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道河发现的旧石器※

2019-03-23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东宁县文物管理所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草原文物 2019年2期
关键词:石片东宁台面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东宁县文物管理所 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7年4 月20 日至5 月3 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了旧石器考古调查队,对黑龙江省东宁市和牡丹江市进行了为期15 天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1 处、石器519件,东宁道河东山、西山地点即为其中两处。东宁道河东山发现石器61件,东宁道河西山发现石器4件。发现于该地Ⅱ、Ⅲ级冲积阶地的耕土层中。本文仅对发现的石器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地理位置、地貌与地层

(一)地理位置

东宁道河东山地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道河镇小绥芬河的Ⅱ、Ⅲ级冲积阶地上,海拔239.1 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4°01′40.36″,东经130°50′57.69″,面积约40000 平方米。西北距道河镇2100 米,西距小绥芬河770 米,南距小绥芬河600 米,东距小绥芬河720 米。道河西山地点位于小绥芬河的Ⅲ级冲积阶地的风化壳上,海拔275 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4° 01′ 40.21″,东经130° 49′ 51.21,面积约5000 平方米。东北距道河镇1200 米,东距小绥芬河900 米(图一)。

(二)地貌

道河东山地点位于小绥芬河岸的Ⅱ、Ⅲ级冲积阶地上,地势较高,地表开阔平坦。小绥芬河在地点的西、南和东侧流经,在地点的南侧和东侧河曲发育,在地点的北侧和东侧有群山分布,南侧为盆地。

东宁道河西山地点位于小绥芬河岸的Ⅲ级冲积阶地上,地势较高,地表开阔平坦。小绥芬河在地点的东侧由北向南流过,在地点的东北侧和西侧有群山分布。

(三)地层

东宁道河东山地点无文化层,石器分布在绥芬河支流小绥芬河岸Ⅱ、Ⅲ级阶地的黄色耕土层上,Ⅱ、Ⅲ级阶地为冲积阶地,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图二,1)。

东宁道河西山地点无文化层,石器分布在绥芬河的支流小绥芬河岸的Ⅲ级阶地的风化壳上,Ⅱ、Ⅲ级阶地为冲积阶地,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图二,2)。

二、石器的分类与描述

(一)道河东山

本次调查获得石器61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其中石核7件,石片5件,断块2件。工具47件(图三)。下面对石器进行具体的分类描述:

1.石核

共7件。均为锤击石核。根据台面数量,可分为多台面、双台面和单台面石核。

(1)多台面石核 3件,均有三个台面。长64.69mm-104.33mm,平 均80.83mm;宽67.87mm-152.58mm,平 均11.36mm;厚43.13mm-166.42mm,平均87.27mm。重230 克-3750 克,平均1405.40 克。

标 本17DD:1,长104.33mm,宽152.58mm,厚166.42mm,重3750 克,原料为流纹斑岩。有A、B 和C 三个台面。A 台面为主台面,台面长142.91mm,宽161.96mm。有2 个剥片面,A Ⅰ剥片面清晰可辨的剥片疤5 个。A Ⅱ剥片面有1 个剥片疤。B 台面有1 个剥片面-B Ⅰ,与A Ⅰ剥片面互为台面,可辨认的剥片疤2 个。C 台面为自然台面,1 个剥片面3 个剥片疤。B 台面与C 台面呈对向剥片(图四)。整个石核剩余可剥片的体积很大,且具有可进一步剥片的技术特征,即合适的打击台面、剥片面、小于90°的两个面的打击角度和石核上能产生一定类型与数量的石片的实体①,因此石核利用并不充分(图五,1)。

(2)双台面石核 3件。长16.09mm-82mm,平均49.72mm;宽43.6mm-121.16mm,平均80.79mm;厚12.13mm-65.73mm,平 均40.06mm;重8.89克-724.73 克,平均304.95 克;台面角58°-92°。

标 本17DD:4,长82mm,宽121.16mm,厚65.73mm,重724.73 克,原料为流纹斑岩。有A、B两个台面,A 台面和B 台面互为台面,台面角66°-90°。A 台面有1 个剥片面,可判断的剥片疤有3个,最大疤长34.39mm,宽63.90mm。疤A ③打破疤A ②和A ①,疤A ②打破疤A ①,因此疤A ③形成最晚,A ①最早。B 台面为A 台面的工作面,即A台面和B 台面互为台面。仅1 个剥片面,2 个较清晰的剥片疤(图五,2)。

