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沙梁子古城遗址发掘简报

2019-03-23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物管理所

草原文物 2019年2期
关键词:灰坑灰陶陶片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物管理所

一、遗址概况及发掘经过

为配合呼和浩特市新机场快速路和城区三环路的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物管理所于2017年8~10 月对沙梁子古城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沙梁子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沙梁子村,古城以北为南二环快速路,南邻大黑河。整个遗址大体分布于沙梁子村的西北(图一)。经前期踏查知,沙梁子古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南宽北窄。南墙长约295 米、北墙长180 米、南北通长525 米,周长约1525 米。城墙夯筑,基宽16-20 米。现遗址东侧为沙梁子村的居民住地,西、北两侧以及遗址区域均为农作物种植用地,且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曾对城址进行过一次整平。总体来看,该城保存状况尚好,残存的南北城墙还依稀可见。

本次布方位于整个遗址的西北方,发掘分为南、北两区进行,两区南北相距40 米。共布5×5平方米的探方8 个,发掘总面积为200 平方米。南区布方四个,编号为T100-T103;北区布方四个,编号为T1-T4。本次发掘清理的遗迹有灰坑22 座、火塘14 座、灰沟1 条。

二、地层堆积

北区的T1-T4 地层堆积大致可分为六层,且探方内地层较厚,最厚处超过2 米。南区的T100-T103 地层堆积则大致可分五层,与北区相比在地层堆积上相对较薄,最厚处只有1.5 米,但南区堆积较之北区明显要致密坚硬。地层的数量和分层虽不同,但根据土质土色判断,两区的各层堆积基本可以相对应。现以北区T2 探方南壁剖面(图二)为例,将本次发掘的地层情况予以简要介绍。

第①层:耕土层,厚约8-10厘米。黄色沙土,颗粒较大,堆积呈块状,较为松散。夹杂有大量碎陶片、小石子和植物根茎、现代塑料薄膜及其他晚近弃物。厚度较其他层稍薄。

第②层:浅黄色中砂层,厚度约12 厘米。距地表约20 厘米。较纯且致密,含少量文化遗物。仅出土有一些碎陶片、碎石子以及少量现代的废弃物。

第③层:灰褐色黏土层,厚度约16—18 厘米。距地表约40 厘米。较为松软且不致密,出土较多的文化遗物,有碎陶片、骨骼、锈蚀铁块、零星的贝壳碎片等。其下开始有遗迹现象出现。

第④层:黄绿色砂性黏土层,厚约20 厘米。距地表60—65 厘米。黏性较大,含有一定数量的各类文化遗物。出土有较大的陶片碎片,铁块、瓦片、动物碎骨、钱币、铜镞等。可辨的陶器器型主要有罐、碗、钵、盆等。H2 开口于此层,此外还有一些火塘遗迹。

第⑤层:为灰绿色砂性黏土层,厚约40—45厘米。距地表100 厘米。黏性较大,出土一定数量的文化遗物,种类同第④层遗物相似。H2 打破该层,开口于该层的遗迹类型还有火塘。

第⑥层:灰褐色沙质黏土层,含少部分文化遗物,仅为一些碎陶片、碎骨骼、贝壳等。该层亦被H2 打破。

其下即为纯黄色生土层。

三、文化遗存

(一)遗迹

南、北两区都有大量遗迹的发现。遗迹的类型大体可分灰坑、灰沟、火塘三类。各类堆积中均出土了类型多样的文化遗物。

1.灰坑 22 座。其中,北区清理灰坑19 座,南区清理灰坑3 座。灰坑的开口形状及内部堆积均不规则。

T1 H4:位于T1 探方的西北部,开口于⑤层下,底面呈不规则形。最深约97.5 厘米。内部堆积可分三层。坑内填土为棕灰色砂性黏土。出土有碎陶片、碎小鸟骨骼、陶珠、铁块等(图三,1)。

T101 H1:位于T101 探方的西北部,开口于④层下。最深约92 厘米。内部堆积分为四层。坑内为棕黄色填土。出土物有碎陶片、骨骼、贝壳碎片、铜镞等(图三,2)。

