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测试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反拨效应及教学启示

2019-03-22姚思敏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参与者学习动机外语

姚思敏

测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反映教学的阶段性质量和效果,同时也影响教学工作及其参与者,这种影响就是测试的反拨效应(washback)。测试的反拨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且对教学起着一定的积极或消极作用。早期的语言测试被看作是语言教学的附属品,随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出现(黄大勇,金桂林:2001),作为评价工具为语言教学服务。在长期的共存和发展过程中,二者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纷繁复杂且难以界定。就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而言,“其复杂性源于语言测试的复杂性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两者间的不可分性”(黄大勇,杨丙钧:2002)。Bailey(1996)曾指出,实施反拨效应研究的困难涉及“找出哪些(如有)反拨效应能被证明与测试的推行和使用具有关联”这一问题(Y.C.Pan:2008,2009)。随着语言测试研究的发展,语言测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拨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反拨效应的运行机制。Alderson和Wall提出了15个有待进一步明确的可能性假设;Hughes(1989,1993)提出了根据三种受影响因素所建立的基本反拨效应模型(PPP washback model);Bailey(1996)结合前两种理论,以验证反拨效应的运行机制。本文在Hughes的基本反拨效应模型的框架下,从自我决定理论角度,初步探讨语言测试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反拨效应,并提出相关教学启示。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PPP反拨效应模型

Hughes(1989)提出了“参与者—过程—结果”反拨效应模型以阐释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是如何运作的。其中,“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教材编著者和出版商;“过程”包括参与者为促进语言教学而进行的任何活动,如教材的研发、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或内容和学习或应试策略的调整等;“结果”是所学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和学习的质量(流利程度)(Bailey:1996)。

Hughes认为,测试首先影响的是参与者对教学任务的认识和态度,这些认识和态度进而影响参与者的行为活动(过程),包括练习测试中考察的项目;这些行为活动会影响教学工作的结果(Bailey:1996)。对于Hughes来说,语言测试正面反拨效应的最终结果就是语言水平的提高。当然,这种最终的结果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这些因素在整个反拨效应的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如Bailey所指的教材、课程的改进等等。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SDT)是由Deci和Ryan提出的“一种基于实践的人类动机、发展以及健康理论(Edward L.Deci&Richard M.Ryan:2008)”。它强调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的内在来源,关注的是人类内在的发展倾向和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认为只有当外界环境支持并满足了这些需要,人类的发展倾向才能因此获得养料而得以发挥其最优功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心理需要有三种: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能力需要是指自我胜任感以及成就感的需要;自主需要是指体验自己主宰自己行为的需要;关系需要是指与他人互动,建立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基本需要是普遍存在的。Deci和Ryan指出,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或抑制程度会影响动机的种类和强度。而与以往动机理论不同的是,自我决定理论并不是单一地以二分法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而是根据自我决定程度的不同将动机划分为无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并依次将它们排在一个连续体中。其中,外在动机根据内化(internalization)程度的不同可依次分为:外部调节(external regulation)、内摄调节(introjected regulation)、认同调节(indentified regulation)和整合调节(integrated regulation)。外部调节指的是自主性最弱的外在动机,它完全由诸如奖罚等外部资源所激发;内摄调节包括外部强加于学生的规定,学生将它作为规范而接受并遵守以避免产生内疚感;当个体参与某活动是因为他/她高度评价并认同这种参与行为的时候,认同调节就产生了;整合调节是高度发展了的外在动机形式,包括与个体其他价值、需要和认同充分同化了的选择性行为(Dörnyei,Z.,&Ushioda,E.:2011)。内在动机所涉及的是自发的、为体验快感和满足的行为或活动;内在动机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个人的自我感觉完全一致。根据控制程度的不同,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被看作控制性动机,而认同调节、整合调节以及内在动机归为自主性动机,它们的自我决定程度较高,个体在从事此类动机驱使下的活动时所体验到的来自外界的控制感较低。这种由控制性动机不断内化向自主性动机的演变过程很好地解释了外界环境因素(如奖、罚等)是如何通过内化调节个体的外在动机性质以达到预期行为效果的。控制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所驱使的行为,导致的结果会有所不同,Deci和Ryan认为,自主性动机往往更加促进心理的健康并且使人在启发性活动中表现得更加高效。自主性动机还会促进个体在长时期内坚持不懈,保持健康的行为发展趋势。