(3)单台面石核1件。标本17DD:7,长29.38mm,宽24.29mm,厚58.89mm,重39.67克。原料为石英,形状近船形。台面为节理面,长24.34mm,宽58.91mm。1 个剥片面,3 个剥片疤,台面角为74°(图六,4)。

2.石片

共5件。其中3件石片、2件石叶。

(1)石片 3件。根据石片的完整程度可分为完整石片和断片。

1)完整石片 1件。标 本17DD:55,长52.25mm,宽51.89mm,厚23.5mm,重30.96 克,原料为角岩。台面为打制台面,长16.79mm,宽6.18mm,石片角为117°。半锥体较凸,无锥疤,背面全疤(图六,1)。

2)断片2件。长26.49mm-50.31mm,平 均38.4mm;宽24.81mm-46.15mm,平均35.48mm;厚5.01mm-13.97mm,平均9.49mm;重3.13 克-41.3 克,平均22.22 克。均为近端断片。

标本17DD:50,近端断片。长26.49mm,宽24.81mm,厚5.01mm,重3.13 克。原料为流纹岩,形状不规则。台面为打制台面,长15.37mm,宽3.47mm,石片角为78°。半锥体浅平,有锥疤,背面全疤,同心波不显著(图六,3)。

(2)石叶 2件。根据石叶的完整程度可分为完整石叶和断片。

1)完 整 1件。标 本17DD:54,长49.78mm,宽28.02mm,厚8.52mm,重11.02 克,原料为流纹岩。台面为打制台面,长18.31mm,宽10.11mm,石片角为115°。打击点集中,半锥体凸,有锥疤,背面全疤。(图六,2)。

2)中间断片 1件。标本17DD:52,长21.77mm,宽13.65mm,厚3.1mm,重1.01 克,原料为角岩。同心波不显著,无放射线,背面全疤(图七,4)。

3.断块

2件。长51.55mm-55.77mm,平 均53.66mm;宽23.22mm-43.6mm,平均33.41mm,厚11.03mm-18.5mm,平均14.76mm;重2.49 克-37.06 克,平均19.77 克。角岩和流纹岩各一件。

4.工具

本文沿袭陈全家先生的分类方案,将工具分为三类:一类,制作石器的工具(石锤和石砧);二类,未经加工直接使用的工具;三类,将片状或块状毛坯经过加工修理的工具。

东宁道河东山发现的石器共47件,包括二类工具12件和三类工具35件。二类工具均为刮削器,三类工具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尖刃器、雕刻器、两面器和凹缺器。

(1)二类工具

共12件。均为刮削器,根据刃的数量分为单刃和双刃。

1)单刃 11件。根据刃缘形态分为直刃、凸刃和凹刃。

直刃 4件。原料为角岩和流纹斑岩。长28.8mm-86.37mm,平 均56.37mm;宽28.64mm-81.56mm,平 均52.82mm;厚11.23mm-20.96mm,平 均15.22mm;重5.51 克-58.22 克,平 均34.71克;刃角15°-36°,平均29.67°;刃长17.5mm-66.17mm,平均44.13mm。

标本17DD:39,长86.37mm,宽49.24mm,厚17.03mm,重58.22 克。原料为角岩,毛坯为第二片剥片。刃缘薄锐,刃长66.17mm,刃角36°(图七,3)。

凹刃 1件。标本17DD:33,长72.41mm,宽56.47mm,厚15.11mm,重56.05 克。原料为角岩,形状不规则。以石片左边直接使用成刃,即A 侧,刃长50.48mm,刃角40 °(图七,1)。

凸 刃 6件。长15.72mm-95.47mm,平 均48.97mm;宽19.88mm-81.43mm,平 均52mm;厚4.89mm-27.5mm,平 均13.19mm;重1.44 克-122.72克,平均43.39 克。刃长21.5mm-101.17mm,平均52.13mm。刃角10-28.5°。其中三件为角岩,另外三件分别为碧玉、流纹斑岩和细晶白岗岩。

