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导图 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9-03-21

成才 2019年12期

著名学者傅国涌认为:“这个时代需要的已经不是简单的现成知识,而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方法、视野、思想。所以课堂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你去传承和讲述已有知识,而是去激发创造未有知识的可能性,让这些已有的知识成为一个材料和触点。”语文学科也一样。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也说:“语文学习不仅是外在的形式学习,更重要的还有其内在的心灵成长,包括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的成长。”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思维训练成了课堂教学的一抹暖阳。思维训练成为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新策略。在这种背景下,思维导图走进了语文课堂,既帮助老师们践行观念的变更,同时也成为语文课堂高效的催化剂。思维导图以图片脉络和关键词引导的结构图呈现,在文本材料或事件材料基础上,不同的人能够想象出不同的结构图。虽然各有其理,但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因此在长期的绘制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

一、阅读课堂 纲举目张 化繁为简

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高年级课文内容较长、内在联系繁杂。思维导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可以进行逻辑梳理。依托思维导图抓住主要环节,化繁琐为简约,就有可能达到振裘持领的最佳状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传神的笔触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形象。文章篇幅较长,足有1700多字,若是平均用力,难免会使学习变得冗长、拖沓。巧用思维导图归纳条理,建导图核心。首先让学生读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例又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随后,师生通过交流对这些事例进行概括和品评,认为“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黄包车夫”“关心女佣阿三”浓缩得最好。独立思考和智慧碰撞可让学生的语感得到熏染;接着学生分享了自己眼中的鲁迅先生:乐观幽默,开朗自信,顽强执着,关心劳苦大众,关心下一代成长,对时局不满,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等。至此,课文的主要框架学生已了然于胸。

其实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细节来诠释文章的内涵,让学生的内心感受到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为此,第二步就是咀嚼细节,让学生继续完善思维导图,聚焦和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细细体味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培养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巧用思维导图进行细节探究,读懂课文。

学生潜心会文,在细节中品咂、赞叹、徜徉,如,“笑谈水浒”中的“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中的“摸、笑”,“救助黄包车夫”中的“蹲、跪、夹、洗、敷、扎”……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等。学生们在讨论中感受到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

细节描写是学生最熟悉的手法。可是情感的表达,学生不易体察。巧用思维导图进行情感分析,朗读体验。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老师将相关文字(笑,哈哈大笑,严肃,叹了口气)在导图上呈现,用不同颜色对比,学生一看即知:鲁迅先生一笑我马虎,饱含关心;二笑是玩笑,显示伯父的乐观精神;脸色变得严肃那是对社会的不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体会文本的方法。

至此,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跟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完成了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这种把思维、表达和绘制融合在同一层面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了学习个体的独特性,学生的学习自信度和自学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思维导图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事例的比对,探寻事例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首先是相同之处,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黄包车夫”三个例子都是在叙事中正面描写鲁迅先生。由这些相同点说开去,虽然伯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还如昨天般清晰,可见作者的思念之深之切。“受人爱戴”“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件事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伯父受人爱戴的原因。接着,又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点”。这就促使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深入辨析,进一步感受作者是怎样来表达伯父受人爱戴的。通过比较,学生不仅在情感上受到震撼,在语言表达上有了新的领悟。原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会产生1+1>2的效果。

文本赏析、思维导图的绘制,让学生对回忆性散文的语言特点、结构特征有了一个非常鲜明的整体印象,也让学生对这种文体的表达方法及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体验到了理性思考的乐趣。这是一次语言与思维共舞的体验。

二、说、写训练 建立模块 化难为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表达是检验学科质量的终极环节。学生也好,老师也罢,提到在人前发言,或现场作文不少人会显出犯难的表情。借助思维导图这一结构化知识体系工具,在学生脑海中建立各类文体表达模式,会提高表达的自信和效果。

如: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首先要把书名、作者和主要内容说清楚、明白,再从不同角度介绍——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在思维结构图的提示下,清楚地讲出读后感就不显得困难了。再次,作文写不长,是孩子们最苦恼的事情。如何写具体,怎么让我们的作文更显生动形象呢?课堂上老师讲过许多秘籍、方法,但到用的时候又捉襟见肘了。如:对于写景的文章《一场暴风雨》,很多同学会用“狂风怒吼”“大雨如注”等形容词来概括,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写具体。老师就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描写的点更多,更具体形象。

在思维导图的启发下,有的学生思维得到拓展,还从动物、天空等变化来衬托雨大,许多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跃然纸上,写出了不同的景致和不一样的感受。所以说在学生心中种下表达的模式,可以解决小学生演讲难写作难等问题。因为思维导图将孩子们如乱麻的思维空间,变成了有条理有层次有结构的思维空间。在模块的训练下,表达会变得自信而有效了。

三、整本阅读 整体构建 化深为浅

对阅读整本书来说,思维导图的功用是多元的,它既能梳理信息、整体构建,又可以引发思维、增强记忆,还可以提供思路、复述故事、交流分享、提高认识。对情节连贯性较强的小说类作品而言,要让学生抓住人物和事件的主要线索,提炼成连贯的、整体的画面,让隐形的思维直观化。

我在组织学生阅读《悲惨世界》时采用了以下具体步骤:

1.根据书名或者核心要素画出中心主题;

中心主题可以直接用书名《悲惨世界》来表示,也可以根据全书内容提炼一个核心的关键词句。有学生以“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为核心句,颇有新意和深度。

2.根据全书框架,规划思维导图的框架结构和主干、分支。建议学生根据目录提示,进行归类,可以按时间,也可以按地点,还可以根据人物事件规划分支主干。

3.将每个章节的关键内容进行提炼,筛选出重点词句,整理在每个支干之后。

从文本的解读到图形的设计、重点的提炼,乃至线形符号的创意,孩子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们花心思最多的是作者雨果和书中人物冉阿让、马德兰市长、沙威、珂赛特、马吕斯等人物复杂的关系。同学们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人世百态,人情冷暖,模糊中也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取向。

把一本书读薄,读成一张图,是真正的深层次阅读,是学生阅读思维系统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