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叶荷花相间斗 红娇绿掩新妆就

2019-03-21吴倩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吴倩倩

摘 要:斗彩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完美结合,堪称瓷器中的精品。所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斗彩总体风格轻盈秀丽、恬淡雅致、精巧可人,尽显柔性之美。千金难买斗彩器,成化斗彩名扬天下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代表作如鸡缸杯、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均为绝代精品。清雍正时期是我国瓷器史上的另一个高峰,常熟博物馆所藏的清雍正斗彩云龙纹杯可谓是雍正时期的精品之一,其造型精巧而不失大气,工艺精湛,巧夺造化,再现雍正斗彩之佚丽。常熟博物馆馆藏的另一件清乾隆斗彩暗八仙纹碗敞口,双腹,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制作精美隽秀,纹饰富丽堂皇,实为一件充满文化内涵的乾隆官窑精品。

关键词:斗彩;鸡缸杯;斗彩云龙纹杯;暗八仙纹碗

“落叶荷花相间斗,红娇绿掩新妆就”,宋晏殊的这句词恰如其分体现了斗彩的魅力。斗彩,明代宣德年间创烧,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纹饰中釉下青花色与釉上彩色同时出现好似争奇斗艳。清中期的《南窑笔记》使用“斗彩”这个名称,斗彩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完美结合,堪称瓷器中的精品,是青花加彩工艺的升华。

斗彩瓷器萌发于明朝宣德时期,成长于正统时期,成熟于成化时期,图案完全采用双钩填彩,成熟的斗彩瓷器烧于成化晚期。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1]中评价“本朝以宣(德)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这里的五彩指的就是斗彩。明人程哲在《蓉槎蠡说》中品评明代瓷器有:“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次宣,次永,次嘉……”同样把成化瓷器推为明代瓷器之冠,而作为“成窑上品”的斗彩更是声誉极重。成化斗彩总体风格轻盈秀丽、恬淡雅致、精巧可人,尽显柔性之美。明万历年间,高濂《遵生八笺》[2]有记:“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合、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此段對成窑上品的描述,屡见“小”“薄”,固可知成窑器骨轻俏的特色。成化瓷器造型多俊秀端庄,体多小巧轻薄,以小件居多,常见为小杯、盅、碟、碗和盘等,故有所谓“成化无大器”之说。

成化斗彩瓷器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明史·食货志》上记载:“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为烧成一件器物,不惜制作数十、数百,把其中最好的挑出来上供朝廷,次品全都打碎。如此高标准、严要求之下,出的都是精工细活。当然成化御窑瓷器娇态如此,冠绝古今,与成化皇帝自身的修养与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成窑大多呈现小巧柔美的特点,风格温和淡雅,意境宁静雅致,显示出成化皇帝去繁尚简一任天然的审美风格。据说成化皇帝性格柔弱,患有严重的口吃,反应也比较迟钝,缺乏安全感。这种柔弱的性格可能造就了成化皇帝偏向于柔和小巧的审美取向,淡雅玲珑的斗彩瓷器成了他的心头之爱。史书上说成化帝热衷于书画,艺术天分极高,其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带兵征讨蒙古瓦剌部时兵败被俘,年幼的成化帝被迫搬出皇宫孤独无依,身边只有奶奶派来陪伴他的万宫女照顾。而后成化帝便做成斗彩鸡缸杯,送给万氏赏玩,这就是成化年间最富盛名的斗彩鸡缸杯。清代《陶说》里记载:成窑以斗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而后乾隆不仅命清朝的御窑仿制并且题诗作志——“朱明此去弗甚遥,宣(德)成(化)雅具时扰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斗彩鸡缸杯(图1)即是明成化皇帝崇尚精巧细致、痴迷瓷器工艺的最好见证,其杯高3.4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4.3厘米。它小巧别致,胎质细腻,薄轻透体,色泽柔和,白釉柔和莹润,表里如一。杯外壁母鸡低头啄食,公鸡回首张望,小鸡展翅雀跃,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画面形象生动,生机勃勃。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施彩于浓淡之间,素雅、鲜丽兼而有之,收五代画师黄荃花鸟画的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显写生之趣。斯人已逝,玩物尚在,一代皇帝的文艺情怀悠悠,宛在眼前。