自我决定理论自提出至今的40多年以来,被广泛地运用于生活中的各方面领域,如,教学、培养关系、养育子女、健康、管理、体育和保健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就语言测试而言,它是一种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教学活动,而参与者的动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语言测试直接地受其影响,进而影响教学行为/过程及结果。然而在实践中,参与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外语学习动机的性质随外界环境与自我整合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是说,反拨效应机制中影响过程的学习动机往往并不一定是测试影响的单一、直接结果。因此,认识和把握语言学习动机在测试反拨效应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及影响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实现语言测试的价值,促进外语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语言测试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反拨效应

黄大勇(2001)曾根据Bachman&Palmer的观点将语言测试的影响(对象)分为两大层面,即个人和社会、教育系统进行讨论。其中,个人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社会、教育系统相对个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可以包括教育部门管理人员、社会用人单位等。这种观点与Hughes反拨效应模型中直接受测试影响的成分因素——参与者基本对等。Hughes(2003)将反拨效应定义为:它不仅是测试在特定教学情景下对师生的影响,还是测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Y.C.Pan:2008)。语言测试对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反拨效应并不是单独地由测试所决定的,而是测试与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就语言测试对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学生

学生或应试者是语言测试整个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因此,语言测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且个体差异特征较明显。

语言测试首先影响的是学生对外语、外语学习及测试的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教学法直接受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的指导和支配,而语言测试的内容和形式又直接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薛荣:2008)学习动机、态度是在对语言测试所反映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的认识以及个人、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和复杂性(虽然对于诸如CET6、TEM4、TEM8等高风险语言测试,学生受到较强的社会性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普遍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性,学习是为了获得证书,达到学校的要求)。不同的学生可能有着不同性质的参与测试的动机;有的学生对测试内容或方式感兴趣,参与测试的动机是为了满足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成功的快感;有的学生把备考、参加测试理解为其作为学生的本职工作;还有的学生认为参与某项语言测试仅仅是为了获得老师及家长的赞许和认可,或是完成学校强加的教学任务。这些动机在语言测试反拨效应运行机制中可能还处于初始状态,语言及语言测试本身对它们的影响相对较为单一。但在备考,特别是训练的过程中,语言及语言测试成分的影响因素开始越来越多,它们作为外界环境因素可能内化或外化学生的学习、备考动机,比如,内摄调节可能因为学生在训练中日益增强的兴趣感而内化为整合调节,而在这种自我决定程度较高的动机驱使下,学习行为也变得更加高效,从而形成进一步内化动机的循环过程。当然,在整个语言测试反拨效应机制中(包括测试反拨作用的三大阶段:试前、试中和试后),这种内化调节是动态的(或保持动态平衡),循环过程也可能会因此被打破。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相对不稳定性。在测试的过程中,试题的难易程度、测试的形式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测试结果。合理的语言测试“至少能起四个作用:教学把关作用、信息反馈作用、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薛荣:2008;高淑玲:2006)这四个作用在试后阶段中的发挥表现得尤为明显、直观。就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判断自己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或要求,总结学习策略、知识点把握等方面的不足;测试结果又可以反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可以结合测试结果和学习动机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促进外语的深入学习。

