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策略
2019-03-20周安妮
周安妮
统编教材对革命传统教育极为重视,从目前来看,统编教材一到六年级共有320篇课文(包括识字课和六年级古诗词诵读),其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34篇,占课文总数 10.67%。此外,教材在“阅读链接”补充相关文章,在“快乐读书吧”中也有推荐红色经典阅读。
如何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把革命传统教育与语言文字教学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梅兰芳蓄须》一文为例具体来谈。
一、研读教材,明确目标
要想合理定位本课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确四年级的学段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 10条要求都指向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等,这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基石。
有了方向后,认真研读教材,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要“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它具体体现在《梅兰芳蓄须》“默
一文的课前学习提示中,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学习提示暗指本课的课时目标,意在训练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同时激起学生对梅兰芳这一京剧大师的兴趣。这将作为重要的内容,在本课教学目标中得到体现。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具有独特的人文思想和教育价值。《梅兰芳蓄须》作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文主题单元的课文,编者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深入了解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感受他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同时,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也应立足于文本,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将人文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避免空洞的说教。据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会认“蓄、迫”等 12个生字,读准“宁、要”2个多音字。
2.借助关键词句,学习概括故事内容。
3.借助资料,了解梅兰芳蓄须的历史背景,为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作铺垫。
4.利用资料,深入了解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感受他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二、还原历史,触摸人物
选文中许多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发生的,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差距,会影响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事迹,感知人物形象,从而让梅兰芳精神走进学生的心里。课文的抗日战争历史背景,学生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已有所了解,可不作赘述,而将精力放在了解梅兰芳这一人物上。
师:课前,老师进行了一项调查,请同学们写写自己最崇拜的明星。得票数占前三位的分别是 TFboys、王一博、火箭少女。可是,他们远远不及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这位艺术家。
(出示《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图片以及梅兰芳的生平和成就介绍)
师:这套邮票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他主演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享誉世界,弘扬了我国京剧表演艺术。为了缅怀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国家邮电部门专门发行了这套邮票。
师:课文中京剧大师梅兰芳做了什么?(生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他为什么要蓄须呢?师:好,带着问题,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京剧大师。
其实,革命题材的课文大多需要教师还原历史,如本单元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延安,我把你追寻》,就需要引领学生课前了解抗战沦陷区、抗日根据地等背景资料,为他们理解课文作好情感铺垫。
三、立足文本,提升能力
语言文字是语文学习的载体,立足于文本,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本课教学目标,笔者通过提炼关键词的方法,由扶到放,使学生逐步习得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师:梅兰芳是一位热爱表演的京剧艺术家,可他蓄须明志,一再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在这个过程中,他都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请你摘录文章的关键词句。
生:时间是 1938年底,遇到的困难是不能演出,应对办法是深夜低吟。
师:非常简洁,你能将关联词连起来,概括下第一个故事吗?
生:1938年底,梅兰芳不能演出,只能在深夜低吟。
师:像这样串联关联词,也是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尝试自己概括故事的内容。
(生小组练习概括,在黑板上贴上学习单;生交流汇报,互评互改,修改学习单)
四、挖掘思想,育人为本
1.想象留白,感受人物精神
《梅兰芳蓄须》一文字里行间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课文第 2自然段,梅兰芳躲开敌人的监视,坚持唱戏;又如梅兰芳在抗战时期还会遭遇哪些危险和困难,等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语境,对情节展开想象补白,感受梅兰芳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热爱,在“热爱表演与拒绝演出”的鲜明对比中,感受其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师:梅兰芳这些故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统计反馈数最多的是第2 自然段的“避居香港”,请学生说明理由)
生:从“无異于虚度生命”,我感受到京剧表演是梅兰芳的生命,他热爱舞台。
生:从他“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悄悄地低声吟唱、很知足”这些词语中,看出了他在困难的情况还是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师:想象一下,梅兰芳还会用哪些方式来坚持表演呢?
生:拉上特制的窗帘,换上戏服,练习京剧表演的舞蹈动作。
生:在梦里依旧练习唱戏,睡着的时候还唱了出来。
师:梅兰芳有许多重登舞台的机会,他为什么都拒绝了呢?
生:因为他热爱祖国,心中充满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
2. 拓展阅读,深化家国情怀
这一单元课文有着相同的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它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深化家国情怀教育。
师:梅兰芳是一位手无寸铁的艺术家,可他心中却装着国家,不惜牺牲小我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其实,像这样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老师带来了他们的故事。请你们浏览目录,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生自读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交流故事主要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从古至今,从知识分子到英雄战士,这些爱国人士的心中满怀家国情。那么,在平日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才称得上“心中装着国家”?
生:好好学习,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生:关心国家大事,不忘维护国家尊严。
3.整合地方资源,打好中国底色的舞蹈动作。
教师可从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入手,让学生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讲讲英雄人物的故事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多感官参与、多维度体验,将对课文的理解逐渐深化为心中理念。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去走访、搜集当地的爱国志士事迹,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此外,可将语文学科的革命传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音乐、地理等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与学校德育主题活动进行整合,利用主题班会、红歌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从小打好中国的底色,传承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构成文道合一的课堂。教师不仅要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位,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我们有义务让这些带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课文走进学生的心里,让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