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乌鲁木齐晚报》采编实务

2019-03-22董少华黄荣

今传媒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舆论引导故事

董少华 黄荣

摘要:在新媒体当道的今天发挥传统媒体的职业价值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乌鲁木齐晚报》采编实务为例,梳理该报的采编经验:主流宣传有规范有突破,品牌版面优势明显,关注公益和开展社会救助。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报纸采编工作尚存在的问题:要闻版稿件编排观念落伍、部分新闻稿件新闻价值弱化。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关键词:舆论引导;民生;故事;新闻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2-0123-03

一、《乌鲁木齐晚报》采编经验

《乌鲁木齐晚报》(以下简称《晚报》)作为乌鲁木齐市委机关报承担着舆论引导[1]的重任,同时都市报的定位又决定了报纸民生内容的偏向。长期以来,晚报致力于将宏大的政策和政治叙事与个体民生关联起来,将舆论引导的严肃性、权威性与鲜活的市民故事结合起来,采编视野源于首府又跨越地理限制,在完成宣传工作任务的同时,积累了深厚的采编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流宣传有规范有突破

从舆论引导的角度出发,《晚报》对乌鲁木齐市委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进行处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2]。

首先,领导人活动等要闻稿件力戒枯燥,将人物故事与地区宏观政策勾连起来,展现公共领域对个人命运的正面影响,弘扬正能量,增强可读性,对现场画面的细致描摹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构建了社会发展共同体的正面形象。如:《俞正声在新疆调研时强调 把握目标要求 扎实做好工作 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稿件中包含俞正声的调研过程和重点调研内容以及典型事例:“民生连着民心。俞正声一直十分关心新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来到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俞正声实地考察“短平快”促进就业项目。报纸生动描述了镇上阿不来提家的四兄弟创建的垫肩制作厂发展壮大的故事,在选材上注重和维吾尔自治区富民政策相挂钩,关注政策推动改变人物命运的关键细节,以及一人致富拉动就业,反哺乡亲的动人画面。

其次,作为市民报,长期关注民生工作进展,报道视域集中在交通出行、公益事业、社会生活等几大领域。其中交通出行所占比例较大,这和乌鲁木齐市近年不断推进的交通建设密切相关。作为市民报,《晚报》捕捉到交通出行的重要性,配合道建设施工的重点工作开辟了《修路架桥,畅通首府》专版,随着建设进展提供相应服务性的信息,满足市民刚性出行需求。

(二)天气预报和深度报道品牌版面优势明显

《晚报》最具代表性的版面有《天气生活》和《深读》等。天气生活版面延续了《晚报》过去天气预报的优势,由天气向生活延伸,版面稿件丰富,实用性强,版面设计活泼,抓人眼球。总之,该版面从选题、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堪称质量上乘。

《晚报》另一个让人称道的版面是《深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度报道崛起到如今日渐衰落,很多媒体在碎片化信息营销的冲击下积极改变策略,放弃成本较高的深度报道形式,但《晚报》却培养了深度报道的一批优秀记者,秉持新闻理想,为读者奉献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具有独家思考的优质深度报道,记者各具特色,稿件不拘一格,佳作连连。其中焦云龙采写的《清明细节》以一个普通人故事为主体,背景丰富、视野开阔,写出了感情和时代性,文稿很有味道。王丽丽采写的《“众筹”创业梦》突出时代感,聚焦新事物,引发新思考。该文对众筹网站带来的新的创业方式进行了全方位报道,文稿从客观上各个层面讨论了众筹创业形式的利弊,在法律层面上抛出了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吴杨的《一把手“过堂”记 》 采用西方笔法,手法老到,文字客观,信服力强,同时与“法治中国”建设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议题高度契合,客观反映了转型时期政府部门的一些新变化、新举措、新进步。

(三)组织公益活动和开展社会救助,彰显报纸社会责任    公益专版微观化是其根本特征,用小小的版面关注需要帮助的社会个体,见效快、累计数量大,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如爱心发布《再有5000元,妈妈就得救了》吐拉古丽·乌拉依木患了罕见的食管裂孔疝,需要用一种进口的布片贴补,手术费用需1万元。好心人给捐了5000元,吐拉古丽流下了感激的眼泪。目前,吐拉古丽仍差5000元救命,希望能有好心人帮她一把。 公益版选稿直指人心常情,如《“今天不说话”》 《爱心体验课走进“星世界”》《 “编外”老师陪“星星的孩子”长大》关注自闭症儿童,令人动容。