2.火塘 14 座。其中,北区清理火塘3 座,南区清理火塘11 座。火塘开口近圆形,较不规则,底部大部分近平底状。

T103 HT7,清理于南区探方,位于T103 的西部,开口于⑤层。口径最长处46 厘米,深46.5 厘米。火塘内为棕灰色的填土夹杂棕红色烧土。出土物有碎陶片、烧骨、铁块等(图四,1)。

T103HT9,位于南发掘区,开口于⑤层。口径最长处43.5 厘米,深度为30 厘米。其内为灰黑色灰烬土与黄色黏土,夹杂有较多碳粒和红烧土。出土部分碎陶片、碎骨等(图四,2)。

T101 ④HT1,位于南区探方。火塘开口位于④层,口径最长处30 厘米,深度为17.5 厘米。其内为灰褐色的黏土夹杂红烧土,伴有一些烧骨、碎铁屑、陶片等(图四,3)。

此外,在南区的T103 探方内清理出一列分布密集的烧火遗迹,似呈有规律的线性分布。

3.灰沟 1 条。T103G1,位于南区T103 的北部。呈东西向,东宽西窄,开口于⑤层下。灰沟长约344 厘米,最深处约76 厘米。其内还清理有一具完整的兔子骨骼,没有经过扰动,属原地埋藏(图五)。

(二)遗物

本次发掘出土的遗物在种类及数量上均较丰富,包含陶制品、石器、铜器、铁器、骨器、牙器、漆器,以及贝壳、动物骨骼等。其中以陶制品占多数,但主要为数量较多的破碎陶片。此外,还出土有少量建筑构件,如板瓦、筒瓦等。

1.陶制品

发掘区的各地层中均出土有数量极多的破碎陶片,但可拼合的屈指可数,口沿和器底较器身碎片则更少些。由陶片外表痕迹可知,其制作方法多为轮制。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少量黑陶、泥质红陶、夹蚌陶和夹砂陶。陶片纹饰有网纹、布纹、线纹、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还有少量陶片上饰有匈奴风格的泥条贴附水波纹。部分陶片可见钻孔。可辨器型主要有陶罐、陶碗、陶缸、陶甑、板瓦、筒瓦等。

(1)陶器

陶罐,出土陶片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大部分为碎片。根据其口沿的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型。

A 型 折沿下倾。根据其器腹形制又可分为Aa、Ab 两个亚型。

Aa 型 圆弧腹,腹部弧度较小,圆唇。T1 ⑤:1,泥质灰黑陶,器物残高16 厘米。折沿较宽扁,略向下倾斜。腹部中间横向饰有线纹,密度较大。腹部下端分别饰有短小线纹、附加堆纹(图六,1)。

Ab 型 折腹,折棱处较厚且突出,方唇。T3 ④:3,泥质灰陶,残高15.2 厘米。折沿相对较窄,略向下倾斜。腹中部饰有线纹,腹部纹饰集中于上端,据其集中规律可概分三个单元(图六,2)。

B型 折沿平直。T101:1,泥质灰陶,残高13厘米,折腹。折沿较宽且平直,残器表有对应绳纹的小凸起。上腹部饰绳纹,腹部中央及下部均饰短线纹,排列较规律(图六,3)。

陶缸。出土较少,均为残片,经部分复原可知其口径较大。T103 ⑤:8,泥质灰陶,残高9.8 厘米,折沿宽且平直,鼓腹。残器表有部分棱状凸起,分布较规则。残器下端为少量长短不一的线纹(图六,4)。

陶碗。T3 ⑥:43,唯一出土的一件可拼合陶碗。泥质灰陶,口径13.1 厘米,器高5.7 厘米。敞口,边沿较宽平。折腹,有矮圈足,底部有三分之一残缺。素面(图六,5)。

陶甑。均为残片。T3 ⑥:51,泥质灰陶,边缘略厚于底部(图六,6)。

器底。T3 ⑤:3,泥质灰陶,底径约13.7 厘米,残器高4.5 厘米。器底较厚且平坦,素面(图六,7)。

(2)建筑构件

种类有板瓦和筒瓦两类,均为泥质灰陶,不完整。

板瓦。T1H4:4,残长17.2、残宽16.2、厚1 厘米。瓦背面饰细密短小的绳纹,腹面饰麻点纹(图六,8)。

筒瓦。T2H3:8,残长13.6、残宽12.8、厚1.6 厘米。瓦背面饰纵向排列的粗绳纹,腹面为素面(图六,9)。

(3)陶纺轮

2件。其中一件标本残缺,只剩下原物的一半。呈浅砖红色,外径约3.5 厘米。另一件为T1H4:10,粉色砂质,颜色较鲜亮。外径2.5、内径约0.4 厘米。形制较规整,但标本表面较粗糙,正反两面形制相似(图七,1)。

