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在傣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019-03-21谢芬元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承

谢芬元

摘 要:傣族作为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极具特色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节日风俗等。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地區的博物馆,对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傣族文化;传承;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最南端,境内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瑶、基诺、苗、佤、汉等13个民族,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西双版纳”直译为“十二千块田”,即“十二个提供封建负担的大单位”,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之意。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占人口总数1/3的傣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传统服饰、佛教信仰、舞蹈艺术、民间工艺等,章哈、慢轮制陶、泼水节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构成了傣族文化的主要内容。

民族博物馆是专门典藏、陈列、研究和征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的博物馆,这里的民族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民族博物馆是保存民族文化及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的机构。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立足傣乡,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旨在创设良好条件,为傣族文化传承事业注入蓬勃生机,成为民族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1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于2010年底建成开馆,展厅面积4300平方米,是一座立足西双版纳,面向东南亚,充分体现傣族特色,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包括西双版纳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社会各个时期的石器、瓷器、印章、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傣族的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实物等。

博物馆主展区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个部分。基本陈列由四个篇章组成:“历史篇”“民族篇”“自然篇”和2016年4月新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其中“历史篇”和“自然篇”分别占独立的一个展厅,“民族篇”将13个世居民族分布排列于三个展厅以及一个临时展厅。为了吸引社会公众、增加博物馆的活力,真正地实现好的文化“走出去、引进来”,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先后举办了“西双版纳新姿——美术书法摄影艺术作品展”“草原古韵·塞外风情——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唐卡、文物精品展”“西双版纳州建州60周年对外交流成就展和美术、书法艺术和摄影展”“经纬线上的文明——海南黎族服饰展”等临时展览20余次。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国内外观众和专家学者纷至沓来,现已成为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建馆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20余万人次。先后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军区”活动40余次,惠及各界群众4万人。自2016年开始,开展“爱家乡 传文化——文化志愿者夏令营”活动,先后培训文化志愿者160人。每年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举行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至今已连续开展6年,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017年,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作为西双版纳最大的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平台。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消亡或失传。因此,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本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对各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征集和陈列展示,也包括对流传至今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展示,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举。博物馆对傣族的制陶、造纸等工艺以及章哈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详细记录和研究,发挥了民族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基因库的功能。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不仅是傣文化遗产的贮藏所和守护者,也已成为傣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力军。

第二,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是汇集和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博物馆通过保存已经逝去的文化,使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环境都充分体现了傣族特色,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和民族文化宣传教育融为一体。博物馆以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基点,充分利用文物、实物和图片、图形资料,生动勾勒和呈现出西双版纳古往今来自然与人文的基本风貌,展示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少数民族尤其是傣族人民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出的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整个博物馆的展厅设置和陈列以突出民族文化为宗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勐泐回望——西双版纳历史帆影”,通过考古发现及汉文文献、傣文文献的记载和描述,以印章为主线讲述西双版纳的历史沿革;第二部分为“和睦颂歌——西双版纳民族风姿”,分小单元展示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等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各民族在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山水相依、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同生共荣的民族关系;第三部分为“雨林情韵——西双版纳自然掠影”,展示西双版纳地理、自然和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状貌;第四部分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展示西双版纳的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傣族章哈、傣族慢轮手工制作技艺、泼水节、《召树屯与喃木诺娜》、贝叶经制作技艺、傣医药中的睡药疗法等),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傣族壁画、傣族传统武术、傣族高升制作技艺、 傣族“关门节、开门节”和4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等),32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相关展示。

第三,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是宣传和教育民族文化的载体。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作为本地区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保存有相当数量富有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凝聚着民族文化遗產的精华,叙述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展示着民族文明与智慧,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特别是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还不够深入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日渐式微的民族文化传承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建馆之初,为了全面展示傣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内涵,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征集各类能够充分体现傣族文化丰富性、独特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物。为有效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宣传教育,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多次开展“文化遗产日非遗进校园”活动和“博物馆流动展览进校园”活动,通过实物陈列、展板展示、发放宣传手册、回答师生提问等形式,将文化宣传教育带入校园,并邀请傣族章哈、贝叶经制作技艺、傣锦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讲解演示。师生通过观看文物展品、展板,聆听文物实物讲解,近距离观看、体验一系列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非遗项目展演,让广大师生了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历史发展、文物概况、傣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相关内容。这种主动灵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送展方式,真正实现了“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明变得亲近,让文化陶冶情操”。

