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中发展语文素养的几种途径

2019-03-21

成才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整本书语文课堂素养

自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各学科也开始纷纷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虽然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是“听说读写思”依旧涵盖着学生的语文重要素养。在语文课堂不断变革的繁华之中,倚窗静思:当下,我们用什么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应高于内容掌握

一直以来,感觉我们的语文课太重视语言的内容了,忽略或者轻视了学生表达内容中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师应该时刻站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教师喜欢用各种人文的内容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很容易被这些内容所左右,而忽视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训练和培育。所以,他们又必须要在“内容教学”和“学生素养发展”的两方面从容来回,或者始终将学生素养发展定在更高的心理位置,做到“内容”只是例子,只是用来发展训练学生的媒介。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才能在“无声”中发展。

二、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中培育语文素养

就一篇课文来说,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很多,课堂中不必也不能面面俱到。笔者以为,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合理取舍,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一)选取精华内容,得“语文素养”生长时机

曾听过三年级下册的研讨课《一条大鱼》,文中讲了主人翁汤姆按照爸爸的要求,不违背“12点前不能钓鲈鱼的规定”,而失去了一生中钓到的最大鲈鱼。故事内容精彩,环境描写生动,心理描写更是一波三折。授课老师围绕着“汤姆失去了鱼”的问题引领学生理解内容,感受环境和心理描写,最后又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课堂上学生紧跟教师步伐,从字词中理解了内容,最后还提升到环保的人文层面。课堂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说没有发展,听读之中,满满当当一节课,最后留给学生的是故事还是环保?应该都会有。但是这堂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培育。

要高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必须要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舍弃一部分,甚至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会生长出来。这堂课中,舍弃“环保材料”,省去环境描写,突出心理刻画,让学生体会虽然“失了鱼”但得到诚实的品质。

(二)舍弃并列内容,得“语文素养”高效培育

《大自然的声音》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内容充实,语言富有诗意。文中通过描写“风”“水”“动物”三方面声音的美妙来写出大自然的美好。通过细细品读,学生会对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了解。但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舍去“水”和“动物”美妙声音两部分内容,而将“风”的声音部分细细品味,辅以课件感受大自然中风的声音之美妙。在品味学习中,让学生朗读、倾听、想象、交流、练笔,最后通过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自悟“水”和“动物”声音的部分。这样的处理,课堂上好像舍去了一些重要内容,但是学生得到了对部分内容的深刻理解(或者说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发展了语文素养。

三、在生活经验的融通中发展语文素养

“语文老师应该是诗人,不是诗人起码要有诗心,实在没有诗心最少要有诗性,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生活是个巨大的语文资源宝库,联系生活经验来学习语文,可以有效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一)从生活中积累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师既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语文教学资源,并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采用合理办法来教语文,让语文课更切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语文教师通过这两方面将“生活”引入语文课堂,不仅把学生从语文课堂带到了生活中,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从而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就像在看武打类电影时,几个武打的动作,虽然重复,但是换了不同的场景后,就不会因为重复而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会因为场景的更换觉得心潮澎湃。语文课堂也可以这样,虽然语文老师的很多“提问、启发、引导、交流”等等教学“招数”可以重复,但是教师可以创设各种不同的情景,变换不同的语言环境而让学生兴趣盎然。

(二)在生活中促进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使语文从课堂走向生活。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学生的表达处于无意识状态,语文教师通过口语交际课程来让学生重视日常表达,学习日常表达。例如,在语文课堂前后设置“一分钟演讲”,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经历的事情。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从学生的发言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如果碰到一些有意义的节日,比如一些传统节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度过,从点滴中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所学,沉淀语文素养。

四、在课堂生成中提升语文素养

课堂生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育者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发现并灵活运用课堂中有益的生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始终把语文素养发展放在第一位

在一节二年级的公开课上,识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准备板书学生名字和重点内容,随机点到一个叫“汤婧奕”的学生,恰巧她的普通话中略带方言,师生在“语言交流”中很是纠结。好不容易写出了“汤”后,孩子自己说出“女”加“青”的婧,“神采奕奕”的“奕”,教师如释重负地写下名字,赶着下一个环节。在这个课堂生成中,教师有点措手不及,只顾着课堂内容和流程,写上姓名好赶紧板书重点内容,而忽略了“两种识字的方法”,而且还是学生自己运用出来解决难题的,更重要的是这堂课还是识字教学,教师没有把这个课堂生成融入到教学中来。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还有一节课,教师在引导整本书阅读中要求学生概括整本书之大意,但可能是没有找准相应的时机,一个学生说自己看过了,并且准备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老师迅速地说“你看过了,就不要说”……这些或许是内容上的巧合,但在语文课堂上,语文素养之训练是始终要做的,而传统课堂中,因为某些环节而忽略或者扼杀有益的课堂生成则比比皆是。

(二)设计宽松教学流程,不为流程束缚素养

传统语文课有个共同特点,教师引得多引得紧张也引得辛苦,学生只能在教师设定的思路上跑,而且是让所有的孩子以同样的速度跑。例如,词《渔歌子》的教学中,为什么词人“不须归”呢?教师希望学生回答“美景”所致,但是由于学生理解不到位,读得不充分,教师问了一个学生,答案是“想钓更大的鱼”,而当最后一个学生猜测着回答“美景”时,立马就说“我喜欢你的答案”,并兴冲冲地小跑到黑板上板书。像这样预期外的学生回答还有很多,甚至有很多是很好的教育资源,但就因为不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都属于不好的了,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例如:在《科幻小说中的未来》教学中,教师问学生想发明什么样的衣服?一个学生高兴地说“我想发明自己能穿而且不用洗的衣服”,可能答案不在设计内,教师立马强势批评道“懒”,立马寻找下一个流程内的答案,而这个回答的孩子只能在老师的批评中怏怏地坐下。

五、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沉淀语文素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在众多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中,逐步被关注和接受。整本书的长篇幅特点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沉淀。

(一)语文素养必定是慢慢形成的

《欲速则不达》讲的是齐景公得知晏婴病重,急于驾马车回去看望,后嫌弃马车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徒步奔跑的故事。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和身体、心理的发展是相关联的,学生素养的形成依然要遵循自然界规律,就像人的骨骼成长注定是要慢慢沉淀形成。整本书阅读,需要花更长时间去读好一本本书,此时,教师要用坚韧和耐心去对待学生的种种不足,比如理解的缓慢等现状,慢慢沉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整本书阅读中延伸各种素养

单篇精讲紧抓关键词,群文阅读中关注“建联”,可以是内容的建联、可以是文体、可以是表达方法、可以是思想精神等等方面的建联。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传统阅读教学的一种有力补充。可以从“选书”“顺序”“选点”“章法”四方面运用整本书阅读来训练学生语文素养。首先,可以根据“一二年级读绘本、三四年级读童话、五六年级读传记”来共同挑选书目,确定共读内容;其次,根据班级阅读水平,确定一个基础的阅读顺序来阅读整本书,例如:题目——序言——目录——章节;再次,通过“选择精彩的片段”,也就是“阅读点”来带学生走进书的内容。在阅读中不断思考“选什么?选多少?”把情感带入到阅读中,让学生逐步走入书本深层,让语文素养形成于“选点”之无形。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语文课堂素养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