色、黑色两种(图五)。

标本M1:63,颜色为蓝色,小端有两个穿孔,沿外侧穿孔处断裂。小端径1.1、大端径1.6、高1.2厘米(图五,7)。

标本M1:64,颜色为蓝色,两端均有残损。小端径1.1、大端径1.4、高1.7 厘米(图五,2)。

标本M1:66,颜色为蓝色,一端微残。小端径1.2、大端径1.5、高1.7 厘米(图五,6)。

标本M1:68,颜色为蓝色。一端残损,端径1.2、残高1.1 厘米(图五,4)。

标本M1:69,颜色为蓝色。小端径0.9、大端径1.6 厘、高1.3 厘米(图五,5)。

标本M1:80,颜色为蓝色,一端残损。端径1.2、残高1.1 厘米(图五,8)。

标本M1:81,颜色为蓝色,小端有两个穿孔,且只有一个穿孔与大端穿孔相连,穿孔稍偏。大端微残,小端径1.2、大端径1.5、高1.3 厘米(图五,3)。

标本M1:82,颜色为黑色。小端径1 厘米,大端径1.2、高1.7 厘米(图

1、2.砖臼(M1:60、M1:74)五,1)。

标本M1:83,颜色为蓝色,大端有残损。小端径1.1、大端径1.5、高1.6 厘米(图五,9)。

标本M1:84,颜色为黑色,残损严重。高1.7厘米(图五,10)。

4.石器

砖臼2件。

标本M1:60,用废弃的子母砖凿制。长15.7、宽16.1、厚5.5、臼窝径长5.7、深1.6 厘米(图六,1)。

标本M1:74,用废弃的砖块凿制。长14.5、宽12、厚6.5、臼窝径长6.7、深3 厘米(图六,2)。

5.木器

木马:2件,削制而成。腐朽严重,无法提取。从可辨识部分看,头、颈、身、四肢皆分体制作,各部分接触面平滑,疑为粘结而成。马头神态自若,下唇阔垂,张目露齿,四肢健硕,马蹄前倾,作奔驰状。表面可能饰以彩绘,现已脱落(图七~图一〇)。

木车:1件。腐朽严重,无法提取。从可辨识部分看,由轮、轴、辕、厢等部分组成,各部分由榫卯结构相连。车身表面有红漆、铜锈痕迹(图一一)。

摇钱树2件。

由树座、树干和树枝三部分构成。保存较差,仅残存树座2 个,树干残断,“S”形树枝分散于前室(图一一~图一三)。

标本M1:25,底部近圆形,其上削制出山峦状凸起,峰峦呈螺旋上升趋势,顶部有一长方形孔,应为树干的插孔。孔长4.2、宽3.6、深4、底径25.8、高28.2 厘米(图三,14)。

标本M1:29,底径为圆角方形,四面平整,顶部削圆,其上有一长方形孔,应为树干插孔。孔长4.3、宽3.4、深3、底径长19.8、高27 厘米(图三,15)。

器盖3件。

标本M1:6,圆形,表面平整,其下有一凹槽。直径21、底径长19.8、高2 厘米(图三,16)。

标本M1:33,圆形,表面平整,上下各有一圈浅凹槽,中间有一圆形穿孔。直径13 厘、孔径0.5、高1.5 厘米(图三,13)。

标本M1:7,椭圆形,较小,表面微凸,其下有一凹槽。长4.8、宽2.4、底径长4、高1 厘米(图三,12)。

6.漆器

漆盘1件(仅残留漆皮)。

标本M1:51,木胎,保存差,无法提取。周身髹黑漆,沿下髹一周红漆,内髹红漆。口径微侈,浅腹,圈足。口径15、底径10、高5.1 厘米(图三,11)。

7.动物骨骼

狗骨骼2件。

位于前室东北角和西南角,应为完整的狗骨骼,保存较为凌乱。东北角还有墓砖搭建的狗窝。可辨识的骨骼有头骨、颈椎、肋骨和四肢骨等(图一四)。

8.其它

鞋一双。黑色漆皮,方头,浅帮,平底,鞋帮包边,可见清晰缝制痕迹,因腐朽严重较难修复。长约31、宽约10、高约9 厘米(图一五)。

四、结 语

青海处于中国西陲,南下西藏通印度,西越新疆出中亚,古往今来,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地,也是多民族融合聚居之所。杨家寨汉墓不仅与周边甘青地区,也与中原地区的墓葬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从墓葬形制看,杨家寨汉墓与中原地区的汉墓一脉相承,沿袭汉代北方常见的墓葬形制,前后室呈“T”字形排列,即“横前堂后耳室墓”。这类墓葬形制也见于洛阳烧沟汉墓单穹窿顶M1026①,上孙家寨汉晋墓H 型Ⅰ式②。

