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比较与启示*
2019-03-22田苗
田 苗
一、文化、亚文化和校园文化
文化是什么?有关文化的解释目前为止有多达200多个不同的定义。文化本身就是人们多年来一直探索和争论不休的学术话题。最早定义文化的是英国人类研究学家爱德华·泰勒,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法律、艺术、思想、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接受和掌握的才能或是习惯的综合体。此定义将文化理解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和。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泰勒的观点只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文化可看作是人类进行社会改造后所产生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英国学者马修·阿诺德认为文化是所有社会中被认为最优秀的部分,它包含令人美好、使人高尚的东西。英国文化研究专家雷德蒙·威廉姆斯却把文化的概念从专门知识和艺术产品中分离出来,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认为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也包括制度经验。我国学者沙莲香在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所谓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总之,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劳动所创造和发展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有关文化的分类,Hammerly(1982)将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H.H.Stern(1992)从广义和狭义对文化进行划分,广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而制度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属于隐性文化。一般认为,文化内部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亚文化是和文化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又称为“副文化”或“次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在整体文化中占次要位置。它的存在基础是社会不同群体的存在,现代社会存在各种阶层和群体,他们各自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亚文化,如宗教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不同群体按照自己的精神要求和活动特点,塑造具有不同内涵和模式的属于自己的亚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的整体规划、布局设计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都体现了丰富的社会文化色彩。校园文化是办学组织为实现自身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在校园管理、教育教学等一系列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它是以校园环境为依托、校园精神为核心的一种特殊社区文化,是以教育者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校园文化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
二、中美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差异
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强调制度规范,更强调理论和科技文化创新,同时注重校风校貌、教风学风的熏陶作用,体现着高校办学理念。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美高校在进行自身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明显差异。
(一)教育文化差异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不同国家文化的融合也使教育方式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模式。高校教学活动是属于个性化的一种互动活动,教师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由,除学分制外,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同时,课程体系设计也十分特色化,许多高校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做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及需要,以及教师和学生水平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允许高校相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同一门课程也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开设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
中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也固有自己的特点,课堂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者,教师常被视为知识的绝对权威,一些学生由于过分依赖和崇拜教师,常常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课程教学体系也有统一要求,不同高校使用的关于规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往往相同,开设的课程及学时也基本一致,教学内容往往重知识轻技能,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二)制度文化差异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丰富校园文化、规范校园教学秩序、完善校园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美国高校的学生一般是由学校统一管理,不是各个学院单独进行,管理人员也是比较专业化的,他们从学生的职业规划、心理需求、课程学习计划等方面进行相关辅导,生活住宿等方面则由学校学生服务中心负责。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管理,从最初的“替代父母制”到现在重视“学生自身发展”经历了多种管理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是美国高校管理体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美国高校重视学校章程的制定,规定了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内部管理体制等内容,是依法治校的总纲领,在高校办学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并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修订和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学生的管理工作早期只被视为学校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逐渐转变为引导学生参与的综合管理制度,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然而章程建立的工作还需加快,截至2013年11月,教育部核准了首批6所高校的章程,标志着高校章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在规范性、自治性及法律特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精神和物质文化差异
现代大学的自由精神在我国维新变法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大学学术自由的思想也得到极力推广,平等和自由的观念得以最初普及。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设立教授会和评议会,建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蓄”,鼓励学者积极进取,在各自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新中国建立以来,学术自由依然是高等院校秉承的理念。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大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也出现一些行政人员对教学科研的过多干涉和影响,这种高校行政化现象会引起某些教师重权利、轻学术,从而严重束缚学校教育研究的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体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特色,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建设应贯穿于一个学校发展的始终。美国因雄厚的经济实力,高校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发展相对完善。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实验楼和教学楼,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教职员工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餐厅等的条件和设施都堪称一流。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设备也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已基本满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然而,与发达国家美国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为优秀硬件设施资源不足、科研和教学设备不够先进、人均占有率低等方面。
三、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高校校园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新和继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有利于提高高校综合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借鉴教育强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有助于探索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优化办学理念,转变教育方式
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对学校教学、管理和发展的理性认识,这种用来指导学校工作有序开展的认识就是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自身发展条件不断更新。高校应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总结和提升优秀的办学传统,使其成为当下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教学和生活方面都应有所体现。教师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应大力发掘和储备通才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构建通才教育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二)建设高校校园榜样文化
为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校园榜样文化建设十分重要。要大力弘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以及优良的行为规范,树立师生模范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领导干部也应以身作则,为教师和学生做表率。高校也不应局限于评选学习方面的优秀学生、学习标兵,应扩大评选范围,选出品德、文体、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特色榜样,营造积极全面的榜样文化氛围。同时,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园期刊、广播、橱窗标语、校园网站等形式进行榜样宣讲会、榜样表彰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榜样模范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榜样文化效应。
(三)规范高校制度建设,形成民主科学的人性化管理制度
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中国高校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素质教育虽提倡多年,但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在不断摸索。相比而言,美国大学的管理体制看似松散,实则分工细致明确,包含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而且制度的制定透明化和规范化,能够成为校园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一部分。我国高校的制度建设应服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以人的个性发展、品格完善为基点,在中美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比中不断过滤、吸收和借鉴,实现全面稳定发展。
(四)培养优良大学精神,建设高质量校园建筑和标识文化
大学精神反映和体现了学校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国高等教育本身存在自由性和独立性,一所成功的高校必然要为师生提供可以自由讨论、自由思考、自由探究和自由协作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空间。同时,校园环境建设也应规划合理,符合学校自身的定位和实际的教学需求,建筑外形独特别致,体现办学特色。可设计代表学校形象的校旗校徽,创作校歌校训,还可建立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开展丰富的文化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
四、我国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第一,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动员全校共建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目标是构建一种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人格的校园氛围,应认识到其重要性,形成全员共建意识。学校行政干部、教职员工、后勤工作者以及学生等所有人都应参与进来,浓郁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第二,以学风、教风为核心强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丰富校园师生的文化生活,使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心理道德素质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同时,提倡传统的优良教风、学风,利用本校有利资源和优越环境,开展各类学习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前提。高校应始终坚持民主办学、科学管理,不断完善和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学管理条例,建立公平合理、客观有效的职称评审制度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激发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确保他们的整体利益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第三,以大学精神为灵魂构建校园精神文化,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形成和谐文化氛围。学校精神,也被称为校魂,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核心,良好的学校精神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将培育学校精神作为长远目标,结合各种具体实践活动,充实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使学校精神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共同奋进的助推力。同时,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建筑应遵循自身办学特色,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校园整体环境和实际需求相统一,校园景观应兼备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为广大师生充分展现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精神文化内涵。
总之,建设高校校园特色文化是一项伟大工程,需要不断探索。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虽只有短短百年,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却有不少先进经验值得借鉴。我国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挖掘高等教育体制的内在发展潜力,大胆吸收美国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理念和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努力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