标本17DD:27,长41.03mm,宽74.67mm,厚15.55mm,重33.08 克,原料为角岩。凸刃由石片远端直接使用而成,且整个刃部有不同程度的磨光(图七,2)。

2)双刃 1件,为直凹刃刮削器。标本17DD:60,长67.73mm,宽69.93mm,厚20.64mm,重64.84 克,原料为流纹斑岩。A 侧为凹刃,刃长38.63mm,刃角48°;B侧为直刃,刃长56.23mm,刃角27.3 °(图七,5)。

(2)三类工具

共35件。类型有刮削器、砍砸器、两面器、尖刃器、雕刻器和凹缺器。

1)刮削器 17件。根据刃的数量可分为单刃和双刃。

①单刃 16件。根据刃缘形态可分为直、凸、凹、端凸刃和半月形刮削器。

直刃 2件。长56.55mm-84.08mm,平均70.32mm;宽30.71mm-66.45mm,平 均48.58mm;厚12.16mm-22.46mm,平均17.31mm;重17.71 克-103.92 克,平均60.82 克;刃角33 °-52°,平均42.5 °;刃长31.63mm-52.35mm,平均41.99mm。原料一件为角岩,另一件为流纹岩,均为片状毛坯。

标本17DD:37,长56.55mm,宽30.71mm,厚12.16mm,重17.71 克。原料为流纹岩,片状毛坯。A 刃长31.63mm,刃角31 °。B 处疑似人为有意截断,是为修形(图八,3)。

凸 刃 7件。长28.17mm-111.28mm,平 均53.08mm;宽23.93mm-87.89mm,平均49.16mm;厚5.7mm-22.03mm,平均9.98mm;重4.31 克-160.42 克,平均33.40 克;刃角20 °-56°,平均35.42°;刃长31.47mm-102.88mm,平均56.14mm。均为片状毛坯,原料有角岩、细砂岩、玛瑙、流纹岩和流纹斑岩。

标本17DD:20,长111.28mm,宽84.02mm,厚22.03mm,重160.42 克。原料为角岩,以石片为毛坯,形状近三角形。A 侧刃长82.82mm,刃角30°。B、C处的修疤为修理把手,使工具更加便于把握(图八,5)。

凹刃 3件。长46.49mm-90.18mm,平均69.33mm;宽44.17mm-50.4mm,平均46.25mm;厚11.54mm-24.3mm,平均17.52mm;重25.02 克-76.28 克,平均46.50 克;刃角15°-46°,平均30.33°;刃长42.46mm-59.31mm,平均52.61mm。均为片状毛坯,原料有角岩、细砂岩、玛瑙、流纹岩和流纹斑岩。

标本17DD:34,长71.31mm,宽44.17mm,厚16.71mm,重38.21 克。原料为角岩,片状毛坯。A侧为刃,刃角46°。采用复向修理,加工距离远。B侧修疤为修理把手(图八,4)。

端凸刃3件。长30mm-65.04mm,平 均43.15mm;宽19.75mm-43.93mm,平均28.52mm;厚6.48mm-33.03mm,平均16.08mm;重5.78 克-81.24克,平均31.39 克;刃角59°-77°,平均70.17 °;刃长69.7mm-97.01mm,平均79.16mm。均为片状毛坯,原料有硅质灰岩和流纹岩。

标本17DD:47,长30mm,宽21.87mm,厚8.73mm,重7.14克。原料为硅质泥岩,A端为刃,采用复向修理,刃长69.7mm,刃角74.5°。B、C 处修疤为修形,D处为修理把手(图八,2)

半月形刮削器1件。标本17DD:58,长59.09mm,宽43.38mm,厚13.68mm,重33.57 克。原料为角岩,以石片为毛坯,形状近半月形。A 端为刃,刃长139.24mm,刃角52°,采用正向加工。B、C 处修疤为修形,D 处为修理把手(图八,1)。整个器形近似半月,实际上应是凸刃刮削器的一种精修类型,整个刃缘平齐但不锋利,推测用于加工皮革类物品。