从出土器物看,杨家寨汉墓的陶器组合中壶、罐、灶、甑及铜器组合中鼎、杯、釜等明器,为中原及周边出土墓葬常见器物。其中,陶灶与上孙家寨Ⅱ式陶灶相似,砖臼与上孙家寨M11:15 相似,铜带钩与西安未央印象城汉墓M6:10③、上孙家寨A 型带钩相似,“大泉五十”铜钱与上孙家寨“大泉五十”A 型铜钱相似,“五铢”铜钱与上孙家寨“五铢”A 型Ⅴ式相似,琉璃耳珰与上孙家寨A型Ⅱ式、西宁海湖大道汉墓④、西宁陶家寨汉墓B 型耳珰⑤相似。陶壶与上孙家寨Ⅴ型灰陶罐相似。摇钱树器座与青海平安县北村汉墓⑥出土的摇钱树“鱼”树的器座相似,这种木质摇钱树的形制在国内实属罕见。木马、木车与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南东汉墓出土木车马⑦、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马⑧、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出土的木马⑨、青海平安县北村汉墓出土的木马形似,但青海平安县北村汉墓出土的木马每个四肢均为一体削制,杨家寨木马从散落的部分看,四肢的上下部位分别削制,最后粘结而成。

从埋葬习俗角度看,首先,杨家寨M1 有与同时期汉墓相同的埋葬习俗,比如殉葬动物,在河西地区的民乐八卦营墓葬群⑩中也存在杀殉现象,可能两者存在渊源。其次,人骨上下铺草席现象,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青海平安县北村汉墓中也存在。再次,手中握铜钱的习俗,也见于青海民和胡李家汉墓⑪、青海平安北村汉墓M5、青海西宁陶家寨汉晋墓地。此外,木棺之间榫卯、蝴蝶榫相结合的构建方式也见于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南东汉墓、上孙家寨汉晋墓和西宁市南滩汉墓⑫中。

此次发掘的凤凰山快速路杨家寨M1,虽保存较为完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但没有明确纪年的随葬品,因而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年代特征,并参照河西地区已发表的同类墓葬及器物来确认其相对年代,推测该墓葬年代为新莽至东汉初期。杨家寨M1 汉墓既保留土著文化的传统,具有自己独特之处,又受到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对研究当时汉王朝与西域民族间的交流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河湟地区汉魏时期的墓葬结构和丧葬习俗提供了借鉴和补充材料。

项目领队:乔 虹

发掘人员:陈海清 卢 悦 张小云 张启珍

冯 雪 孙 杰

工地绘图:张启珍

器物绘图:卢 悦

清 绘:卢 悦

铜钱拓片:李梅菊

器物修复:高志伟 张小云 严明圣

执 笔:卢 悦

注释

①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 》,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②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未央印象城汉墓发掘简报》,《文博》2017年2期。

④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宁海湖大道汉墓》,《再现文明》,文物出版社,2013年。

⑤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西宁陶家寨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15年9期。

⑥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安北村汉代墓地》,《再现文明》,文物出版社,2013年。

⑦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南墓葬2003年发掘简报》,《敦煌研究》2006年3期。

⑧ 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年6期。

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永昌县水泉子汉墓群2012年发掘简报》,《考古》2017年12期。

⑩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乐八卦营——汉代墓群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4年。

⑪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胡李家汉代墓地》,《再现文明》,文物出版社,2013年。

⑫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宁南滩汉代墓地》,《再现文明》,文物出版社,2013年。

猜你喜欢

底径汉墓杨家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杨家铭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江苏常州金坛方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一道例题“引发”的探究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