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实现“双线”融合

2019-03-20张燕王丽华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双线课后练习关键点

张燕 王丽华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在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础上,使得单元教学目标更加聚焦,教学指向更加明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课堂上出现了重语文要素轻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割裂的现象,这显然是与课标精神和教材编写理念相背离的。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双线”的有机融合,是教师在统编教材使用中必然会面对的关键问题。

本期,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张燕、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丽华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构建了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体现出有效的“双线”融合思路;吉林省教育学院孙世梅基于相关教学案例,对一些教师在实践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希望这些探索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语文要素线主要从知识、策略、方法等方面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主题线则通过选文内容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课程理念呈现的载体,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呼应这一特点,并通过两条线具体呈现。然而,统编教材自投入使用以来,有两种教学倾向不容忽视:一是过分强调语文要素的教学,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为目标,课堂机械训练明显;二是教学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割裂,课堂上虽有语文知识、策略等的学习,也有人文教育的内容,但彼此分明。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时,一线教师习惯分别从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两个角度并列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的操作方式虽然体现了统编教材编写的特点,但却违背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的课程理念。那么,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才能既实现“双线”融合,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設计教学环节的重要参考,也是实现 “双线 ”融合的重要抓手。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形成的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见图 1)体现了完整的 “双线 ”融合思路。

课后练习题是核心要素,教材编者已经“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 ‘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可见,课后练习题本身是包含语文要素与人文精神的,是

“双线 ”的统一体。首先,从单元整体入手,关照单元导语,结合课后练习题的内容,找到单元教学关键点;然后,基于教学关键点确定每课教学目标;接着,以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以具体的教学环节回应教学关键点、呈现目标的达到、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与突破。在以上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中,以课后练习题为核心,兼顾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形成闭合的完整思路,体现 “双线”融合。

诚然,“双线”融合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设计环节对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关注,更体现在教学实施环节的具体落实。围绕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人文精神的落实渗透在语文要素学习的过程中,这是“双线”融合的基本路径。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为例具体呈现“双线”融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二、“双线”融合教学设计思路

1.基于课后练习题,寻找教学关键点的语句 ”进行双线组元。根据单元导语的提示教学重难点和课后练习题的内容,以单元整体视角寻找教学关键点。本单元有三篇教读课文,课后练习中分别有这样的题目:读读下面描写声音的词语,再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父亲、树林和鸟》);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带刺的朋友》)。三道课后练习题可以分别概括为:想象描写声音词语的生动,感受和积累修饰语连用的生动词语,体会描写动作词语的生动。《大自然的声音》和《父亲、树林和鸟》的学习重在学习和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以及连续使用修饰语的生动词语;《带刺的朋友》的学习则在前两课注重体会和积累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运用描写动作的生动词语讲故事上。因此,从学习、积累到运用,“生动的语言”是本单元语文学习展开的关键,即教学关键点。具体到《带刺的朋友》这一课,紧扣“生动的语言 ”,课后练习题围绕“体会生动的语言 ”和 “运用生动的语言讲故事 ”进行设计。那么,这样的教学关键点,“双线”体现在哪里?首先,体会和运用“生动的语言”这一教学关键点自身就包含了 “语言 ”和“言语 ”两个方面,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生动”是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自然蕴于其中,兼顾了“双线”。

2.围绕教学关键点,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性教学目标和发展性教学目标两个方面。基础性教学目标一般指每篇课文都会涉及的认字识词、朗读等学习内容;发展性教学目标则特指一篇课文中需重点学习的语文知识、方法等。《带刺的朋友》这一课教学目标确定思路如下:

首先,根据课后练习题,围绕“生动的语言”这一教学关键点,确定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多读几遍,体会生动的语言。

(2)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3)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然后,根据教学要点,用一句句完整的话描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2)能以 “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 ”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

