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峡墨缘

2019-03-21陈进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台湾福建

摘 要: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海洋赋予了福建海纳百川的气度和灵动的气质。经过唐代和两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福建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谓名家荟萃。明末清初,许多书画名家因不甘当满洲顺民,避入金门、厦门,并有多人随着1684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迁往台湾,他们对祖国大陆的书画艺术在台湾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明清时期;福建;台湾;书画

谈到闽台两地的书画渊源,首先就要了解福建和台湾的书画发展历程。

宋元至明代,福建均划为八个行政单位。北宋时,福建共分八个州、军,分别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大致承袭北宋旧制,福建仍分为八个府、州、军(建宁府,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兴化二军);元代,福建分为八路(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明代又改为八府。因此,福建有“八闽”之称。公元1684年,随着台湾并入清朝版图,清廷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管辖,福建又有了“九闽”的别称。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海洋赋予了福建海纳百川的气度和灵动的气质。

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连连,大量原籍中原地区的汉人避乱南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随着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迁,中原书法、绘画等艺术也随之传入福建,为后来福建书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唐代和两宋时期的发展,福建的书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谓名家荟萃。明代至清初,福建书画艺术形成了全盛的局面,出现了如张瑞图、黄道周、华喦、黄慎、上官周等名震一时的书画大家。

1 明清时期福建书画大家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螭平,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他学贯古今,诗文敏捷,秉性耿直方正,不畏强权,崇祯二年(1629)、崇祯九年(1636)几次和崇祯皇帝展开激烈的辩论。隆武年间更是抱必死决心,孤旅抗清,壮烈殉国。其书法也是峭厉劲遒,绘画风格淋漓奇古,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雁荡山图》(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墨菜图》(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等。厦门市博物馆藏有一件黄道周书法手卷(图1),充分体现了黄道周峭厉劲遒的书法风格。

张瑞图(1573—1644),泉州晋江人,字长公,号二水,果亭山人,晚年号白毫庵主。万历三十五年(1607)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张瑞图以书法著称于世,其书法(图2)奇逸,于钟繇、王羲之等名家之外另辟蹊径,与同时代的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并称“明末四大家”。同时,张瑞图对山水画的创作也颇为擅长,取法元代黄公望,骨格苍劲,点染清逸,又工佛像,以书法入画,用笔简练。张瑞图因受魏忠贤案牵连被罢职,隐居诏安,终日以书画为伴,其在诏安的艺术活动对清代诏安书画的兴盛有显著的影响。

上官周(1665—1749),今福建省龙岩市长汀人,最初叫“上官世显”,后来改名为“上官周”,字文佐,号竹庄,清代著名画家,终其一生未取得功名。山水和人物画造诣很高,门生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其《晚笑堂画传》最为著名,成为后人临习人物画的范本,而其山水画谱流传民间,未见刊行。上官周79岁完成传世之作《晚笑堂画传》,后又作《台阁风声图》。

黄慎(1687—1772),初名盛,字恭寿、恭懋,号瘿瓢子、东海布衣等,福建宁化人,清代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代表作品有《商山四皓图》《漱石捧砚图》《伏生授经图》《东坡玩砚图》《醉眠图》等。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绘制人物画最为擅长,多以社会下层人物和神话、宗教人物为绘画蓝本。他的花鸟画极具徐渭风格,亦纵逸泼辣、挥洒自如;其山水画有一定的造诣,大幅和小景都各尽其妙,潇洒有致;他的书法出于章草,比较难以辨识。黄慎书画(图3)流传较多,大多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民间也较多。

2 福建书画对台湾的影响

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关,明朝势力节节败退,民族英雄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两岛举兵抗清。许多书画名家因不甘当满洲顺民,避入金门、厦门,并有许多人随着1684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迁往台湾,他们对祖国大陆的书画艺术在台湾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平定台湾。第二年,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最初,台湾和大陆的对渡港口仅为厦门和台湾鹿耳门,福建成了台湾和祖国大陆沟通的重要窗口。清政府先后派遣官吏赴台湾开发、治理和部署防务,如雍正、乾隆年间总兵甘国宝,台湾道周凯,咸丰同知谢颖苏,同治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沈葆桢等,他们均在书画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对台湾书画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祖居古田县二十二都(今屏南小梨洋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生于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小梨洋村)。康熙五十四年(1715)迁居古田县长岭村,雍正四年(1726)又迁至福州文儒坊。曾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福建水师提督,为清代名将。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乾隆皇帝对甘国宝很器重,封其为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四十多年戎马倥偬,却痴迷绘画,擅长绘山水画,尤其擅长画虎。他用手指所画之虎(图4)形态万千,有走虎、伏虎、卧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都能“传其威鸷之神”,栩栩如生。其画幅常署“指头生活”。

周凯(1779—1837),字仲礼,号芸皋,浙江富阳县人。少年时曾向阳湖派领袖、散文家恽敬、张惠言学习古文。嘉庆十年(1805)殿試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继任编修、国史馆纂修、提调等职。在京期间,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结“宣南诗社”,为“京都二十四诗人”之一。曾担任台湾道,道光十年(1830)任福建兴泉永道。到任之初,深感厦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认为厦门是东南沿海战略要地,而金门又是厦门之外围,像这样的海防重地应有完备志书,以供守备参考。遂于政务的空暇时,与孙云鸿、林焜熿等先后纂修《厦门志》与《金门志》。又往澎湖赈恤风灾,亲自发放赈费银9000余两,不假手于吏役,而使“人人均沾实惠”,并以所见所闻著《澎海纪行诗》二卷。其山水作品浑雅苍秀,兼师元、明诸大家和董诰,间作花卉。厦门市博物馆收藏有多幅周凯的书画作品(图5、图6),其中《闽南纪胜十二景》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闽南和台海的秀美景色。

