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9-03-21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幼儿智力、情感、创新能力及个性等方面的培养提供了更高、更新、更有效的“系统平台”,尤其是在蒙养幼儿对美的感知、美的鉴赏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研究不仅成为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新时代幼儿美育变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在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譬如: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导致的运用意识欠缺的问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导致运用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过多关注“技术媒体的运用”而忽略以“幼儿为本”,导致信息技术运用流于形式的问题等。如何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对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如何与幼儿园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园务管理等诸方面的工作结合,强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探寻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策略,是我们近几年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幼儿通过观察来认识世界,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而信息技术恰好迎合了幼儿的年龄特性,方便了教师对幼儿活动的组织引导。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幼儿提供了最为直观的观察和欣赏的载体,也带给幼儿最直观、最具冲击力的感官体验,对于调动幼儿的审美兴趣具有极大的辅助功能;其次,信息技术帮助教师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直接收集和引用大量的信息源,为幼儿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审美对象。因而,信息技术的引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审美特点,在提升幼儿审美能力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和效能。
多年来,我园一直将美术活动方面的研究作为幼儿园的特色探索课程,伴随着武汉市教育科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课题及“十三五”规划课题的持续开展,教师们的课程观和儿童观也在逐渐转变与更新,驾驭美术课程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园本特色课程初步构建,园所文化发展逐渐深化。同时,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困惑与反思也并存。如何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地感知、想象与感受,如何通过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的美术课程研究瓶颈上实现新的突破,如何真正构建具有稚美文化底蕴的园本特色课程,更是我们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诸多方面的思考,我们选择了开展“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在“稚子之心,美乐之旅”办园理念的统领下,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实现我园特色美术课程研究的新突破,还能进一步丰富幼儿园美术教育资源,彰显幼儿园美术教育特色,促进园所课程改革及办园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策略探究
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运用的现状,我们根据美术活动实施的基本流程,逐渐摸索和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两大策略。
策略一:运用信息技术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是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前提。
(一)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基石
我们认为,美术课堂中,能够实现将平面的美术作品转换为幼儿喜爱的、真实动感的形象进行直观的呈现与欣赏,是必须要以教师强大的信息素养作为支撑的。因而,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通过各种网络终端设备、软件使用的实操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实操能力。例如:课题组的成员尝试运用手机、希沃助手软件结合iPad中的App课件,直接调用电子白板内置的多种资源库开展学习与培训,实现媒体技术与幼儿学习的双向互动,从而循序渐进化解活动的重难点。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尝试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手机版的“云笔记”随时捕捉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的状态并及时记录保存,作为研究资源供大家共享。
(二)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是核心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很多老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停留在一种形式主义的观念上,认为课堂上有了信息技术就是教学现代化的体现,场面上会更好看,缺乏对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深度认识。我们认为,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并非只是制作一两个课件,还需要树立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实施的意识,更要致力于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之间的最佳融合。例如,要在欣赏和评价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树立把技术、人、教学和内容充分融合的意识,在充分了解幼儿审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与幼儿最近发展区相适宜的评价标准和信息技术呈现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初衷。
(三)做好课件素材的选择和开发是关键
信息技术作为教材来开发,包括课件和音乐等要素。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课件素材的选择和开发非常关键。一些老师喜欢在网络上直接下载和借鉴一些课件或素材来运用,这种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往往导致幼儿审美兴趣、审美感知无法调动,课堂教学不理想。可以说,一节成功的教学活动,合适的选材至关重要,对课件及素材的二次开发也不容忽视。
策略二: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推进活动过程,是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重要方法。
(一)开始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审美兴趣
1.动态情境引发审美情感,促进审美感知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主张,幼儿的学习最好从形象性活动中开始,有趣好玩的情境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引入动态呈现的信息技术后,美术活动的导入环节会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尤其是视听结合的处理——栩栩如生的画面能迅速将幼儿带入情境,引发他们的审美感知。
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江南水乡”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就节选了一段动态的水乡视频来取代静止的作品欣赏。画面中不同角度俯拍的重叠房屋,流动的河水,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画面分割,让幼儿一下就找到了江南水乡富有代表的元素:小桥、流水和依水而建的房屋。古筝音乐的渲染,也帮助幼儿充分感知到了如水墨画般宁静优雅的写意风格。
2.问题情境萌发审美想象,促进审美理解