②双刃 1件,为双直刃刮削器。标本17DD:61,长98.65mm,宽60.12mm,厚20.17mm,重99.93 克,原料为流纹斑岩。A 侧刃采用正向修理,多层修疤,刃长78.81mm,刃角53.5 °;B 侧为另一直刃,未经修理直接使用,刃长44.78mm,刃角40°。C 处为修理把手,以便于把握(图八,6)。

2)砍砸器 3件。根据刃的数量和形态可分为单直、单凸和单凹刃。

①单凸刃 1件。标本17DD:8,长194.7mm,宽108.04mm,厚53.44mm,重1227.14 克,原料为角岩。A 侧为刃,采用复向修理,多层修疤,刃长320.37mm,刃角52°-90°;B、D 两处有多层修疤,目的是使器型规整;C 处为把手部位(图九,4)。

②单凹刃 1件。标本17DD:9,长155.41mm,宽111.59mm,厚49.45mm,重1086.95 克,原料为流纹岩。B、C 两处有多个剥片疤,推测毛坯为废弃后的石核。A 侧为凹刃,有多层修疤和少量使用疤,刃长100.99mm,刃角73°。工具表面大部分为自然面。(图九,3)

③单直刃 1件。标本17DD:10,长90.92mm,宽72.8mm,厚28.3mm,重230.91 克。原料为玄武岩,片状毛坯。A 侧为直刃,采用正向修理,加工距离为中,刃长84.77mm,刃角57°;B 处有多层修疤,目的是使器型规整;C 处为把手(图九,2)。

3)两面器 4件。均为舌形两面器。

长59.31mm-93.01mm,平 均81.05mm;宽57.52mm-70.28mm,平 均63.42mm;厚22.61mm-48.09mm,平均33.79mm;重95.55 克-378.95 克,平均212.7 克;刃角62 °-90°,平均76°;刃长71.21mm-189.35mm,平均143.84mm。原料一件为流纹斑岩,其余三件为角岩。

标本17DD:43,长80.32mm,宽60.79mm,厚31.14mm,重159.14 克。原料为角岩,片状毛坯,形状近舌形。工具两面加工,有多层修疤。整个弧形部分都为刃部,刃长31.63mm,刃角65°-71 °(图九,1)。

4)尖刃器 9件。根据组成尖刃的两边不同形态可分为直直和直凸两类。

①直-直 5件。长43.17mm-102.6mm,平均68.85mm;宽34.57mm-75.63mm,平均48.73mm;厚8.42mm-21.7mm,平均14.42mm;重12.2 克-106.94克,平均47.14 克;刃角57°-129°,平均101.2 °。原料有流纹斑岩、流纹岩和角岩。

标 本17DD:11,长75.59mm,宽34.76mm,厚9.76mm,重27.12 克。原料为流纹岩,毛坯为石叶,形状近柳叶形。工具经过简单加工,A 侧刃长23.37mm,B 侧刃长59.97mm,刃角57 °(图一〇,3)。

②直-凸 4件。长27.48mm-51.45mm,平 均38.77mm;宽20.72mm-41.26mm,平均31.15mm;厚4.87mm-11.61mm,平均8.79mm;重3.14 克-22.75 克,平均9.71 克;刃角61°-94°,平均80°。原料有硅质斑岩、流纹岩、角岩和硅质泥岩。

标本17DD:12,长51.45mm,宽41.26mm,厚11.61mm,重22.75 克。原料为流纹岩,毛坯为石片,形状不规则。A 侧为凸刃,长47.82mm,B 侧刃为直刃,长25.06mm,刃角94°(图一〇,2)。

5)雕刻器 1件,为角雕刻器。标本17DD:57,长31.24mm,宽30.64mm,厚10.89mm,重11.6 克。原料为硅质灰岩,片状毛坯。A 侧经过三次剥片,形成“一”字型刃口,刃长9.41mm,刃角83 °(图一〇,1)。

6)凹缺器 1件。标 本17DD:59,长56.22mm,宽36.87mm,厚13.28mm,重24.41 克,原料为角岩。A 处为凹缺刃,刃长18.98mm,刃角38°。B 处截断为修形,使工具大小适中(图一〇,4)。

(二)道河西山

本次调查获得石器4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其中石核1件,石片1件,断块1件,工具1件,在此对石器进行具体的分类描述:

