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2016-11-07李丽钗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创新

李丽钗

摘   要: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剧种,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也能够反映出中国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在研究黄梅戏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创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戏曲文化;黄梅戏;传承;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157-01

在安徽省,黄梅戏与黄山一起被称为“安徽二黄”,是安徽人民为之骄傲的戏剧剧种。但就目前来看,黄梅戏文化已然遭遇了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急需通过创新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因此,有必要对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创新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发展。

一、现阶段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一)新戏创作不足

对安庆师范学院的1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后发现,71%的学生表示对黄梅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知道的黄梅戏剧目都是《女驸马》、《天仙配》和《打猪草》等经典剧目,这三种剧目分别被提到的次数达到了70次、40次和21次。但是在黄梅戏的新剧创作方面,仅有2%的学生表示了解黄梅戏新剧目。而通过与安徽财经大学本地的“德馨剧社”的黄梅戏艺术家和表演家进行交流发现,当地的黄梅戏剧院每年能够出的新戏仅有1-2部,随然在艺术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方面比经典剧目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却极少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①。实际上,目前进行黄梅戏创编也大多为老一辈艺术家,很少有年青编创者进行黄梅戏的编创。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在黄梅戏之乡也很少有新编创的优秀黄梅戏作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梅戏的发展。

(二)专业人才短缺

从安庆黄梅戏民间班社的走访情况来看,目前黄梅戏班社的演员主要有五个来源,即60岁以上的黄梅戏老艺人、45岁-60岁左右的中年演员、国营剧团的演员、黄梅戏学校毕业生和民间社团自己培养的青年演员。而随着青年演员数量的不断减少,黄梅戏之乡也出现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就实际情况而言,在进行黄梅戏排演时,很多剧团也存在着缺乏导演、舞美等人才的问题,以至于只能高薪聘请其他地区的专家②。而在本地剧团中,也极少有男演员愿意扮演小丑等角色以至于加剧了剧团内部的竞争,并最终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三)演出模式单一

随着海外艺术和通俗文化的不断流传,目前国人的精神层次和需求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从而使人们的审美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就目前来看,安徽地区的黄梅戏演出采取的仍然是单一的演出模式,以至于其市场因无法满足大众需求而日渐萎缩。从对安庆师范学院的开展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约有81%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到剧场观看过专场演出。其中,27%学生表示对黄梅戏没有兴趣,22%的学生则表示没有机会到剧场观看演出,另有17%的学生表示无法区分各种黄梅戏曲目。

(四)艺术内容、风格陈旧

从内容上来看,黄梅戏大多为“公子小姐定终身”这类题材,比如《罗帕记》、《天仙配》和《女驸马》等。同时,其唱腔往往具有一定的乡土风味,以至于较难获得新一代年轻人的喜爱。而由这些剧目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则拥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在风格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所以,大多数人宁愿收看同样内容的电视、电影作品,也不愿意到剧场观看黄梅戏表演③。因此,如果黄梅戏无法在内容和风格上取得突破和创新,将很难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以黄梅戏为例探讨中国戏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途径

(一)加强现代戏的创作

黄梅戏形成于18世纪,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其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就是由于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从而满足了不同时代群众的文化需求。上世纪80年代,安庆黄梅戏就推出了《朱门碎玉》、《双莲记》等新作。到了90年代,则推出了《山乡情悠悠》、《徐锡麟》和《六尺巷》等新作。而目前黄梅戏之所以出现了缺乏新作的问题,则是受到了文革时期的冲击④。为延续新作创作,现代黄梅戏编创者则可以从现代人审美需求角度出发,进行一些现代戏的创作,从而使黄梅戏在保持高雅艺术特征的同时,也延续通俗化的特征,从而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面对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可以加强黄梅戏的现代戏创作,继而更好的进行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领军人物培养

从根本上来讲,艺术文化是通过形象塑造而进行作品思想感情表达和社会生活反映的。所以,人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应该围绕人创作。考虑到这一问题,还应该加强黄梅戏的领军人物培养,以便围绕人进行黄梅戏的创新,从而使黄梅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国内黄梅戏艺术舞台上的领军人物越来越少,以至于黄梅戏的传承线路到新老交替的困境中⑤。为解决这一问题,还应该积极进行新一代黄梅戏领军人物的培养,并尝试进行黄梅戏明星的塑造,从而利用明星效应更好的进行黄梅戏文化的宣传。

(三)整合文化旅游资源

作为带有较强地域特色的文化,黄梅戏的创新发展还应该当地经济结合起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将黄梅戏文化与安徽地区的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从而使黄梅戏成为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一方面,可以统一安排游客观看黄梅戏会馆和公馆的演出,并且将黄梅戏当成是旅游产业的新热点和新业态。另一方面,需要在大型活动和节假日期间进行黄梅戏表演的安排,从而使大型旅游团队的需求得到满足。再者,也可以安排游客到黄梅戏电视拍摄基地和黄梅戏大师的故居进行参观。此外,还要进行与黄梅戏文化有关的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使黄梅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可以将黄梅戏中的经典人物制作成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从而进行当地人文戏曲特色的展示。另外,也可以进行黄梅戏音像带、邮票等产品的开发,以便使黄梅戏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

(四)结合其他文化形式

在黄梅戏创新上,还可以将其与影视文化、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结合起来,从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可以将黄梅戏与电影艺术结合起来。实际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而将电影艺术和戏曲艺术结合起来,则能够使传统的黄梅戏艺术摆脱时空限制,所以能够为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利用电影特技进行黄梅戏故事的演绎,就能使黄梅戏故事的观赏性得到提升,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欣赏需求。而利用电影画面进行传统戏曲中的一些念白和唱词,则能够使黄梅戏想要表现的场景更加具体化,因此能够更好的帮助观众理解黄梅戏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思想。另一方面,可以将黄梅戏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从而体现黄梅戏新作的现代化特点。为此,可以运用现代作曲手法进行黄梅戏伴奏的创作,从而使黄梅戏的音乐元素得到丰富,继而更好的进行故事的表达。

(五)实现艺术形式创新

为避免人们对黄梅戏传统剧目产生审美疲劳,还应该实现黄梅戏艺术形式的创新。首先,在剧本方面,可以结合民族特色进行剧目的改编创作,从而使黄梅戏保持与时俱进。比如湖北黄梅戏创作的《苏东坡》和《李四光》等新剧,就是以黄冈名人为题材,所以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⑥。其次,需要进行演出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艺术造型上,就可以结合现代的多种艺术手段进行角色外部形象和剧中环境的创造,从而使舞台气氛得到更好的渲染。

三、结论

为实现中国戏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各地都在进行传统戏剧文化的创新。而从社会各界人士的反馈上来看,通过加强现代戏创作、加强领军人物培养、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其他文化形式和实现艺术形式创新可以成为黄梅戏的创新发展途径。

注释:

①桂也丹.以发展的胸怀打造最著名的“非遗”——关于湖北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04):32-34+64.

②储著炎,荀安华.皖江地区黄梅戏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构与大学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52-154.

③盛菲菲.媒介视野下的文化消费——以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创新为例[J].艺海,2015(03):61-62.

④黄晶.论地方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以安庆黄梅戏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02):23-25+45.

⑤严萍,刘洋.“创新”赋予艺术生命的力量——从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谈起[J].大舞台,2012(12):7-8.

⑥张红飞.关于黄梅戏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05):185-186.

猜你喜欢

黄梅戏传承创新
了不起的黄梅戏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黄梅戏曲课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故乡的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