(4)陶饼

出土数量较多。应是为陶器拍印纹饰时所用。多数为泥质灰陶,有少数为灰黑陶和红陶。大部分仅一面有纹饰,有的两面均有。磨制精致的较少,形制不够规整。平均直径约4.8 厘米。

T2 ⑤:76,灰黑陶制,形状近圆形,较规整。仅一面有刻压纹饰。有纹饰一面边缘残缺,纹饰似绳纹,其单元纹饰致密且长(图七,2)。

T2 ⑤:75,泥质灰陶制,陶饼表面稍泛黄色。有残损,形制略不规整,仅一面有刻压纹饰。为绳纹纹饰,纹饰单元较密但相对较短(图七,3)。

(5)陶珠

5件。南、北两区的探方中均有出土,大小不一,均为泥质。其中有2件磨制较为精致光滑,其余则磨制较粗糙,表面凹凸不平。陶珠直径最大为2 厘米,最小为0.9 厘米。T101H1:1,形制规整,表面磨制较光滑(图七,4)。

(6)陶支脚

5件。可大致分低矮和高瘦两型。高瘦型,2件,平均高度约5.5 厘米。T1 ⑤:47,偏黄白色,上端表面倾斜,下端呈尖状(图七,5)。低矮型,3件,平均高度约4.3 厘米。T1H4:15,呈砖红色,下端无尖(图七,6)。

(7)陶棋子

2件。T100 ④:32,大体呈黑灰色,正面有部分磨蚀,背面保存较好。表面较为光滑,形制规整。厚度约0.5 厘米,直径1.6 厘米(图七,7)。

2.石器

(1)燧石质箭镞

1件。采集。呈白色夹杂砖红色,长度约2 厘米。形体较小,质感光滑细腻,形制规整。

(2)磨制石器

2件。均为采集,残破。形体较大。17SLZ:C1,灰白色,有明显的抓握处和刃部,形制较为规整,表面打磨十分平滑,最长处约4 厘米(图八)。另一件则呈白灰色夹杂黄色,似长三角形,标本表面凹凸不平。

3.骨器

2件。均可见明显可辨的人工加工痕迹。T1H2:4,骨角器磨制,长约19.2 厘米。标本表面光滑平坦,呈长型锥状,应是由动物犄角直接制成,尾部有一条横型的凹槽(图九)。另一件为动物身体骨骼,表面光滑,两头大小不一,尾部有人工痕迹。

4.铜器

(1)铜钱

出土完整铜钱24 枚,重量不一,均为方形穿孔。可分为“五铢”和“半两”两类。五铢钱的通体及方孔均略大于半两。铜钱有不同程度的锈蚀,总的来看五铢钱保存状况好于半两钱。钱币字体可辨识,为小篆向隶书的过渡字体。

半两铜钱 18 枚。体较小,厚度薄,无外郭。穿径约0.74 厘米,钱径约2.23 厘米。泉文笔画平直,较为规整,保存状况较差,部分钱文被磨蚀(图一〇,1—4)。

五铢铜钱 6 枚。通体较大,钱币四周有明显轮郭。穿径约1.02 厘米,钱径约2.6 厘米。泉文字形十分清晰,保存状况良好(图一〇,5—8)。

(2)铜印

1件。T1H2:20,为中间带孔两面均有字的穿带印。印两侧有对称的长方形孔。印形制呈大致规则的正方形,边长1.3、厚约0.4 厘米。由于铜印两面锈蚀磨损较为严重,暂难辨文字内容(图一〇,9)。

(3)青铜弩机构件

1件。T3 ③:17,其中一面锈蚀较为严重,但总体保存完好。弩机上方为一圆形孔,直径1 厘米,最长处约5.5 厘米(图一〇,10)

(4)铜镞

18件。均有锈蚀,总体保存状况较差。其中3件锈蚀较严重而难辨镞形,其余15件镞形可辨。出土的铜镞均铤残,仅余镞身。根据铜镞的镞身形制及断面形状可将其分为三棱镞、三翼镞、异形镞。