1.石核 1件。为多台面石核,共四个台面。标 本17DDX:1,长84.55mm,宽104.66mm,厚76.29mm,重697.96 克,原料为砂岩。有A、B、C和D 四个台面。A 台面为主台面,台面长99.02mm,宽79.26mm。有2 个剥片面,A Ⅰ剥片面清晰可辨的剥片疤10 个。B 台面仅一个剥片面一个剥片疤,B台面与A 台面互为台面。A Ⅱ剥片面有9 个剥片疤。C 台面与A 台面互为台面,C 台面仅1 个剥片面1 个剥片疤。D 台面为自然台面,有一个剥片面,清晰可辨的剥片疤3 个(图一一,3)。

2.石片 1件。为中间断片。

标本17DDX:3,长83.74mm,宽71.35mm,厚24.61mm,重148.97 克,原料为黑曜岩。同心波显著,背面全疤,侧缘严重磨蚀(图一一,1)。

3.工具 1件。为三类工具的单凸刃砍砸器。

标本17DDX:2,长194.7mm,宽108.04mm,厚53.44mm,重1227.14 克,原料为角岩,片状毛坯。A-B 侧为凸刃,采用复向修理,多层修疤,刃长202.46mm,刃角50°-64°;C、D 两处均为把手部分(图一一,2)。

4.断块 1件。

表一 东宁道河东山石器类型及数量统计表

长48.07mm,宽35.25mm,厚17.98mm,重30.65克。形状近梯形,原料为石英。

三、结语与讨论

(一)道河东山石器工业特征

1.该遗址附近石料丰富,种类繁多,制作石器的原料却较为集中,流纹岩、流纹斑岩和角岩占绝大多数,仅有少量其他原料,说明该地区古人类已经认识到了流纹岩、流纹斑岩和角岩的优越性,对这些优质原料有所偏爱。

2.石器以中型为主,小型次之,仅见少量大型和巨型。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工具(表一)。

3.该遗址仅出现锤击石核与锤击石片,未发现砸击石核和砸击石片等,说明锤击法剥片为该地点剥片方式。

4.道河东山地点工具类型包括二类工具(刮削器)和三类工具(刮削器、砍砸器、两面器、尖刃器、凹缺器和雕刻器)。二、三类工具以刮削器为主,占工具总数的61.7%;尖刃器也较多,占工具总数的19.15%。该遗址工具器型较多,组合多样,推测可能与当时人类所从事的生业模式相对复杂有关。

5.三类工具的修理方式以正向修理为主,其次为复向,反向最少。

因道河东山地点和道河西山地点隔河相望,距离很近,且石器原料和石核剥片技法相似,加之道河西山地点发现石器数量很少,仅4件,不具有普遍性,故在此不对道河西山地点石器作单独分析。

(二)与周边遗址的对比

有学者将我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分布在东部山区的大石器工业类型,以庙后山地点②为代表;第二种是分布在东北中部丘陵地带的小石器工业类型,以金牛山地点③为代表;第三种是分布在东北西部草原地带的细石器工业类型,以大坎子地点④为代表。

道河东山、西山地点的石器明显不属于以上三种的任何一种,应属于石叶工业。它的突出特点是以预制石核的方法生产石叶,直接使用石叶或以此为毛坯进行加工。工具组合既包括石叶工业典型类型,如直接使用的石叶断片;也包括大石片工业的典型器型,如刮削器、一定比例的重型工具。因此东北地区旧石器的工业面貌将会随着调查与发掘的不断增多而内涵愈加丰富。

与该地点同属于东北地区的石叶工业旧石器遗址为黑龙江支流呼玛河畔的十八站旧石器遗址⑤。同2005年补充发掘出土的石器相比较:同样直接使用石叶而不经过修理,较少或不见块状毛坯制成的工具,工具类型中可见端刮器和两面器。但是两个遗址的原料相差较大;东宁道河东山和西山地点,仅有不太典型石叶制品,也未发现典型的石叶石核。仅有很少石叶为毛坯的工具。而十八站发现较多能剥下长石叶的石核与使用石叶为毛坯的工具;东宁道河东山、西山地点的三类工具以石片为毛坯,而十八站的三类工具以石叶为毛坯。可见道河东山和西山地点虽属于石叶工业,但技术上没有十八站遗址先进。