(二)教师

语言测试所反映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对教师及其教学动机影响同样很大,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对待高风险语言测试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育部门下达的教学任务,教师会不可避免地依照测试的方法和内容来制定教学方案、选用教材、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致使实际的教学工作朝着“以应试为目的”的方向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教学和测试各自原有的目的与意义。而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这种“以测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会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的认识,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在以提高测试分数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所激发的学习动机往往容易导致语言测试产生负面的反拨效应。在对待重要的外语测试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参加各种备考培训班、逃避与测试无关的课程等,而这些行为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应试技能的提高,并非教学工作所预期的实际外语能力提升,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这种负面效应。因此,在难以改变目前教育状况及主流趋势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外界环境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以促进其内在发展倾向及动机的优选功能发挥、如何通过外界环境干预学生的外在动机,使其外在动机内化并得以与自我感整合,从而促进学习效率、外语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关注的问题。除了在试前备考的教学工作,教师在试后的态度、对测试结果的解读和反馈,以及对未来教学工作的安排同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

(三)相关教育部门管理者、教材编著者

无论是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著,还是测试的设计,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外语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外语人才。就部门管理者及教材编著者而言,语言测试对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测试结果的把关、反馈及导向作用等方面。部门管理者以测试结果为依据选拔人才,如考研英语;根据测试结果制定教学大纲、教材及相关决策并进行同步的相应调整;而教学大纲等因素作为外界规范也会影响学生及教师的动机,制约并引导着他们的教学行为活动。这一系列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为教学活动通常是在相关教育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基础上开展的。

(四)外语研究者

研究人员所关注的主要是“什么是语言”“语言测试是如何影响外语教学的”“如何通过语言测试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外语技能”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技能”等问题。语言测试的内容、方式及结果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实际的研究参考依据,引导他们的研究方向。而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是广泛的,涉及外语教学的诸多方面,因此,他们的研究方向及成果继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测试反拨效应机制中的不同参与者及其过程与结果。正如我们所说,不同的语言测试受不同的语言观所支配。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语言测试以离散的客观题型为其主要考察方法,把语言视为可分解的知识体系;以交际能力为基础的语言测试注重的则不仅是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把握,更应该是他们在现实情境下使用语言形式的能力。测试设计者通过测试所反映的这些基本理念最终也会对学生学习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动机产生影响。Alderson&Hamps-Lyons(1996)的研究揭示,由于托福考试多采用离散性的客观试题,教师因此认为它无真实性、无交际性,从而对托福考试持消极的否定态度。(陈晓扣:2007)教师的教学动机就是在他们所持的观念以及态度上建立起来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影响。

(五)社会用人单位

测试结果是社会用人单位评判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如果通过某项考试就意味着获得理想工作的机会,反之则面临着失业的可能,这种来自外界的利害影响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提高语言测试对学习动机的正面反拨效应,同时抑制其负面反拨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测试本身和参与者。

黄大勇(2001)指出,“要提高正面反拨效应,首先要保证测试本身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和效度是衡量测试质量的两个关键性因素。信度一般指的是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效度则关注的是测试是否能够有效地反映受试者的目标语言能力。信度和效度两者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一项测试如果注重信度,那么其效度通常就会被削弱;而注重高效度的测试,其信度就不一定高。比如,信度较高的选择客观题,它的效度就比写作题低,很可能由于受测试者的运气成分而不能真实反映受试者的语言能力;而对于写作题这种效度较高的综合技能类题型,它的信度就比较低,测试结果可能因阅卷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大多语言测试只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相对平衡点。语言测试的根本目的在于真实地反映受试者的实际语言能力,因此,应该在保证较高效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把握效度和信度之间的配比关系。我们认为这是提高测试正面反拨效应的前提。保证较高测试效度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主观、综合技能类题型在整个试题中的比重,且题材应该选自于真实的情景环境、尽量贴合受试者的专业领域或兴趣方向。从语言观的角度考虑,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形式的释义离不开社会文化情景的结合。客观离散型试题在考察综合语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目标语是外语,且受试者不生活在目标语环境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所学的外语技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互动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语言测试的设计应与外语教学目标相对应。这样也可以促使学生对语言、语言测试和外语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抑制“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所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从另一方面说,真实的语言情景环境、兴趣和专业方向与测试内容的贴合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Wesche曾指出:“通过使我们的测试更能反映情景、语言内容和二语使用者需要运用他们的技能所达到的目的……这样的测试可能对二语课程的形式以及内容有非常大的影响,并且可能通过增强关联性来提高学生的动机。”(这对外语学习者同样适用)(Bailey:1996)

