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口译笔记法教学经验与反思

2019-03-22杨浩浩

关键词:口译员记笔记口译

杨浩浩

(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湛江 524048)

口译笔记是交替传译的重要技能,是口译员日常工作的重要工具。口译员需要良好的笔记能力来减轻短时记忆的负担,辅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在专业的口译教学中,作为核心技能之一的口译笔记法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口译教师有必要探讨口译笔记法教学的方式、方法及策略,通过传授口译笔记法来提高学生综合口译技能。本文总结了笔者数年来的口译笔记法教学经验,反思过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探讨未来高校口译笔记法教学的方向。

一、口译笔记法教学的重要性

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口译员只可以听源语信息一次,通常在一段时长为3—5分钟的讲话结束后,口译员需在三秒钟内快速开始口译。在许多口译场合,口译员连续数小时进行这样的高强度工作,讲话人的演讲有可能信息量高度密集,话题专业性强,口译员一方面承受着听力理解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承受着记忆压力。

一位合格的口译员除了需要有良好的双语转换技能外,还必须有超强的短时记忆力才能把源语信息口译出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力为7±2个信息单位[6]。个人记忆力天赋即便再高,要想完整记忆下数分钟讲话中的全部重点信息也绝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口译员想要记录下数分钟讲话中的信息,必须要有口译笔记的辅助。只有脑记和笔记相结合,口译员才可把源语信息记得更完整和准确。著名的口译研究学者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所提出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Effort Model)就分析了脑记和笔记在口译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该研究把交替传译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听记”,二是“产出”[1]。吉尔对交替传译的两个阶段的总结如下:

PhaseⅠ:CI= L+N+M+C

PhaseⅡ:CI= Rem+ Read+ P+C

在第一阶段(PhaseⅠ),口译员的精力需分配到 L(Listening and Analysis 听力与分析)、N(Note-taking 记笔记)、M(Short-term Memory 短时记忆)和C(Coordination 协调);而在第二个阶段(PhaseⅡ),口译员的精力需分配到Rem(Remembering 提取脑记信息)、Read(Note-reading 读取笔记)以及P(Production产出)和C(Coordination协调)[1]。从“精力分配模式”可见,口译需“一心多用”,“记笔记”以及“读取笔记”都是交替传译中重要的环节,都耗费了口译员一定的精力。

尽管口译员在交替传译中需要把精力分配到“记笔记”和“读取笔记”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花费在口译笔记的精力越多越好。相反,在保证口译质量的情况下,口译员在“记笔记”和“读取笔记”这两个环节的耗费精力越少,则省下更多精力应对其他几大重要环节。对此,许多口译员还总结了经验:笔记多划一笔,就少听几个词。任何口译员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放在口译笔记的精力多了,用到听力理解的精力随之减少。

除了辅助口译员的脑记外,口译笔记还可帮助口译员尽快集中精力进入工作状态,缓解口译工作时的紧张情绪。因此,记笔记成为口译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笔记教学则相应成为了口译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口译笔记法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如何把笔记记好,又要讲究口译笔记的高效性,注重笔记的“快”和“准”,让学生不至于因耗费过多精力在笔记环节而影响口译的其他环节的表现,这给口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4]。

二、高校口译笔记法教学的问题

笔者学生时代曾在两所知名大学接受口译专业训练,并走访数所知名大学了解口译教学情况,在岭南师范学院翻译系进行口译教学工作已有数年。笔者看到了目前众多高校的口译教学给学生带来重要的启发和帮助,但也发现了目前高校口译笔记法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也不乏笔者曾经在教学中走过的弯路,这些问题亟待专业口译教师思考和解决。

(一)教师课堂示范不足

笔记是一项技能,而掌握这项技能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发现,语言基础较好、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较快掌握这门技能,但是对于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对笔记法非常陌生的学生来说,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也需要教师多加引导。在某些高校的口译教学中,存在着口译笔记法课堂示范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是口译笔记教学的大忌。

