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2019-03-21
从2000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中,我十分渴望做一名成功的班主任,也很渴望自己能够在课改的大潮流中树立自己卓越的教育成绩。十几年来,伴随我成长的是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等专著,我也有意识地学习他们工作的方法。可是在很长一段实际工作中,总感觉学时兴奋,学完失望。
具体说来,主要是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模仿制订班规,无用。担任班主任之初,我很羡慕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他们常常凭借着一纸班规,能够将自己的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魏书生,经常出差、讲学,很少有时间在学校里,但是他班上的各种管理却令人不可置信的好,这让我神往不已。于是,学着他的样,我在班上也设立了各种管理机构,制订了各种管理制度。可是,执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却遗憾地发现:要么名家是骗人的,要么是我自己的造化根本不够,这些班规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起到作用。
二是模仿民主治班,无效。我曾在好几届带班之中,在班上推行民主治班,放手让学生管理。可是,那东西和班规一样,都是镜中花、水中月,看起来很美,实际却中看不中用,最后不得不以专制结尾。
三是模仿赏识教育,无果。后进生、学困生的教育,一直是班级工作的难点。多年来我总找不到好办法。赏识教育曾经给我带了希望。可是,推行一段时间后,我又不得不承认:人和人是不能够比的,别人那里成功的经验,到我班上却不一定适合。首先是赏识之后,学生觉得很假,很多学困生对自己的状况很悲观,老师的赏识并不能够激发他们的信心。
听名家讲课,到各个班级观察学习,我总是陷进一个“四动”怪圈——“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想起来冲动,落实起来学生的变化却一动也不动”。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真正有效的教育,还是得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在学习他人经验时,简单的模仿没有出路,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没有出路,离开班情、生情和自己的性情差异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更没有出路。
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呢?我觉得应该明确目标,找准学习的结合点:学什么。
一、学习名家炽热的教育情怀
凡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总是有三分痴劲、几分呆气,整个心都贴在上面了,唯有这样,才能做出技巧,做出境界。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李镇西老师,为上课做班主任,放着好好的、轻松的专职教研员不做,主动申请去一线教书。魏书生老师哪怕以后做了盘锦市的教育局副局长、局长、盘锦师范学院的院长,不做班主任了,但是只要讲课,哪怕是义务的,也不亦乐乎地去奉献、去发光。这就是他们教书当班主任上瘾的缘由,他们恋上了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够让自己心安。
还有近年来颇有影响的年轻优秀班主任,几乎每个人都对教育有着近乎痴狂的情怀,如:最近我读到的薛瑞萍《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钟杰《怀着赴约的心情进教室》,一看书名,就满纸流溢着恋爱般的炽热情怀。
二、学习名家良好的学生观念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影响方法,方法成就习惯。一个具有良好学生观念的人,教育管理方法再差,效果也会有七成。比如说魏书生,他心中时刻有学生,一切都围绕“以生为本”来开展工作——是他良好的学生观。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谁爱孩子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对孩子的叽叽喳喳声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我们要把教育当作自己永远的“初恋情人”。郭文红老师因为迷恋孩子们的“叽叽喳喳”,她把自己变成了孩子;因为融入了孩子们的“叽叽喳喳”,她和孩子们的生命因此而互相印衬,交相辉映。
三、学习名家教育管理的精髓
其实,魏书生的班规也好,李镇西的班规也好,核心的教育理念是民主与科学、民主与法制,是现代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建设。魏书生老师根据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方略:一靠民主,二靠科学。所谓“科学”,实际上是合理地制定系列管理制度。而这些制度有一个“辅助”的策略——“民主”。所谓“民主”,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做主”。这样的“民主”是建立在“坚持道德长跑”的“根基”之上的。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指出:真正优秀的班主任,他一定是一个“法治者”:而这种“法治”的制定者和“执法者”,又绝非班主任这个人孤独地裁定,而是由学生自己制订并由学生“执法”。学他们依“法”治班,就要学他们民主教育的精神实质,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幕后很多没有说明的东西学明白,从而学得人家以“法”治班的真经。
四、学习名家勇于坚持的精神
简单的肖其形不是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应该深入到优秀教师经验的骨子里,去学习人家坚持探索的精神。因为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要大方向没有错,就应该坚持。杨瑞清校长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志愿到偏僻的乡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30多年。他率先开展了小学不留级实验,取得成效。后来他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他和同事一起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让农村的孩子也要受到最好的教育”是杨瑞清矢志不渝的追求。生命的价值等于奉献量除以获取量,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崇高的价值。杨瑞清在矢志不渝的追求中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发展,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和创造。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橘子没错,错在地点。我觉得我们学习其他名家先进经验,最适合的做法应该是把名家的经验、宝贵的做法钻懂读透,把握名家工作成功的本质因素,然后结合自己的性格差异、知识差异、学生差异,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去,那才是出路。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