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字感培养,“双线”并进识字

2016-06-12史春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声旁双线部首

史春妍

感觉是人类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也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儿童对汉字的感觉,即字感,是接触汉字时对汉字的读音、构形和字义产生的直接迅速的感觉,是辨识记忆和理解运用汉字的基础。

汉字是音、形、义完美统一的表意文字,它的构形源于象形的图画,发音源于大自然的音响,方正的构形中蕴含着我们祖先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是中华文化浓缩的精华。因此,当我们阅读汉字时,看到的不是简单抽象的符号,而是由目及身心,多感官协调呼应,产生的是直观生动的画面感、组合有序的积木感、亲切熟悉的音韵感和心领神会的意蕴感等。一个人对汉字的感觉是敏锐还是迟钝,是其语文素养的体现,并直接影响着其语文学习的成败。

随着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习惯了敲打键盘的人们,字感越来越差,常常提笔忘字、写错别字或词不达意;学了十多年的语文,却不了解汉字的起源,不懂平仄,不会对对子,不会作诗。当前,电视上的各种汉字竞赛节目层出不穷,课堂里各种识字方法也不断创新,看起来颇为热闹,颇受重视,但静观其热闹的表面背后,却只是盲目追求识字手段的新奇乐、盲目追求识字数量的快速提升,忽略了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字感培养、文字修炼和独立识字能力的养成,忽略了汉字音美于耳、形美于目、义美于心的熏习和对人文素养的教化作用。这些都提醒着我们,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要从语文教育之基——汉字教育开始,要用科学的方法识字,培养儿童良好的字感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汲取传统智慧,重视语文学习的字感培养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字感的培养和训练,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传承。古人识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古人的语文启蒙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识字。通过“六书”,将每一个汉字作为有意义、有情感、有文化的符号去感觉、辨析、识记,在识字的过程中重视形、音、义的互求,这样识字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字感。古人学习语文的另一项基本功就是对对子,从单字对到双字对,再到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视学生的程度逐渐增加,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以考查学生能否迅速分辨汉字的虚实、音律的平仄,训练学生的字感。对子对熟了,下一步才是作诗习文。古人写诗行文也非常重视字感,讲究“炼字”,需要从字的本义推导引申义、辨明假借义,再由字义而词义而句意,找到表达最贴切最精彩的字。例如,著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为用好一个字,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选定了“绿”字,从而使诗句流传千古,备受称赞。用字的精彩和他本身良好的字感基础是分不开的,可见良好的字感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二、尊重构字科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汉字素养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并担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想达成课程目标,具有较强的汉字素养和教育情怀的教师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所谓素养是指修习涵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基本的汉字素养,即在言语交际的背景下,对汉字历史、汉字字理、汉字现状、汉字规范等有正确认知,并且有能力将自己对汉字的情感和认知传递给学生,让每一个汉字都散发出文化的魅力。

但是,由于师范教育中《文字学》和《汉字构形学》等课程的缺失,广大教师的汉字素养还有待加强。早在十多年前,瑞典学者林西莉就在著作《汉字王国》中指出:“每天都在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似乎不太注意这一古老语言背后的文化渊源。”如今,在我们的课堂中,依然可以看到违背汉字科学、曲解汉字、丑化汉字的教学行为。例如,有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美”字,就编了小儿歌:“王大妈,手一叉,头上戴着两朵花。”这样的教学博学生一笑,看上去似乎有趣且易于识记字形,其实却违背了汉字构形构意的规律,破坏了汉字的美感。古人认为羊大为美,或者是在身上插上美丽的羽毛装扮自己为美,“美”的构形字体现了我们祖先对美的追求,是一种积极快乐的生活精神。而这样不了解汉字的理据和渊源,违背汉字构字特点的教学,让“美”的诗意与情感荡然无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教语文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加强汉字教育,提升教师的汉字素养,就是为了让汉字教学也能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我们的识字教学要由过去的教师教生字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识汉字,让每一个汉字的识记都有理有据、有情有趣。让学生从打开语文书,就有恋上汉字的感觉,喜爱汉字,乐学汉字。

三、“双线”并进识字,探寻情理交融的汉字教育

什么是好的识字方法?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识字要以感知觉为先导,并有分析、综合以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参与,而最主要的过程就是记忆。机械记忆容易遗忘,意义识记则印象深刻。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基于汉字的特点,为儿童的识记提供易于联想的线索,能否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使学生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清朝文字学家张行孚先生曾经说过:“古人造字之始,即以字形象物之形,即以字音象物之声。”可见,汉字源于自然,是古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产物。文字产生的顺序体现了人类自身认知的顺序。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在《文字学常识》中提到:“凡一切事物,有形可象的都用象形的方法;没有形体可象,而属于虚事的,便用指事,例如‘上、下,一见可识。有不属于物、事,而属于意的,便用会意的方法,会合几个文,而成一个字的意义,例如‘信,会意虽比象形、指事使用便利,可是会有穷尽,因此又发明了形声的造字方法,用一个形,配一个声,可以应用无穷。”这就告诉我们,首先,古人造字的顺序是先有象形、指事的独体字,然后出现了会意和形声的合体字,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文字就是这样随着人类的智识而产生而进步,与儿童的认知顺序相一致,都是“象形(图画性)——指事(图画性)——会意(故事性)——形声(综合性)”这样的发展。其次,汉字的构形有其独特的理据,字形的构建是可以分析讲解的。再次,汉字是具有系统性的,字跟字之间是具备有序关系的,学好独体字是学习合体字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要关注汉字的情理交融的特点,“双线”并进,培养识字能力。