尽管口译笔记法绝非一套新的文字符号,但是口译初学者对笔记法的学习和幼童识字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在学习用一个新的符号系统记录信息,都会在初学阶段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在口译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不厌其烦地亲自演示笔记,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笔记的系统并积累笔记符号,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口译笔记应“记什么”及“怎么记”[7]。如果教师只是在讲授笔记法相关章节的时候进行有限的课堂演示,让学生领略了记笔记的奇妙后并没有多做讲解,而且后续仅让学生阅读相关教材自学,部分自学能力有限的学生总感到笔记法异常神秘,想要学习却不得其法。

(二)笔记法训练缺乏监督

口译笔记法是练出来的,合格的口译员需大量训练才能形成自己的笔记系统,因此教师需对学生的笔记法训练进行严格的监督。如果教师课后并没有监督学生进行充足的训练,则会导致学生训练缺乏具体的练习目标,甚至部分学生因为惰性基本没有课后训练,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此外,许多学生在自主的口译笔记训练后并没有得到教师的回馈,也没有机会及时纠正口译笔记的坏习惯。

(三)过分强调口译笔记的“个性化”和“非系统性”

在口译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强调口译的“个性化”特点,即每位口译员的笔记都独具个性。这样的观点不乏其道理,但是过度强调“个性化”和“非系统性”也会带来不少的弊端。温年芳曾指出,强调笔记的“个性化”和“非系统性”,容易造成笔记个性化与系统性二元对立的假象,而且容易忽视口译笔记在口译教材编写、口译教学中应有的位置[2]。

不同的口译员即便对同一场演讲进行口译,他们的口译笔记必定各不相同,业内有些口译员甚至还会在记口译笔记的时候画一些简单的图案提示他们特定的源于信息。从这一点看,口译笔记是高度“个性化”的。但是口译笔记“个性化”的特点并不能掩盖口译笔记法依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以及可读性(对译者自身而言的可读性)的事实。因此,在口译课堂上如过度强调口译笔记“个性化”,学生容易忽视笔记法其实有章可循的事实。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反正口译笔记都是“个性化”的,就不必刻意参考任何笔记系统,自由发挥即可。这样的错误思维只会导致学生在口译过程中乱记笔记,全然没有章法,笔记不仅不能帮助他们回忆讲话人的重要信息,而且由于他们没有娴熟掌握口译笔记,在进行交替传译的时候容易慌乱,常常花费不必要的精力在“乱记笔记”上,没有足够的精力应付听力理解和语言表达,记笔记反而起到反作用。

三、口译笔记法教学方法总结

以上列举了口译笔记法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持续存在,必定会影响学生对口译笔记法的总体掌握。针对以上问题,在口译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重视课堂演示和讲解

教师应充分重视口译课堂的演示,尤其是在本科入门阶段,在基础口译、交替传译甚至专题口译等课程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高度重视口译笔记演示,通过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口译笔记的原则、系统和符号,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笔记应如何记录讲话中的核心信息、讲话人的逻辑、重要数字等。选取的练习材料应尽量多样化,涉及尽可能多的口译笔记难点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直观的演示,积累笔记经验。

某些教师也许会质疑多次课堂口译笔记演示的必要性,认为在课堂上多次进行口译笔记法的演示会影响对其他口译技巧的讲解,甚至会让学生忽视听力、口语等基本功的练习。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口译技巧可融入口译笔记法的演示和讲解中。笔记法训练可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先播放一遍音频,学生在听音频过程中记笔记。

2.音频播放完毕后,学生先集体进行一遍口译训练。(在口译笔记法学习初期可进行源语复述练习,然后逐渐过渡到交替传译练习。)

3.请一到两位同学到讲台展示他们的口译笔记,让学生对着自己的笔记进行口译训练。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既重点指出学生口译中的问题,例如常见的理解不到位、语法错误、表达错误、信息完整度不够、流畅度不高等问题,又指出学生的笔记中有待完善的地方。

5.必要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笔记法训练的前三周,教师在学生演示后还需亲自进行演示,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讲解。