(3)能通过课文中“我”对刺猬的不同称呼体

会出“我”的情感变化。最后,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体现“双线”融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体会语言的生动。(把体会语言的生动渗透在“找”和“读”的过程中)

(2)能以 “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 ”为开头,用自己的话、用上生动的语言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把生动的语言运用在“讲”的过程中)

(3)能找出课文中“我”对刺猬的不同称呼,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感受“我”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

3.根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重难点一般要考虑三个因素,即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

站在课标角度,第二学段有这样的目标和内容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讲故事力求生动具体。可见,将“生动的语言 ”作为教学重点是符合课标要求的。从教材的角度看, “生动的语言 ”是单元导语中明确表述的内容,自然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三年级作为第二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在初次学习“生动的语言 ”这一内容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将其列为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学情。教学重难点明确了,如何表述出来是关键。一般来说,从教学目标中明确出教学重难点,在表述时要突出其重要和有难度的关键点,而不是泛泛地表述,更不是教学目标的复制迁移。例如,有关字词这一教学目标中的重点是:区分“刺 ”和“枣 ”中相同部件的不同,能正确书写“刺”“枣”;“体会语言的生动”这一教学目标的难点是:读出语言的生动; “讲故事 ”这一教学目标的难点则是:能用上生动的语言讲一讲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4.以教学重难点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

基于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是教学实施前的关键步骤。《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可安排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第一,找出小刺猬偷枣的内容,说说小刺猬偷枣高明的理由;第二,朗读描写生动的语句,聚焦生动的语言;第三,梳理刺猬偷枣的顺序,提炼关键词语,运用生动的语言讲故事;第四,推荐阅读《带刺的朋友》原文,再聚焦生动语言。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回应教学关键点。

从上表不难看出,教学环节的设计围绕教学关键点 ——生动的语言 ——层层展开,呈现“聚焦—体会 —运用 —拓展 ”“说”读”的全过程。 ““讲”等语言实践活动是“双线”融合的主要路径,共同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见,整个教学设计思路以课后练习题为抓手,从教学关键点出发,又回到教学关键点,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

三、“双线”融合的教学实施过程及策略

闭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以实现“双线”融合为旨归,从教學关键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表述、教学重难点落实与突破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四个方面,紧扣课后练习题,兼顾语文要素与人文精神,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以《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一课为例,通过教学片段的呈现和案例分析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线”、体现融合的教学策略。

教学片段一:

师:孩子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第 23课的一些内容。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请一个小朋友到前边来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把字写规范。

(听写“刺猬”“偷枣”“聪明”“高明”四个词)

师:感谢你,你是一个书写特别认真的孩子。请大家仔细看这四个词,你发现有写错或者不规范的字吗?

生:字越来越小,往上飘。

师:这不叫错误,只是整体看不太美观。这里边有一个错误的字,发现的请举手。(没有举手的同学)

师:请大家看刺猬的“刺”和偷枣的“枣”这两个字,有相同的部件,但是因为两个字的结构不同,所以在书写时要格外注意它的变化。“刺”字是左右结构,第三笔是横折钩,左边最后一笔捺变点;而“枣”字是上下结构,为了书写的美观,上半部分同样的一笔就要隐去钩,变成横折,最后一笔是点。这是本节课生字识记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学生频频点头,集体书空识记)