所谓“双线”,即探寻识字的逻辑线——将汉字的构字理据和儿童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引导儿童关注汉字构形的规律和联想线索,科学而有趣地分析汉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探寻识字的情感线——引导儿童发现汉字形义之中的文化内涵,不仅要识记字形,了解字义,还要触摸汉字的温度,接受文化的濡染,感悟汉字的雅趣与真情。“双线”并进,情理交融,努力让一个个汉字形神兼备,走进童心。

1.凸显汉字的图画感,感性形象识字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画画,喜欢听故事,形象直观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具有泛灵的心理,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儿童不能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认为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都是自己的同类,赋万物以生命”。因此,学生不会刻意追寻汉字的科学理据,却会用自己的心灵赋予横竖撇捺点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信息,使原本的构字偏旁和部件充满浪漫色彩。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可以从独体字开始,让汉字回到它最初产生的情境中,变得感性直观。

我们可以抓住字源,再现汉字的画意,由图像引导儿童进入汉字王国,探究形、义,开始识字之旅。例如,教学“象”字,可以先出现大象的图片、古文字“象”和现代汉字“象”,引导儿童通过溯源比照,在现代汉字中找到大象的长鼻子就是“象”字上面的“刀”,“象”字中的长撇,就是大象的牙齿,从而将抽象的组合符号变成形象的图像,使学生将心中的文字图像和动物“象”建立意义,整体记忆在心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画或动作,引导学生感受古人创造指事字的思维方法。例如,“寸”字中为什么有一点,而不是一撇?我们可以引导儿童伸出手腕,感受“寸”字的“横”和“竖钩”就像手腕的样子,然后像中医搭脉那样找到脉搏一抖一抖跳动的位置,告诉学生这一点就像是脉搏跳动的点,这个点离手掌的距离就是一寸。让儿童在身体力行的活动中,感受古人构字的思维过程,从而感性直观地记住“寸”字。

2.关注汉字的积木感,逻辑线索析字

(1)学习汉字的积木结构,巡线析解、自在拼搭。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大多是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的。合体字正是由表意的独体字或部件拼搭而成,而其字义正是各个积木般的部件组合生成。科学地分析和讲解汉字,即通过分析构形讲解它的组合构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教学合体字“整”,它是由“束”“攵”“正”三块“汉字积木”拼搭而成。在析解记忆时,要关注构形和三块“汉字积木”合意的同时进行,“攵”表示手拿小棍在敲打,“束”代表约束,“正”表示“端正”,那么“整”的字义就是手拿小棍鞭策、约束孩子,使其端端正正做人。又如“孝”的构形和字义就是由表示老人的“耂”和表示孩子的“子”这两块汉字积木组合而成,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行走这就是“孝”。引导学生感受汉字如“积木”般拼搭自如,学会分解组合汉字,是减少错别字、提高独立识字能力的关键。正如王筠在《文字蒙求》中所说:“人之不识字,病在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

(2)依据部首的组字规律,逻辑推理,自主识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识字教学除了关注培养儿童的识字兴趣,还要关注儿童的识字能力。识字教学的关键正是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形成。新课标对此也有明确而连贯的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第四学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所谓“能力”就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和部首、笔顺规则等正是儿童学习独立识字的必备知识。其中,尤其需要重视的是部首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部首是汉字构形的基本部件,由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所创。他将汉字分为若干部类,把笔形最简单、表意最典型的一个字作为领头的字,这个领头字习惯上就称为部首。归于同一部首的字大多和部首的原意有关。

相同部首的字大多表示同一类别的事物,抓住了部首,“举一纲而万目张”,进行联想和类推,由识记一个字就变成了轻松识记一组字,从而提高识字效率。例如,部首“囗”在古代念作wéi,就像四面围墙包围的样子,因此由“囗”作部首的字多与包围的意思有关,如:国、团、圆、困等,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类推,因为“花园、菜园”都有围墙,所以是部首为“囗”的“园”,而草原没有围墙,所以不能写成“园”。

了解部首的本源,还能区分形近的部首,从而增强对归于该部首的汉字的意义识记,减少错别字。例如,容易混淆的部首“攵”和“夊”,“攵”念作pū,是一只手拿着小棍在敲打的样子。带有部首“攵”的字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如“牧”字中有“攵”,那是手拿着小棍在放牛;“教”字中有“攵”,那是因为古人认为“首孝悌,次见闻”,教育“孝”为先,一个“教”正是体现了古人“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夊”念作suī,是指慢慢行走的样子。现在用“夊”作部首的字大多与行走有关,如“复”原先是指回去;“处”(chǔ)的本义是指暂时停下来不走,引申为居住,交往。

