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卓越语文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与路径探索*
2019-03-22冯海英
冯海英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继高等院校质量工程之后又一人才培养创新举措。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语文师资的重任,厘清卓越教师的本质属性,明确培养目标和路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卓越语文教师内涵的界定
什么样的教师可称为“卓越”?“卓越”的认定标准是什么?这是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卓越教师”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尚无一致公认的界定,“中学卓越语文教师”也没有统一清晰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了卓越教师计划,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负责卓越教师的认定和证书的颁发,提出了“五项核心主张”,制定了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明确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英国2001年出台了重要的文件《教学与学习:专业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为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普通教师向优秀教师身份的转变。澳大利亚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发布《21世纪教师》,为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各个教育机构逐步落实这一政策,促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关于卓越教师素养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有学者开始聚焦教师的人格品质对教学的影响,之后关注的范围更广,涉及教师的角色特点、教师的综合素养等,但对卓越教师的内涵基本是阐述性、描述性的,没有很明晰的界定。
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催生了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研究,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块试验田进行了理论探究,对卓越教师的共性作出了分析概括。其中,学者甘涛认为,培养具备全面教学能力、高尚教学情操和职业道德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才符合卓越教师的目标要求,这些教师会成为各大中小学校及教育机构一流的教学师资。[1]李琼等提出,卓越教师的培养,不仅教会教师如何进行班级教学管理,还教给教师研究与反思、组织与调控的能力,而判别中学卓越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关键特征是学科知识与专业精神。[2]王志广以为,卓越本身是一种状态,是教师从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到发展自我的一个过程,通过卓越计划,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不断被提升,实现了自我成长与革新。[3]祁占勇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卓越教师的概念,并提出具备组织开放性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卓越教师必备的技能,卓越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教师成长中具有决定性的独特价值。[4]刘中黎明确表示:就语文学科教学来讲,卓越教师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教师,还应是专家型、研究型和魅力型的优秀教师。[5]从上可见,国内高校近年来对卓越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仍未达成一致。如卓越教师的内涵定义、核心特质等重要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卓越教师评定的标准,2011年及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师专业标准,里面虽然提及了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但这只是国家对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要求。至于卓越教师的培养标准,尚未形成系统的表述,也缺少精准的培养细则,很多高校为卓越教师人才的培养制定了大致的规定,但没有形成完善的评定标准,培养方式都是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实际进行摸索,并在不断完善。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卓越教师的概念设定,基本是从其突出的教学实力和教育理念等去判定,认为“卓越”强调的是专业突出和系统性发展,突出教师对学校教育工作全方位的贡献,体现为研究型、专家型及魅力型的教师人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卓越教师”就是指学识高超、特长突出、能力出众、社会适应性强的优质师资。中学语文卓越教师是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品行优秀突出、才能超出一般的杰出人才,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优秀语文教师。
卓越语文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日而成的,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语文教师的成长规律,从师范生成长为中学卓越语文教师需要经历职前和职后日积月累的锻炼与学习。从培养学习过程来讲,四年的本科学习培养一名成型的卓越教师是不现实的,只是职前培养阶段,为师范生未来成长为卓越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成为一名成型的卓越教师,需要职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在职前教育中,应明确培养的任务,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二、中学卓越语文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
四年的师范院校学习只是一个奠基的阶段,大学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未来的中学卓越语文教师及其后备人才。笔者认为,职前教育应着重以下几种品质的培养。
(一)坚定的教育信念
培养师范生坚定的教育信念是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前提所在。具备了这样的教育信念不仅使师范生能深刻理解教育的含义,还能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教会师范生如何通过细心、爱心和耐心去感染和鼓励每一位学生,以良好的师生情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学追求来自内心的兴趣,卓越教师重要的特质是热心教学。教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真正喜欢,才会付出最大的努力,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找到生命的乐趣。职前阶段的专业理想教育是促使师范生爱教乐教、坚定从教信念的有效手段,因此,大学阶段要激发师范生的从教兴趣,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未来的卓越教师应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一是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人,正确看待和理解不同学生具备的不同优劣势,尊重其人格独立性,同时要客观看待他们的个性特征,努力将其培养成有个性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发展潜力的人,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不足。二是教学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还是师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通过教学也能促使自身道德情感及能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即“教学相长”。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要关注人,以人为本。三是教师观。转变传统管理者的身份,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教师要引导班级学生制订各类阶段性学习目标,并激励学生逐一实现。在学习过程中,要借助课堂教学,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讨论的机会。四是教材观。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是极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整合,拓宽课程领域,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5]教育评价观。要以发展为本,激发被评价者的内在动力,促进新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坚持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将重心从注重结果的评价转移到注重过程评价上来。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倡评价方式多样化,提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三)广博的文化涵养