从以上五个步骤可见,课堂上的笔记演示并非让教师一个人参与演示,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到训练的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都很重要,在学生演示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在做笔记时候的想法具体是怎样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7]。全班学生可以直观地从教师以及同学的演示中看到自己口译笔记中的不足。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刚开始进行口译笔记法练习时可重点进行源语复述练习,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暂时集中精力思考如何高效记笔记,不必分出过多的精力思考语言表达,在学生口译笔记法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后,可以从源语复述练习过渡到交替传译练习。

(二)训练学生不依赖笔记

口译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好笔记技巧,又要让学生养成不依赖笔记的习惯,做到“三分记、七分听”。在初学阶段,学生往往急于把信息全部记录下来,甚至试图“听写”出源语信息。显然,“听写”出源语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口译的时效性太强,什么都想记,往往什么都记不下来,必须指导学生把关键词和信息记下来,笔记尽可能精简和高效。

塞维斯科维奇教授曾表示,在学习口译笔记后,口译训练应该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先记笔记,但要求他们在不看笔记的情况下进行交替传译练习,以此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尽量把信息储存在大脑,不过分依赖笔记;到了第二步才让学生使用笔记辅助交替传译。这样的训练模式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可改善许多初学者在口译过程中,急于记笔记却没有把足够精力花在脑记和听力理解的坏习惯[5]。

(三)监督学生课后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笔记的演示和讲解后,必须每周布置学生进行相应的口译笔记练习。可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相互讨论。教师应每周布置适量的口译笔记练习任务,必须选用有大量口译笔记演示的教材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在学习口译笔记法后,每周都应让学生提交笔记训练的稿纸,指出学生笔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及时给学生进行回馈和指导。

学生的练习应做到“精练”和“泛练”相结合。在初学阶段,练习应该注重“精”,这个阶段的训练不需要量大,但是练习材料必须有代表性,尽可能多运用常见的笔记技能,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获得笔记心得。在“精练”一段时间后,可以加大练习的量,巩固笔记法的学习,让笔记法成为学生口译过程中自然而然、不需刻意思考就能够完成的行为。

在练习进行了十周后,通常在期末阶段,可让学生提交一份口译笔记符号总结表,总结出他们最常用的笔记符号。这个作业可以在学习口译笔记法第一周就布置,一开始就明确提交该作业的时间。这个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在练习中注重反思、积累和总结,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口译笔记符号系统,最终以一张总结表的形式清晰呈现学习成果。该作业还可以改善许多学生笔记符号频繁更换、不成体系、难以辨认等问题。

此外,学生每周除了口译笔记法练习外,也不能忽视日常的听力练习,口译教师必须同时强调听力理解训练的重要性。在口译笔记法初学阶段,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口译笔记法的体系还不清晰,常常需要耗费较大精力学习记笔记,很难做到练习口译笔记法的同时兼顾听力训练。因此,每周有必要布置学生进行专门的无笔记听力练习,笔者的方法是布置学生每周跟着某知名英语学习app平台中的BBC、VOA听力专栏进行听力训练,隔周布置学生进行难度较大的听写练习,做到泛听和精听相结合。

四、结语

口译笔记是交替传译中的重要技能,如果学生掌握得好则可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口译技能,反之,记笔记不仅不能为口译工作提供帮助,反而干扰了口译员的听力理解。因此,口译笔记法必须在翻译专业口译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口译教师应不断探讨如何把口译笔记法教学科学化、系统化,切忌点到即止[3]。此外,不应过高地估计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应定时定量布置口译笔记练习作业,做到“精练”和“泛练”相结合,定期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及时给予有建设性的回馈。只有让笔记教学科学化、系统化、常规化,才能引导翻译专业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口译笔记法,让口译笔记真正成为学生进行口译工作时的有力工具。

猜你喜欢

口译员记笔记口译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 with an Ayurvedic drug as cofactor:A case report
高中化学学生课堂笔记特点及其策略的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用手写记笔记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