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基本字作部首后的整体变形。例如,火作部首变成“灬”,玉作部首变成“ ”,网作部首变成“罒”。部首“阝”在左边念作“阜”,构成的字都与山有关,如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部首“阝”在右边念作“邑”,构成的字都与城镇有关,如“都”“郊”等。

3.培养汉字的音韵感,触类旁通识读

汉字除了构形形象直观外,它的读音也因为形声字的组字规律“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而变得直观可感。汉字中80%的字都是形声字,汉字已逐渐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中心的构形体系。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凡是义近的字,用声旁区别,如“腿、腰、臂”都是身体的部位,都从“月”,用声旁来提示它们记录的相应汉字的读音。不论形声字的字数如何增加,基础构件声旁和形旁的数目都保持稳定,形声字成为了互相关联的、内部呈现有序性的符号系统。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可以举一反三,提高自主识字效率。

首先,依据声旁可以类推汉字的读音或字形。如,“青”是后鼻音,由此可以类推,由“青”字作声旁的形声字也都是后鼻音。又如,“仓”读作“cāng”,因此“舱、苍”等字里面都有“仓”,而不是“仑”。有的声旁还兼具表义的功能,合理运用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识字教学生机勃勃。例如,“狮”的形旁是“犭”,表示兽类,声旁是“师”。在这个字中,“师”除了提示读音还表示字义。“师”是军队编制,2500人为一师。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唯一的群居动物,因此用表示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师”作“狮”字的声旁,不仅表音也提示了字义,古人正是根据狮子群居的习性来为它命名的。

其次,有些形声字的声旁有共同的源义素,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声旁来类推和猜测相关形声字的意思。宋朝人称之为“右文说”,即依据形声字同一声符意义相通与声符往往居文字右边的现象,来归类解释词义的方法。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8》中声旁是“包”的形声字有“苞、饱、炮、泡”等,这些字的意思除了与它们的形旁有关,更是与声旁“包”的本义密切相关。“包”的古文字就像婴儿包裹在母亲的子宫之中,本义就是包裹其中。正所谓“声旁乃义之纲”,这些“包”作声旁的形声字,字义的共同点是都与“包裹在其中”的意思有关。火药包裹在腹中的是“炮”,食物包裹在腹中为“饱”,能把身体整体包裹其中的衣服为“袍”,等等。依据这样的构字规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轻松地自主识字了。

4.重视汉字的意蕴感,在读写实践中写字育人

汉字形如物象,瑰丽纷呈;声如钟磬,音韵铿锵;意蕴丰富,内涵深远。因此与西方文学不同,由汉字组成的汉文学,音美而感于耳,形美而感于目,义美而感于心。因此,除了“双线”并进教识字,还应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儿童在丰富的汉字实践活动中,巩固识字,促进读写,提升使用汉字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感受汉字的美、善,品味汉字的雅、趣,让汉字滋润童心。

(1)大声朗读,感受汉字的音韵之美。

言语的音韵,起源于自然的声响,如“呼”和“吸”,“呼”是气流从口中喷出的声响,“吸”是鼻子吸气的声音。除此之外,还有是模仿动物叫的声音,“鸡”“鸭”“鹅”正是根据它们不同的叫声命名。因此,汉字的字音,也有表义的意思。如,我们读“喜”,不仅发出的声音像在嬉笑,面部的表情也是嘴角上扬的微笑状;我们读“怒”,除了声音像发怒时的低吼,也会情不自禁地睁圆了眼睛,无法笑着读出来。通过一次次大声认读,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字义的了解和感受。又如,教学课文《雨点》,“溪”“河”“海”发音的开口大小就已经表示了水流的大小,因此雨点在不同的地点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教师不用讲解水流的变化,只要让学生大声地朗读,通过口读、眼观、耳听、心想等多感官识字,就能更好地领略汉字音、形、义的美妙。

(2)静心书写,感受汉字的品性之美。

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是提升汉字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中,除了巩固字形,正确书写,还要引导儿童感受汉字的形体的意趣之美、品性之美,引导儿童张开慧眼,去发现汉字,发现世界,自主审美,也是自主巩固识字的过程。如书写“鸟”字,就会想到小鸟忽闪着眼睛的可爱样子;书写“木”字,就能感受到大树根深叶茂的挺拔姿态;在书写“从”字时,引导儿童感受左右结构的穿插、“捺”变成“点”的谦让等;在书写“川”字时感受水流的灵动美;书写“水”字时感受汉字的对称美;书写“大”字时感悟正大光明、脚踏实地的人格美,等等。正如台湾美学大师蒋勋所说:“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

基于汉字的特点,从儿童出发,探寻识字的逻辑线和情感线,双线并进,科学识字,从而让汉字亲近儿童,让儿童爱上汉字。这就是我们语文基础教育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天妃宫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声旁双线部首
系在绳上的“冬”
“双线”微课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声旁类推法在平翘舌声母方言辨正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C2C模式的校园二手商品“双线”交易平台研究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探索
“一丝不苟”的糗事
余华小说中的“双线”父亲情结探析
同部首的字
哪些能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