中学卓越语文教师要具备广博的文化涵养。专业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仅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是教师直接教育的对象,教师具备的人文涵养及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及效果,中学卓越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涵养,不仅要具备独有的才情,还要具备洞悉信息背后真理的思维能力,具备增长学生见识与文化知识的能力等。就学科来讲,语文教师在思维广度和学识深度方面都比其他学科教师更胜一筹,文学知识、人文素养、社会知识、哲学知识等领域都应该是卓越语文教师涉足的范围,所以职前师范生要跳出教材的范围,自觉吸收社会人文知识,学会自主思考和研究,不断扩充自己的文化学识,使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得到有机结合。通过广泛接触和学习历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提升自己融合知识的能力,努力成为语文学科教育领域的学识渊博的优秀教学人才。
(四)系统的教育知识
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奠基阶段,师范生应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广阔的教育知识,才能为今后成为卓越教师奠定扎实的教育专业基础。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其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是密切相关的,真正有发展后劲的往往是那些学科专业能力强的高师毕业生。研究表明,大学四年的学科专业基础,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决定着教师的视野和可挖掘的发展潜力。因此,大学阶段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对发展性评价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的积累。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及教学技巧外,卓越教师还要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学习课件制作技术,掌握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技能。
(五)熟练的教学技能
卓越教师之“卓越”,一个重要的判定标准是教学技能。与普通教师相比,卓越教师具有更加熟练和突出的教学技能与技巧。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是能说会道、精读善写、擅长施教,这也是职前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表现为说话准确,简洁流畅,出口成章。同时,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引领学生通往语文学习的艺术境界,在情境式的范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被激发,所以范读是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教学技能。语文教师还要有较强的阅读教学能力,能够精准地把握阅读资料的深层含义。要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卓越教师要走教师学者化的道路,要把科研成果和经验体会写成既有实践深度又有理论高度的学术论著,因此“善写”也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此外,还要具备过硬的学科教学能力,掌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之,中学卓越语文教师的教育及教学能力的养成从大学时期开始,这个阶段系统性的学习与锻炼使师范生的学科教学功底及文化涵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通过全面而深刻的系统学习,师范生才能逐渐成长为能成功胜任学科教学的卓越教师后备人才。
三、中学卓越语文教师的职前培养路径
卓越教师的培养,是响应国家关于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号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许多高师院校都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成立了“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笔者认为要培养优秀的师范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使之成为未来卓越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职前培养路径的改革创新。
(一)高等师范院校中文课程体系的更新和完善
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性质的需要,考虑卓越教师培养的需要。中文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前者涵盖了汉语、文学等专业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写作等。选修课程是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如逻辑学、中国文字学、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唐宋诗词研究、文学文本导读、比较文学、东方文学、规范汉字书写、创意写作、班主任工作概论、演讲与口才、语文朗读训练、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等,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为师范生夯实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了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要加大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如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语文名篇教学设计、语文名师研究、试讲与说课、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师资格证考试专题等,以提升学生的教师教育素养及从教能力。
(二)专家导师团队的组建和引领
卓越教师实验班的学生通过导师团队的组建加以引领和指导,在高校和中学分别给每位学生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选拔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导师团队的成员。导师们通过校内校外两个理论和实践场域在学术上、思想上、生活上、教学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引导学生涉猎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从教的自信心和职业的责任感,培养语文教学的研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在中学卓越语文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师范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技能训练,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1.课堂模拟演练常态化。课堂上可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使师范生能更加直接和深入地分析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和管理水平。
2.小组试讲活动制度化。每周学习小组开展试讲活动,试讲活动邀请校外中学导师作指导,在校内外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小组试教、评课,修改教案,调整教学策略,在反复的推敲研究中,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3.重视见习和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一环,为此可延长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每学期安排一至两周的时间用于见习或实习,从实践当中去深化理论的学习。
(四)教师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有专业、成熟的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情境,所以高师院校要重视未来卓越教师培养的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软硬件的建设,如校内微课教室的建设,实习基地学校实训场地的建设,实习教师的食宿环境建设、多媒体语音设备的增设等,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当前,卓越教师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这反映了社会对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需求,也使教育界反思教师培养中的问题及其策略。中学卓越语文教师有哪些关键性特征?在职前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应如何定位?实现目标的路径有哪些?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和研究。中学卓越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既顺应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也顺应语文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需要,希望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教育部提出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语文教育界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卓越教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