而和同属于绥芬河流域的二道沟⑥地点相比,道河东山、西山地点石器工业类型和工具组合则非常接近,都属于“非典型”石叶工业类型。

(三)相关讨论

1.工具刃角

工具刃缘角度与其功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有学者将刃角分为5 级⑦:I-直:大于85°;II-陡:71°-85°;III-中等:46°-70°;IV-斜:25°-45°;V-平:小于25°。对该地点二、三类工具的刃角进行分类统计。其中二类工具12件,共13 个刃;三类工具35件,共27 个刃(因三类工具中尖刃器的角与这里所讨论的刃角不属于同一个概念,故不在此计入)(图一二)。二类工具均为刮削器,刃角以斜为主,其次为中等和平,可见古人已经从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薄锐的石片可直接使用,并且有意识的选择边缘锋利的石片使用。三类工具中有3件砍砸器、3件端刮器、4件舌形两面器,刃角均较大。其余均为刮削器,刃角以斜为主,其次为中等,平最少。统计结果表明古人有意选择不同刃角的工具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切割、刮削等活动需要边缘锋利、刃角小的刮削器;而砍砸等活动则需要刃缘较钝、刃角较大的砍砸器。端刮器为刮削器中一个特例,刃角较其余刮削器更大,等级多为陡。

2.工具修理

通过对该地点三类工具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三类工具的修理目的有以下三种:①修理刃部,以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同时提高其耐用性;②修理把手,便于把握;③修理器型,使器型规整,增加其美观性。该地点三类工具多数仅修理刃缘,以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还有部分工具,既修理刃缘,又修理器型和把手,表明当工具满足了基本使用需求后,古人类开始在精神层面有所追求。

(四)遗址性质

该遗址原料种类集中,以流纹岩、流纹斑岩和角岩为主,品质较好,反映出该地古人类已经从“拿来就用”的低级阶段发展到了“择优取材”的高级阶段;石器中工具比例很大,工具类型组合简单,无碎屑;从周围环境来看,东宁道河东山、西山两地位于小绥芬河与大绥芬河交汇之地,取水方便,位于Ⅲ级冲积阶地,地表平坦,较适合人类居住,但未发现其它居住遗迹。综上,推断此地可能为工具的遗弃地或使用地,疑似为临时性住所。

(五)遗址年代

东宁道河东山、西山地点发现的石器均采自地表耕土层或风化壳,无确切断代依据。通过与周边旧石器遗址对比发现,在石器剥片方式、打制技术、工具类型组合及石器风化程度等方面与庙后山遗址有一定相似性;该遗址石器原料中角岩占一定比例,石器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图一三)。

图一三均为角岩,Ⅰ级风化严重,年代最早到旧石器时代早期;Ⅱ级风化较轻,年代最早到旧石器时代中期;Ⅲ级几乎没有风化,年代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石器采集区未发现新石器时代以后的磨制石器和陶片。由此推测,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最晚不会超过旧石器时代晚期。

附记:参加调查人员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陈全家教授、林森和刘石拓硕士;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的杨枢通;东宁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宋吉富。调查期间得到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牡丹江市政府和文物管理站、东宁市政府和文物管理所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执笔:陈全家 魏天旭 宋吉富

杨枢通 李有骞

注释

①李英华:《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② 魏海波:《辽宁庙后山遗址研究的新进展》,《人类学学报》2009年2期。

③金牛山联合发掘队:《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古脊锥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2期。

④ 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北方文物》2001年2期。

⑤ 张晓凌、于汇历、高星:《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人类学学报》2006年2期。

⑥ 陈全家、宋吉富、魏天旭等:《东宁二道沟发现的旧石器研究》,《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96-209 页。

⑦ 李炎贤、蔡回阳:《贵州白岩脚洞石器的第二步加工》,《江汉考古》1986年2期。

猜你喜欢

石片东宁台面
嘉陵江即景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苏轼和他的超然台、乌台、啸台
宁波市海曙东宁工具有限公司
高频电液振动台用台面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An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English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打水漂
我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