二、《晚报》采编存在的问题

尽管承载着市委机关报和市民报的双重责任,《晚报》培养了一批兼具采编实力的记者、编辑,但依然存在一些采编问题。

(一)要闻版稿件编排观念较为落伍,有待开放与升级     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自上而下进行了观念性改革,从报纸到电视,特别是政府要闻,更加强调真实性、服务性、人民性、政策性。观念的变化同时带来了选题及编排的变化,普通人登上头条,在报纸和电视中已屡见不鲜。但据笔者不完全观察,《晚报》的要闻版编排始终趋于保守,有些编排笔者认为可以商榷。

如某日四版稿件編排:《T1航站楼今日重新启用》《我市抽调130余名干部督查环卫》《我市举办“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工作组组长培训班  要求扎实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工作水平》 《首府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府3单位公布预算和三公经费》。除头条外,另外四篇稿件以什么样的思路编排,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头版、二版、三版大量报道重要领导活动之后,第四版要闻的选题和编排原则是否同前版完全一致,对于新闻重要性价值的衡量标准是什么?百姓最关心的内容是什么?最有亮点的信息是什么关系着稿件的位置。十八大之后新的政府领导人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乌鲁木齐又极具特殊性,通货膨胀带来的食品蔬菜肉类价格攀升直接降低了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而食品蔬菜的供应又直接关系民生问题,有了工作新思路,却在版面中间淡化处理,笔者认为有待商榷。另外三公经费公开也是百姓关注的问题,百姓已经学会使用各种手段监督政府行为,这是重要的社会进步,不明白为什么要淡化处理。相反130余名干部督查环卫工作从重要性上看,远远不如首府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府3单位公布预算和三公经费有吸引力。

事实上,《晚报》可以逐步尝试部分要闻版以大数据为基本选题排版依据,可能我们想当然的要闻今天已经不再是要闻了。中央电视台曾在两会报道时使用了大数据作为选题方法,发现原本电视台预测的房价问题、交通问题并不是全国百姓关注的核心问题,百姓点击率最高、关注度最高的问题是收入分配。由此可见,大数据的新方法不仅可以告知我们核心问题是什么,还可以指导我们对这些选题进行排序。期待报社能在大数据的使用方面有所引进、有所创新。

(二)部分新闻稿件新闻价值弱化

如: 《多部门走访消毒餐具企业  消毒餐具咋样,试纸告诉你》,记者唐红梅跟踪多部门走访,但在稿件中并未提及多部门了解安全消毒餐饮具的现状的目的是什么?标题制作选出试纸检测的方式,文稿中间未有重点体现,而且试纸检测要18小时才有结果,没有新意、缺乏服务性,同时于市民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实用性。全篇稿件反复强调了清理消毒餐具的过程、行文啰嗦,本末倒置。

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的活动,市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本次走访基本情况如何?消毒餐具管理如何?有没有仍然没有规范使用消毒餐具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市民遇见了应该如何处理?显然对于这次采访笔者没有积极思考,有重点观察,而是被走访活动牵着鼻子走,最终稿件只能写成行文啰嗦的见闻了,较为遗憾。

三、采编实务改进建议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发挥传统媒体的职业价值关键在于两个方面:提升专业新技术技能和建设良好的舆论报道环境,当然媒体人的自我提升也至关重要。

(一)提升专业新技术技能

近年来,数据新闻的采编方式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新闻学,什么样的线索具有新闻价值?如何将政府大政方针和用户偏好结合起来是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攻坚课题。一个既成的思路是技术的问题可以靠对技术的掌握来解决。这就需要报社根据技术革新带来的采编技能变化定期开展培训,或者采编人员通过自觉的方式获得提升。

(二)建设良好的舆论报道环境

良好的舆论报道环境是形成新闻报道良性生态的基础。就报社而言,一方面要注意为采编人员提供比较明确的报道思想和方向,另一方面要鼓励采编人员无限度的挖掘真相,接近真相,多写事实,少讲空话。在涉及舆论监督的问题时要注意把握报道量与质的度[3]。

(三)媒体人要注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采编实务中出现的多数问题源于采编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影响记者发现新闻价值的价值点,也导致同类报道的同质化问题,同时影响采编人员对時代变化的感知能力,这些都会体现在已经发表的稿件中。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多学一点哲学、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多读一些社会学的书籍可能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美)李普曼著.常江,肖寒译.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谢耘耕,陈虹著.舆论学研究(第三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方延明.新闻实务方法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楠]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舆论引导故事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