师:这么多同学举手了。我先请 6位同学,一人讲其中一个小情节。

生:小刺猬先是把……师:咱们先交代时间,这样更有故事性。一天晚上……

生:一天晚上,小刺猬来到枣树旁,它缓慢地爬上了树。

师:(拍第二个同学的肩膀)你接着讲。生:它用力摇晃树枝,把红枣都摇到了地上。

师:老师有一点建议。这块有生动的词语,就是那些拟声词,建议你用上,再讲讲看。

生:它用力摇晃树枝,红枣噼里啪啦地落到地上。

师:这就生动多了。你再来。

生:小刺猬噗的一声从树上摔了下来,摔得很重。

师:也抓住了拟声词,说得很生动!第四位同学接着。

生:等到身上不疼了,它慢慢站起来,把所有落在地上的红枣堆到一起。

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摔下来肯定疼!接下来这个情节可重要了。

生:它在地上打了一个滚,把所有的红枣都扎在了背上。

师:讲得很好,动词抓得特别准。最后……

生:最后小刺猬驮着枣,急火火地跑到了水沟里。

师:掌声!六位同学合作,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说了一遍。现在老师要提高要求了。请所有同学起立,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讲给自己听。有两个要求:第一,像他们一样,尽量用上生动的词;第二,在讲的时候,先用上这句话 ——“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天晚上……”讲完了就可以坐下。(教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讲)

教学片段三以课后练习题二中要求学生

“讲故事 ”这一语言实践活动推动教学进程,学生对生动语言的体会与运用、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故事搭建了 “三级台阶 ”:厘清小刺猬偷枣的顺序 —提炼关键词语 —运用生动的语言讲一讲。台阶搭建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生动的语言呈现思维的变化,语言与思维的成长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达到统一,文本自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言语表达中得以体现。这是 “双线 ”融合的 “渗透策略 ”,即文本自身的人文性渗透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这与于漪老师强调语文教学应 “变语言形式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 ……”[2]具有一致性。

教学片段四:

师:现在我们回到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带刺的朋友。

师:课文的题目叫《带刺的朋友》,可是课文里并没出现“朋友”这个词。作者是怎么称呼刺猬的?

生: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师:作者把刺猬说成“那个东西”。还有呢?

生:我還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师:称它为“那个家伙”。

生: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同样都是刺猬,为什么作者对刺猬的称呼发生了变化呢?

生:站在墙角的小男孩对他的感情在变化,对刺猬由不喜欢到喜欢。

师:原来称呼的变化是因为情感的变化。那你们觉得这个题目用得好吗?

生:用得好!因为带刺的朋友就是聪明的小刺猬,作者想向他学习,所以用这个题目。

师:谁觉得不好?

生:带刺的朋友虽然说的是刺猬,但是这个题目说得不具体。

师:那你打算换什么题目?

生:偷枣的小刺猬。

师:确实具体了。同学们,为什么作者用《带刺的朋友》这个题目呢?原来这篇课文只是《带刺的朋友》这个长故事当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在剩下的内容里,作者写了小刺猬一家的故事;写到了秋天,小刺猬不用来偷枣了,作者故意把红枣撒一地,让小刺猬来拿的故事;还写了小刺猬生活在他家后院仓库冬眠的故事……所以你们明白了吗?选文只是其中一部分。用这个题目,可能像这个同学说的,不是那么具体,但是你读完全文,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啦!再读课题。

生:(齐读)带刺的朋友。

师: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去读读完整的《带刺的朋友》。下课。教学片段四以启发学生质疑为主要内容,以拓展阅读为最终目的。教师根据课后练习题三设计 “作者情感变化 ”这一支架,指向题目中的“朋友 ”,将学生的学习视角由课内引向课外、学习内容由教材引向作品、思维方式由接受引向质疑。这是 “双线 ”融合的 “延伸策略 ”,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质疑精神,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与统编教材倡导的 “1+X”阅读主张相吻合。

总之,“双线”融合是统编教材使用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应然状态。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贯穿策略”“差异策略”“渗透策略”“延伸策略”等的提出,是基于案例片段呈现及案例分析的需要,它们并不是彼此分割、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形成“双线”融合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综合使用这些策略,才能真正达到“双线”融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 ·教材 ·教法,2016(11) .

[2]于漪.于漪文集(卷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33.

猜你喜欢

双线课后练习关键点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关键点研究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利用定义法破解关键点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基于C2C模式的校园二手商品“双线”交易平台研究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探索
关注字感培养,“双线”并进识字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