民族博物馆在立足本地宣传教育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外部文化交流,多渠道、多维度展示傣族经济、文化发展成就。2018年8—9月,分别赴海南和福建两地进行“雨林版纳 水的民族——傣族民俗展”,全面展示傣族的农耕文化、南传佛教、节日庆典、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手工业等。通过系列巡展充分展示傣族传统文化和独特风情,使古老多彩的傣族文物成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民族文化符号。

3 博物馆在傣族文化传承中的优化实施策略

如何深入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时代发展的博物馆,将傣族文化这一特色文化传承下去,是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今后努力的方向。面对傣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结合博物馆的业务发展和工作实际,提出以下五点优化建议:

第一,优化博物馆对藏品的研究水平。对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的实体文化资源进行高质量研究,是提升博物馆藏品文化价值开发水平的关键。如果博物馆只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规范运作,只能保证文物资源得到基本保护和展览,很难为文物资源创新性价值的显现提供机会。在创新博物馆文化资源运行模式的过程中,加强对文化传播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博物馆中诸多文化资源应用价值的优化提供较为完整的支持,尤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拉近博物馆文化资源与社会受众的距离,使社会中的文化因素能够与博物馆固定的文化因素形成有机结合,为博物馆文化资源研究水平的优化提供支持。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传播还可以使社会各领域更加完整和成熟地实现对博物馆现有文化因素的精准把握,以便更多的数据资源以及文化性质的资料都可以全面地展现出自身的价值,为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支持,并使更多的研究性工作可以在文化因素的特征得到明确的情况下实现对民族文化更高质量的开发。

第二,进一步丰富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博物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但传统模式的博物馆运行方式只能保证博物馆单纯地获得公益性质的行政拨款,对文物资源开发工作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在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发的过程中,社会中的各项因素都可以进入博物馆的日常工作领域,尤其是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经济因素,可以更加完整和成熟地适应博物馆基础性业务的创新管理需要,在转变博物馆工作模式的同时,实现对傣族文化传承业务体系的精准支持。曼飞龙白塔、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要强化与上述重点文物单位的合作,使重要文物资源的价值得以显现。在进行博物馆工艺因素研究的过程中,要整合贝叶经制作技艺、傣族织锦技艺、傣族慢轮制陶制作技艺、傣族传统造纸工艺等重要工艺,使博物馆可以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的保护策略进行优化,并使不同项目之间的传承人得到整合,以实现对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策略的精准引导,并为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应用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持。

第三,提升傣族相关历史的教育水平。在博物馆安排各类基础性业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近代史的重视,选择可以提升新时期社会正能量的因素,纳入博物馆基础性业务之中,使博物馆的工作可以更加成熟和完整地适应文献资源的开发应用要求,并保证傣族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在历史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完整地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在进行传统文化弘扬的过程中,要对符合新时期价值观的因素进行整合应用,使傣族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可以在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第四,加强傣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博物馆进行傣族传统文化资源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民族文化的融合度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业务予以对待,使傣族文化资源的宣传和应用可以更加全面完整地符合文化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博物馆更好地优化自身工作提供帮助。要按照国家多民族政策的具体指导意见,对傣族所在的西双版纳等区域的民族文化融合情况进行分析,使傣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在博物馆的资源整合过程中,更加全面完整地实现与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并且凭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优势,更好地提升傣族文化资源的研究及应用价值,使傣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更高质量的传承和发展。

第五,加强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合作。博物馆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单纯地推进公益性质的传统文化弘扬活动难以得到社会各领域的关注和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博物馆文化资源价值的关注,全面结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对博物馆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使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可以更加成熟地适应傣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管理需求,使博物馆各项公益性质的活动可以在经济因素的激励影响下,更加全面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博物馆工作人员还需要结合当前文化资源开发管理的实际需要,对旅游业发展策略加以分析,为傣族文化资源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

4 结语

让民族文化遗产物化于博物馆中,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象征,并反映这个民族、这个地区的过去与现在,这是我们建立民族博物馆的初衷所在。在超级互联、多元融合的今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博物馆需遵循当下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精神,采用新科技、新观念、新方法进一步深挖民族资源宝库、优化保护传承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展示民族地区历史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阳慧.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2]谢沫华,杨松海.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J].中国民族文博,2010(3).

[3]马晓娟.试论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6(5).

[4]俞昌奉.浅谈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以迪庆州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6).

[5]黄秀兰.面向未来的博物馆定位与职能[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8).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