瓷器风姿数斗彩,千金难买斗彩器。事实上,自“出生”起,斗彩就不是普通器物,而是“身娇肉贵”的名品。明万历《神宗实录》中有“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这样一段记载。明中叶到明晚期的时候,一对成化斗彩杯就值钱十万了,非常珍贵。明朝文学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3]提到:“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琖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也就是说,鸡缸杯在明代已是价值连城,小小的一只鸡缸杯可以达到令人禁不住“吐舌”的程度。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明代,只有景德镇的御窑厂才能烧制斗彩瓷器,因是“御前”使用的,其成品量少且胎釉精致,做工极为精湛,非常贵重。《明史》中载:“弘治三年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到了明孝宗时期,官窑停烧了一段时间,斗彩自成化以后生产进入低潮,存世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斗彩器被视为千金难买。

明朝人把斗彩当做瑰宝,清朝人更是把斗彩视为珍宝。康、雍、乾的官窑有不少精品斗彩瓷产出,其中以雍正斗彩成就最为突出。清宫内各府造办处档案记载有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记:“圆明园来帖,太监刘希义交来成窑五彩瓷罐一件(无盖)。传旨,着做木样呈览。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件。”对于每一批生产出来的瓷器,雍正都要亲自批示,可见帝王对成化斗彩的重视。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亲力亲为的做法使得雍正时期斗彩烧制达到了成化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官窑烧制的斗彩造型端庄,色彩雅致,绘画精细,填色准确,构图疏朗,纹饰简洁,所见器物主要有两类,小部分为仿成化斗彩,比如天子罐、鸡缸杯等,几乎可以乱真;其余则是雍正时期流行的瓷器款式,图案以传统的祥云、龙凤、缠枝花卉和花果为主,纹饰较为雅致。雍正斗彩不仅把粉彩跟青花相结合,创造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的工艺,还使斗彩更加清秀明丽、娇艳多姿。

常熟博物馆馆藏清雍正斗彩云龙纹杯(图2~图4),可谓是雍正时期的精品之一。这件斗彩云龙纹杯高6.8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4.5厘米。此杯胎质细白坚致,纹饰布局简洁幽雅,主题斗彩云龙纹抢眼夺目,绘技娴熟。龙、云纹样均用青花勾勒轮廓线,再填以红、黄、绿等色彩,形成青花和彩色相结合的完美纹饰,柔和而不艳俗。云龙纹杯所绘飞龙形态生动,动感强烈,与云纹衬托配合,体现其登天潜渊之特性。瓷器龙、云纹样均用青花勾勒轮廓线,再用红、黄、绿等色彩填绘,画工精细,釉彩搭配协调,柔和而不艳俗,造型精巧而不失大气,工艺精湛,巧夺造化,再现雍正斗彩之佚丽。

乾隆时期斗彩瓷器风格新颖,青花、粉彩、斗彩合绘一器,还加饰金彩,画面鲜明夺目,进一步丰富了纹饰的艺术效果,并强调图案的规范化。常熟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乾隆斗彩暗八仙纹碗(图5~图7),此碗属于乾隆朝官窑斗彩装饰法,造型规整,高5.5厘米,口径20.1厘米,足径10.2厘米。敞口,双腹,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底部施白釉,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碗内腹部以斗彩绘暗八仙(指八仙所持宝物)图案,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葫芦、阴阳板、花篮、笛、荷花、扇、鱼鼓、剑。碗心纹饰为宝相花,四周有菊花和寿桃相间缠绕的4组纹饰作衬托,取“祝寿”谐音,构成八仙祝寿的吉祥图案。暗八仙纹始盛于清康熙朝,流行于整个清代,亦称“道家八宝”,八仙所执的八件法器,暗指八仙本尊。仅择神仙所执法器,不现仙人,这种表现手法又与道教崇尚空灵玄妙的理念暗暗相合。瓷器精美的纹饰体现了中国福寿文化中福乐长寿及道家文化精髓。此盘釉色透明莹润,瓷盘工艺干净利落,制作精美隽秀,纹饰富丽堂皇,实为一件充满文化内涵的乾隆官窑精品。

瓷器风姿数斗彩,争奇斗艳而又清新典雅,细腻柔和,淡而弥永。“落叶荷花相间斗,红娇绿掩新妆就”,品味斗彩之美,感悟古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体会其传达的一个朝代的文化精神,这不禁让我们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明)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明)高濂.遵生八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