语言测试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通过参与者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促进测试反拨的正面效应,不同职能的参与者可以通过外界环境因素激发、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可以通过外界环境因素来干预学生的外在动机,使其外在动机内化并与自我感整合。三类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发展内在学习动机的前提,同时也在外在动机内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些心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负面的结果。

在备考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或是在教师及其家长的帮助和引导下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正确地看待语言测试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培养自己对外语的兴趣等。教师及家长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做自己的主人,从而满足他们的自主需要。在奖励的问题上,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动机性质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外语学习内在动机较强的学生,教师及家长应在备考期间或试后及时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使他们感到自己能胜任该项学习活动,继而满足他们的能力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持并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简单满足能力需要是不够的:自我决定理论将外界环境/事件分为控制性(controlling)和信息性(informational),Ryan,Mims,and Koestner(1983)发现,在控制性人际环境下依照表现而给予的奖赏,相对信息性环境下给予类似的奖赏更容易削弱内在动机。(Richard Koestner et al:1984)因此,教师及家长还应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对于外在动机较强的学生,教师及家长可以承诺试后给予奖励,将外语学习与他们的其他目标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外语的重要性且对外语学习表示认同,自主需要也因此得到满足,从而逐步促进外在动机内化并与自我感整合,提高他们在备考期间的外语学习效率。关系需要的满足对提高内在动机和内化外在动机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和谐的教学、家庭环境氛围中,学生所体会到更多的是自主感和归属感,他们可以轻松地与家人、教师和同学交流思想,得到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这种精神层面上的归属感和自主感的支持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及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教师、家长和同伴的关心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备考期间的压力感以及对考试的心理排斥。相关研究表明,当孩子获得教师及家长足够的关爱,体会足够的安全感时,他们更容易将外在动机与自我感整合。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有利于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建立和谐、自主的竞争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发展。研究表明,当参与者在控制性、有压力的人际环境下赢得比赛,他们的内在动机就会被削弱(Maarten Vansteenkiste&Edward L.Deci:2003),因此,教师不应过于强调考试本身,而忽略了外语学习和提高外语水平的过程。总之,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动机的个体差异性、阶段性以及相对不稳定性等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策略,满足他们的不同心理需求,从而为激发、培养内在学习动机及内化外在动机提供充分的养料,也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关教育部门的决策方针、大纲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向以及教材的编制;因此,部门管理人员应本着“语言教学是第一性,语言测试为语言教学服务”(杨惠中:1999)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实际外语能力和培育社会外语人才为最终目标,结合学生的自身需要和社会人才需求方向,制定、调整相关决策方针和教学大纲。研究人员也应及时关注外语教学动态和方向,为语言测试的发展、外语教学工作深入开展以及教育决策和方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支持,其中有关测试本身的制定和设计则应成为研究者及相关教育部门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语言测试是衡量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但是其考察范围及深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语言测试参与者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在内不应过于注重单一的测试结果而使测试失去其原有的价值,正确看待、处理测试所反馈的结果也是提高语言测试正面反拨效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普遍存在,其涉及的因素种类繁多,在外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抑制其负面反拨效应,需要所有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学生是整个语言测试过程的直接参与者,语言测试通过测试本身和参与者对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从不同方面产生反拨效应。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等特征,参与者一方面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动机的性质及特征提供相应的心理需要的支持以促进内在动机的维持和发展以及外在动机的内化;另一方面,还应该关注测试本身的设计及使用方式。只有合理地利用科学的测试,积极对待、解决每个阶段的问题,才能提高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推动外语教学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参与者学习动机外语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台胞陈浩翔:大陆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