谢颖苏(1811—1864),诏安北关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九岁“能画,能诗、能琴,尤工书法”。早年拜师著名画家沈锦洲,年青时艺术声誉就已名噪八闽。他金石书画兼长,尤以山水、花鸟、兰竹著称。谢颖苏早年间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字和号,三十岁后改为今天我们常能看到的“琯樵”。诏安县是著名的书画之乡。据《诏安县志》记载,谢颖苏“草书笔气融贯,卓然自成一家”,谢琯樵的绘画(图7)注重意与韵的结合。清代晚期福建著名画家谢颖苏、沈瑶池、汪志周等继承了诏安绘画的优良技法,并使之逐渐走向兴盛,逐步形成了在福建书画历史乃至中国绘画史上享有很高声誉的“诏安画派”,并且对台湾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最早将诏安书画艺术带到台湾的是谢颖苏,因而被誉为“台湾美术的开山祖师”。《台湾通志》里是这样描述的:“至于清代游宦幕式流寓之士,工书画者亦有多人,而以谢颖苏与吕世宜为最杰出。”可见谢颖苏对台湾书画艺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沈葆桢(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晚清重臣,谥文肃。沈葆祯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日本发动侵台战争后,沈葆桢赴台办理海防,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对台湾近代史也有重要影响。沈葆祯之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的次女。

吕世宜(1784—1855),祖籍金门,字可合,晚年号不翁,又号西村,长期在厦门居住,在书画、金石学、音韵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道光二年(1822)中举,后在厦门玉屏书院执教,协助老师周凯编撰《夏门志》《金门志》,道光十七年(1837)受聘为台湾淡水富豪林国华的老师。他在台湾期间,为台湾板桥林家别墅留下了许多墨宝。咸丰八年(1858)在厦门去世。吕世宜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图8)和文学作品,如《爱吾庐笔记》《爱吾庐文钞》《古今文字通释》等。

3 清代福建兴盛的书画艺术

台湾居民的构成主要是由大陆迁台的汉人、台湾本土的高山族组成,其中汉人约占总人口的98%,他们大都来自闽南地区。因此,台湾今天衣食住行等仿佛就是闽南的翻版,其文化、艺术基本也与闽南相仿,画风也深受闽南画风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以闽南风格为基调的台湾书画艺术,黄慎风格和谢颖苏的四君子题材更是受到推崇。

清代福建书画逐渐开始形成鲜明的地域画风,康熙至乾隆年间形成了闽西画风,上官周、黄慎、华喦等人为其中佼佼者,这其中也包括在中国书画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伊秉绶等。上官周、黄慎前文已做交待,在此就不再赘述。

华喦(1682—1762),清代著名画家,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福建临汀人,侨寓扬州。擅长诗、文、绘画,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通。他年轻时做过工匠,据说曾为景德镇官窑绘过瓷器。画人物以简取胜,纵逸趣脱,标新立异,着处无痕,独开生面。他寓居扬州较久,扬州画家遂得他的真传,最著名的有朱本、管希宁、李梅生、虚谷和尚等,其画风对清代和近代的花鸟画有一定影响。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称“伊汀洲”。其父伊朝栋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御史、光禄寺卿。伊秉绶精通程朱理学,受大学士朱珪的赏识与纪晓岚的器重,拜纪晓岚为师,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伊秉绶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其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齐名。伊秉绶的隶书(图9)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意趣。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形成了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

清道光年间,“诏安画派”昌盛,杰出的代表有谢琯樵、沈瑶池等。其中谢琯樵就是谢颖苏,他擅长兰竹、山水画,他的艺术风格对闽、粤、台画坛有一定影响,多幅作品为日本东京博物院所珍藏。其后的马兆麟、沈镜湖等也有较深的造诣。“诏安画派”的作品既流畅豪放,又不失细腻隽秀,体现了漳州传统文化,既有南方风味,又保留着中原文化色彩的特色。

沈瑶池(约1810—1888),字古松,福建省诏安县城内人,著名画家。乾隆时征召不就,以书画终,卒年七十余。善人物、花鸟,尤其擅长画鹰,他是“诏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沈瑶池年轻时和谢颖苏一起在沈锦洲处学习绘画,得其兼工带写手法。瑶池擅人物,工花鸟。中年,人物画学习黄慎,用笔沉雄苍劲。同黄慎一样,多以社会底层、神话、宗教人物为蓝本,往往勾勒几笔,所写人物便形神兼备。所写花鸟注重神韵,参合华嵒幽穆清丽之韵致。《中国画家大辞典》称其“尤长画鹰”。代表作《雄鹰图》中雄鹰怒目炯裂,实有一股风扶雷搏之势。赋色喜用赭石、花青,显得孤冷淡雅,自成一格。沈瑶池淡泊名利,朝廷征召不就。设斋称“自熟精舍”“贻香书室”,晚年寓居厦门。其作品流传甚广,佳作被福建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

《南京条约》签订后,福州、厦门成为通商口岸,西洋画风对福建固有画风产生了影响。同时,融入西洋画风的海派名家以任熊、任薰、任颐为代表,也影响到福建、台湾画坛。1885年台湾正式设省,结束了200余年隶属福建的历史。1895年,一紙《马关条约》将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据期间,日寇对台湾汉文化极尽压制,东洋画在台湾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福建与台湾固有的中华传统文化渊缘、血脉关系是任何力量都阻断不了的。

参考文献

[1]陈进东,郑维明.鹭岛的沧桑往事[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1.

[2]厦门市图书馆.厦门人物辞典[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3]厦门市文联,厦门书画院.厦门近现代中国画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4]俞剑华.国美术家人名辞典[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1.

[5]梁桂元著.闽画史稿[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台湾福建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