三棱镞,13 枚。镞身横断面形状为正三角形,后锋平直,无倒刺,铤残。T101 ②:2,通长2.83 厘米,镞身较短小,镞身的长、宽比例小,三棱的弧度较大。铤残,但尚存断裂痕迹(图一一,1)。T103 ②:1,通长4.31 厘米,镞身细长,似柳叶形,窄而长。三棱垂直度较大。铤残,横截面为三角形,镞身三面窄而长。后锋平坦,无倒刺,有部分锈蚀(图一一,2)。T101 ④:24,通长3.4 厘米,比较特殊的是镞身的一面有一小而浅的三角形凹坑,较为规整,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此面的三边平行。后锋较平直,无倒刺(图一一,3)。

三翼镞,1 枚。T100 ⑤:4,通长3.68 厘米,镞身断面形状近似“Y”字形,铤残。中脊较为明显,其上附着等分的长翼,翼部相对较窄。三翼之间向下凹陷,且三翼在近关处开始微向内收,后锋长突且略向外偏(图一一,4)。

异形镞 1件。T1 ④:27,通长及镞首均长2.49厘米,镞身宽度1.12 厘米。呈尖首圆柱形。镞首呈三棱状,其余镞身部分为圆柱形。目前尚不知其具体功能及用途。铤残,且残余部分略向内凹(图一一,5)。

5.铁器

出土铁块及铁制品数量较多,但均锈蚀非常严重。大多数为残破的铁块,仅少量还保留有一定的形状,但亦器形难辨。其中,T2H2:3 是唯一1件尚可辨器形的铁器,似铁剑,长约16 厘米(图一二)。

6.装饰品及其他

(1)铜饰品

2件。T100 ③:1,残损,通长1.9 厘米。此件残损铜饰品一半为环状,另一半仅剩半环,有一定程度的锈蚀(图一三,1)。T101 ④:15,外廓近圆形,中央有一方形孔,一侧有断裂痕迹。直径约1.8 厘米(图一三,4)。

(2)石制饰品

1件。T102 ②:27,高约2.5 厘米,两头宽窄不一,通体呈小圆柱形,表面较为粗糙,中间有一个极细的穿孔。有小部分残破(图一三,2)。

(3)牙制棋子

1件。T100 ④:37,长约2.3、宽约1.3 厘米。通体较为精致,形似长方形的棋子。其中一面磨制较光滑,似有刻划纹路。另一面则有明显的曲折纹路(图一三,3)。

(4)漆皮 发现有较少量残存的红色漆皮,且仅集中出土于一个灰坑之中。

四、结 语

沙梁子古城的地层堆积较厚,发掘清理的灰坑、火塘、灰沟等遗迹的数量虽较多,但其内无典型器物发现,出土的遗物面貌较为单一,应属于同时期的堆积。出土的破碎陶片以泥质灰、黑陶为主,兼有红、褐陶。陶片的纹饰与包头市秦汉时期的麻池古城内采集的罐、盆、碗、豆等陶器颇具相似之处,以绳纹或弦纹为主①。发掘出土的半两钱,钱文呈现出由小篆向汉隶转变的趋势,多为“人”字或“十”字两,为西汉中、晚期的形制。五铢钱的“五铢”二字亦为小篆书写,字形清晰规整,钱背无文,也无特殊符号,钱文深峻,铸工精细,质地好,符合汉武帝时期汉五铢钱的特征②。综合上述出土遗物的特征判断,沙梁子古城的年代应为西汉中晚期,为云中郡属县。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张红星副所长,田野具体负责人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刘扬、吴甲才,参加发掘人员主要是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级考古文博专业学生。

执 笔:刘奕璇 刘 扬

绘 图:刘奕璇

注释

①邓宏伟:《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1期。

②卜扬武、图娅:《托县南郭县营子出土的西汉五铢钱》,《内蒙古金融研究》2002年S1期。

猜你喜欢

灰坑灰陶陶片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圆陶片用途浅析*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比清理遗迹更令人头疼的是……
挖了那么多坑,该清理坑里的遗迹啦!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陶器
雅典陶片放逐法考辨
西岔文化相关问题探讨
凤翔发现直径45厘米的“袖珍”先周陶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