信息技术在美术活动中的巧妙运用,有助于幼儿综合运用眼、手、口、脑等感觉器官,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当然,教师要注意在运用的过程中,佐以画龙点睛的问题来引发幼儿的积极思维,从而促进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教师也可将自己发问的方式改由课件代替,让课堂活动更为“游戏化”和“情境化”,使课堂对幼儿而言更具吸引力。这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实现师生互动与人机互动,也有助提高教与学过程的“自然融合”。
例如,在名画欣赏活动中,问题中最多涉及的无疑就是对画面的观察和感受,例如:“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看看它(可爱的蓝色巴士)是什么样子的?”“美丽的夜空是什么样的?画里你还看到了什么?(星夜)”“看了这么多画,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喜欢画的什么地方?(小小蒙德里安)”对于较为抽象的作品,还应适当追问:“这些画和我们以前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吗?”在提问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将画面的整体和局部进行切换,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会有规律地去描述自己欣赏到的内容。当幼儿用我们熟悉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看到的一幅作品时,就意味着审美行为已经开始了。
(二)基本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机双向互动,促进审美体验,实现审美创造
在研究初期,受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教育观念的局限,很多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都比较单一,除了在教学开始的欣赏环节有媒体技术的使用,在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不够充分。尤其是在突破“教”与“学”方式的转换上,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口口相授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的双向互动,能促进幼儿主动探索并获取审美体验,进而实现其审美创造的极大发展。因而,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贯穿在幼儿的整个审美过程中,只是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活动需要,注意信息技术运用时机的适宜性。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教师应当根据活动流程的深入推进来选择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时机,以不断促进幼儿的审美兴趣、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并确保信息技术手段出现的时机是适宜和流畅的。
例如,在大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小丑的狂欢节”的开始环节,教师首先就播放了一段“狂欢节”的视频,让幼儿来找一找“视频当中有哪些颜色的小丑”,从而引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在名画欣赏部分,教师则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照射功能,放大和裁剪出画面中骑单轮车的小丑、会跳舞的弹簧小丑等,帮助幼儿聚焦欣赏重点,理解画面内容;在创作部分,老师又通过移动的游戏互动功能,让幼儿利用白板中现有的茶壶和五官素材进行拖拽组合,拓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为后面的审美创造进行了很好的铺垫。整个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都是恰到好处,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2.根据活动内容,关注信息技术运用容量的适当。信息技术的运用最终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其优势并不是信息越多、手段越花哨就越能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保护幼儿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不过量使用,并注意控制幼儿与电子白板之间的距离、控制使用的时间等。
3.根据活动过程,关注信息技术运用主体的交互性。传统的美术欣赏往往都是教师泛泛地进行解说,属于单向输出,缺少幼儿的参与互动。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知道他们的学习是以经验为取向的学习,需要通过亲身参与和感受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直观性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认知体验的平台,通过互动式的动手操作,幼儿能获得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漂亮的衣服”中,教师在活动前利用互联网搜索了一些简单图案,如:小花、小圆点、小蝴蝶以及简单的线条等GIF动画透明背景素材。教师把这些准备好的素材导入到电子白板程序中,幼儿在课堂上就可以利用拖拽的功能直接将这些素材拖到“衣服”上进行装饰。这样的操作不仅让老师的教学准备更简单,也让传统的粘贴活动因为信息技术而变得更为丰富和有趣。
4.根据活动目标,关注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通常,我们对一节美术活动效果的评价,首先是基于其活动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判断运用信息技术是否能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其重要的衡量指标同样是要看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和使用适宜的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最终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1)运用微课资源为幼儿提供学习的脚手架。微课是老师们经常会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的一种多媒体技术,其制作方式简单,对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师示范环节上,可以通过微课的播放让幼儿更清楚地看到一些细节之处,为幼儿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升幼儿自主创造的愉悦感。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微课传至班级群,幼儿可以在区角活动中、离园回家亲子互动时段,观看微课视频继续学习。微课的运用不仅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同时也延伸拓展了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空间。
(2)运用希沃助手或者iPad中的App课件,循序渐进化解活动中的重难点。
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江南水乡”中,其活动重难点是感受水墨画的美,了解江南水乡的特点。为达成目标、突破学习重点,教师在活动的操作环节,利用希沃助手软件设计了一个在平板中的App课件,幼儿通过平板操作,可以自由拖拽和组合课件下方的小房子,将课件中未完成的《江南水乡图》补充完整。通过操作,幼儿不仅了解了水乡房屋依水而建的特点,同时通过动手操作直接体验到了房屋近大远小、重叠遮挡的构图方法。在整个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很好地突破了活动中的重难题,使幼儿在后面的创作环节能更为自信地对画面景物进行大胆想象和布局,从中收获审美体验和审美成就感。
(三)结束部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评价,引发情感共鸣和审美表达
评价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教师会在活动过程中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启发和鼓励幼儿,与他们交流对作品的感受和看法,激发孩子创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可以说,利用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新奇、有趣,更能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生日蛋糕》中,教师首先通过微课让孩子们感受了生活中各种各样蛋糕的色彩和造型;之后在小组创作中,教师把孩子们第一次创作的橡皮泥作品用手机拍摄下来,当幼儿介绍作品时,教师便利用希沃助手的连接,直接投射图片,让孩子们获得了一种自我满足,极大激发了孩子们再次创作的欲望,使他们在第二次自由探索中的作品更为丰富多样。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积极尝试和体验新的信息技术,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技术手段,提高美育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孩子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