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脑瘫儿童在康复教育中“质”的变化
2019-03-21
脑瘫是由于脑损伤或脑发育不正常所导致的永久不变的状况,是一种随意运动和身体姿势的失调。脑瘫儿童约有1/3有轻度认知缺陷,有1/3有中度到重度智力落后,有1/3智力在正常范围之内或超出正常范围。5%~15%脑瘫儿童存在听力损失,超过50%的脑瘫儿童存在视觉损伤。有的脑瘫儿童有轻度运动障碍和重度发展迟滞,有的虽有重度运动障碍但智力超常。
为了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2017年我国修订颁布了新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残疾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脑瘫儿童作为残疾儿童的一类,相较于正常儿童,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下面针对脑瘫儿童的身心特点,谈谈如何实施对他们的干预训练和教育,帮助其尽早融入社会。
一、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强化脑瘫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
由于脑瘫儿童视、听、触、味、嗅、运动、平衡等感觉信息不能相互关联,不能统合到大脑,就造成了感觉失调。感觉统合训练就是把脑瘫儿童的这些感觉信息相互关联起来,使各种单纯的感觉逐步发展到脑干的初级感觉统合,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手眼协调、运动协调、集中注意力、组织、学习、自我控制、情绪管理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到大脑皮质的高级感觉统合,这就是“感觉——认知——运动”的高级行为模式。感觉失调对脑瘫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强感统训练,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加强粗大运动训练,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机能
粗大运动训练是指有计划、有系统地通过肢体运动来改善个体的运动机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康复的目的。对脑瘫儿童,教师可用外在的辅具改善其残存的运动功能,修正运动的姿态和力量。粗大运动训练其实从婴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可用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小铃进行引导训练,训练他们抬头、爬行、翻身、坐、蹲、站、走、跳、跑等动作。在进入小学阶段,教师可通过体育课中的跑、跳、体操等运动项目开展训练活动。学校可为脑瘫儿童开辟专门的感统训练室,用彩色大滚球、踏步车、跳袋、蹦床、S桥、荡秋千等加强对他们肢体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针对儿童身体的缺陷,结合器材特点进行辅助训练,同时统筹考虑各种康复手段,设计出有童心、童趣、童味的教学活动,将枯燥无味的重复训练转变为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趣味娱乐,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参加训练,实现感觉运动统合的效果。
2.加强精细动作训练,提升脑瘫儿童的手脑协调能力
精细动作训练的目的,是通过训练脑瘫儿童的诸如抓、握、捏、揭、搓、揉、撕等精细动作促进他们的手眼协调,提升手的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教师在开展精细动作训练时,可让脑瘫儿童用抓乒乓球、夹黄豆、穿彩珠、系鞋带、写字、绘画、抛滚球、拍兰球等方式加以练习。在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中,有很多关于这些精细动作的训练。教师要针对不同程度和类别的脑瘫儿童进行适应性训练,如:在数学教学中,有的脑瘫儿童会正确运算,但书写却不规范;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脑瘫儿童写字歪歪扭扭对于这些儿童,建议教师不要强求,而要顺其自然,特别是书写,只要能够看懂即可。教师要认识到,精细动作训练是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的。
二、开展言语康复练习,帮助脑瘫儿童学会正确发音
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一般在0—3岁,我们要抓住这个黄金期对他们开展系统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对脑瘫儿童,由于他们中有不少伴有多重障碍,如有的听力受损,说话困难;有的即使有听力,但不能正常说话,对于这些儿童,都要随时随地进行语言训练。
对脑瘫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儿童所处情境适时进行发音、咀嚼吞咽功能、舌操、唇功能等训练。例如,唇运动神经或肌肉的功能性运动训练,可从吹气、鼓气和唇运动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吹气主要是用嘴通过吹手背、吹纸风扇、吹鸡毛等,让儿童懂得发音是要用气息来推动的;鼓气是让儿童口腔中装满空气,停留一会儿后再慢慢吐出;唇运动是让儿童嘴张开发出“啊”的声音,尽量让嘴巴张得最大,然后再慢慢收小,转到“喔”的口型,让儿童懂得控制唇周围肌肉才能有利于发声。这些训练不仅可以帮助脑瘫儿童学会正确发音,还能帮助他们逐渐学会清楚地进行表达,最终学会与人交流,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强化家庭的早期干预教育,促进脑瘫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脑瘫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脑瘫儿童的家庭,家长特别是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是关键。要想孩子早日康复,脑瘫儿童的父母就必须加强医学、康复和特教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再结合孩子的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家长可通过陪伴孩子玩耍、运动,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可通过合理搭配膳食,为孩子健康的生活保驾护航;可通过学到的基本护理常识,保护好孩子,以防孩子受到二次损伤。可以说,家长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和坚强后盾。
【案例】邹老师的孩子丁丁出生时因宫内缺氧,被诊断为重度脑瘫。为了孩子早日康复,邹妈妈拾起《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丁丁1岁时,经检测,他的智力没问题,但轻偏瘫,左脚活动不灵,有运动障碍。针对丁丁的情况,邹妈妈首先对丁丁进行了精细动作的康复,从0到3岁,有意识地训练丁丁撕纸,教他使用筷子等。当丁丁在枯燥的练习中出现烦躁情绪时,邹妈妈便上前给予他安慰、拥抱或抚摸。其次,在3到6岁时,对丁丁进行粗大动作的康复,让丁丁学习走路。在一天天的坚持和训练下,丁丁终于在4岁时学会了行走。随着年龄增长,他又学会了跳跃和慢跑,并在7岁正常进入普通小学学习。2007年,丁丁年满18岁,以66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学位的学习,后来又被哈佛大学录取攻读法律硕士学位,最后获得法律双硕士学位。
亲子感情融洽,心理建设充足,能有效激发脑瘫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变得积极进取、自信大方,让他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骄人成绩。在丁丁成长的过程中,邹妈妈一直只把他看作是一个比别人慢一点的普通小孩,尽量不差别对待。她的这种观念让丁丁能正视自己的缺憾和不足,成才过程虽艰辛,但心理健康,性格阳光。其间“质”的变化不能不说,邹妈妈正确的康复教育方式,邹妈妈积极的正向引导,功不可没。
脑瘫儿童与普通儿童身体发展的总规律是一致的,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经过教育康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康复,脑瘫儿童的特殊需求会逐渐减少,甚至会成为不需要特殊照顾的正常人。脑瘫儿童的康复并不是天方夜谭,从丁丁康复的案例可以看出,只要家长和教师不放弃,坚持遵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建立持久、全面的教育发展观,挖掘其潜能,多方共同努力,孩子的康复或改善,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