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历案:促进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

2019-03-20刘娟娟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历案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历案是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它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起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学历案的出现就是要让小学数学教学从“教了”向“学会”转变,从而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本刊特邀请南京晓庄学院刘娟娟老师携南京市“小学数学学习历程项目”研究团队就学历案的设计及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供大家参考。

【摘   要】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的吻合或者匹配程度。小学数学课时学历案可以从形式上、逻辑上促进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在内容设计上要重点关注学习目标的确立、评价任务的设计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这三个方面,让教—学—评的一致性落到实处。

【关键词】教—学—评的一致性;学历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对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的认识

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等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传播,并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各种形式的导学案、预习单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所思所想得以呈现,这是一种教学的进步。然而,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怎样学”“如何教”这些局部问题的思考中,更要从整体上一致性地去思考教和学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思考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如何”,进而思考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怎样”。这些问题不但指向了教和学,也指向了评价,即指出了教—学—评的一致性问题,而这些也都是有效教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评的一致性,其核心在于对“一致性”的理解。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韦伯认为“一致性”是指:“两种或更多事物之间的吻合程度,即事物各个部分或要素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指向对同一概念的理解。”[1]这一界定目前被广泛认可。那么,具体到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的吻合或者匹配程度,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学、评应该是在对共同的教学目标理解的基础上,三者互相对应,从而融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2],而教—学—评的一致性也就应该在目标指引下包括以下三种含义:

一是学—教的一致性,也就是所学即所教,它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教师所教的内容保持一致,学生的学习策略要与教师的指导策略保持一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运用与教师预设的目标保持一致。

二是教—评的一致性,也就是所教即所评,它意味着教师在讲解教学目标时要展示评价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把评价内容考虑进来,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续获取学生关于目标达成的信息而作出自己的教学决策。

三是评—学的一致性,也就是所评即所学,它意味着所有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测验与学生所学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所获得的学情信息都应参照预设的目标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形成反馈,以促进学生后续更好的学习。

例如在二年级“认识线段”一课中,教师设立了“学生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的目标,并在教学中安排了“创造线段”的活动,让学生先讨论交流方法,得到可以通过画、剪、折等创造出线段,然后在自主操作实践后,进行全班分享,在分享中重点强调用工具画线段的重要性,最后请学生每人画一条漂亮的线段。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选择合适工具画线段的方法,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一致的,因此体现了学—教的一致性。

再如本课中,教师设立了“学生能识别出线段”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安排了“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模样,睁开眼睛说一说线段的模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记忆和建立表象的机会,并给出下图,让学生判断。这个过程中教师选择教学策略时也考虑了评价的内容,从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目标达成的情况,这体现了教—评的一致性。

其实不难发现,课堂中教、学、评总是在目标的指引下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判断教—学

—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也就是看目标是否达成了,这也就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

然而,遗憾的是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评的一致性还是比较弱的,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教师在平时寫教案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教,而较少思考学生如何学,以及学得如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所学非所教、所教非所评等不一致问题。

以笔者近期听的“一一间隔排列”一课为例,教师的引入如下:

师:六月一日是同学们的节日,今天是小兔子的节日,看小兔子们在开心地跳舞呢!(出示动画片,最后定格在下图中)

师:小兔和蘑菇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生1:小兔和蘑菇是一个兔子一个蘑菇这样排列的。

师:图中还有类似的排列吗?

生2:手帕和夹子是两个夹子一块手帕排列的。

师:你能像生1那样说一说吗?

生2:手帕和夹子是一个夹子一块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还有吗?

生3:木桩和篱笆是一个木桩一个篱笆这样排列的。

师:上面三组排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是一个物体隔着一个物体排列的。

师:对!像这样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就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下面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排列中有什么规律。请看活动的要求。

以上片段的目标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让他们在发现三组物体排列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然而教师所做的仅仅是明确了“一一间隔排列”的名称,并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所学非所教;自然也没有对学生是否理解此概念进行评价,而是直接转入学习其规律了。所以说这里教—学—评的一致性是做得不够的。

如果要提高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至少需要安排下面三个任务:第一,请学生说说图中哪些事物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强调用一一间隔排列来概括排列特点,并且明确这里一一间隔排列指的是两种物体的排列方式。第二,教师再出示一些一一间隔排列的例子,请学生指出其中谁和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扩大概念的外延。第三,请学生自己举出(或创造出)一一间隔排列的实例,从而判断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程度。第一个任务指向“学—教的一致性”,第二个任务指向“教—评的一致性”,第三个任务指向“评—学的一致性”。

如果我们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考虑教—学

—评的一致性,那将会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学历案就是可以促进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的重要选择。

二、學历案促进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的可行性分析

学历案,就是学习历程方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情境下,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起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3]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学历案是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围绕某一数学学习内容(单元或课时)设计并编写的,供全班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的,引导学生逐步展开学习,直至学会的过程方案。

学历案与教案不同,教案更多地是从教师“教什么”出发,来设计“如何教”的过程,以及评价“教得如何”。学历案则是以学生“学什么”为出发点,以 “学得如何”为落脚点,来设计“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立场。我们认为学历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和学后反思等。

不难发现,与教案相比,学历案最大的特点是变“教”为“学”,首先,从学习者出发设计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主要呈现的是学什么和怎么学会,这样就先保证了“学—教的一致性”;其次,在学习目标确定后,增加了评价任务,这是用来考查学生“何以知道是否学会”的,需要根据学习目标的数量、难度、关联、种类以及学情来确定评价任务的数量与安排,之后再考虑学习过程,这样可以将评价嵌入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教—评的一致性”;最后,检测与作业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而设计的,用以促进“评—学的一致性”。由此可见,学历案在板块内容设计和安排逻辑上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为了便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和使用学历案,我们设计了以“核心问题、学习任务、评价任务”为主要环节的学历案,首先将学习目标转化为核心问题,学习过程用具体的学习任务进行串联,再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评价任务的设计。而检测与作业和学后反思不在学历案中呈现,用其他形式(如练习本)呈现。

以下是“圆的认识”的学历案简单示例,从表中可以看出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驱动问题,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是紧扣学习目标的,其中存在着对应关系,教—学—评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历案促进课堂中教—学—评的一致性的三个重要环节

虽然学历案在逻辑上、形式上可以帮助教师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的一致性,但是要想真正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应该要重点关注学习目标的确立、评价任务的设计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这三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的确立是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的前提

前文中已经强调了目标是教—学—评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在学历案设计时,首要的任务便是确定学习目标,由学习目标对应地设计评价任务,进而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过程。因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其中不仅涉及学习的内容,还包括认知的水平和要求。以课标中“理解符号<,=,>的含义”为例,“符号<,=,>的含义”是要学习的知识,“理解”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水平,也是比较概括的表达。作为教师需要明确“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解释、举例、分类、概述、比较、推论或说明相应的知识。进一步说,要确定学习目标,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了解学生的不同水平。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将学习目标转化为核心问题,进而设计评价任务和学习过程提供依据。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是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的关键

在小学数学教案编写中是没有评价任务的,因此,多数教师没有科学、合理、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意识,往往都是凭自己的经验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随意性较大。而学历案要求教师在学习目标确定后,就要将评价任务列出,进而再设计学习过程,这样有利于实现所教即所评。

例如,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直观感受角的特征;(2)了解角的组成,角的各部分名称;(3)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评价任务可以相应确定为:(1)能说出对角的感受:尖尖的顶点,直直的边;(2)能指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会画角;(3)能通过语言或者动作表示角叉开的程度就是角的大小;(4)在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角。由此,学习过程可以设置为“感受角—认识角—画角—比较角”。

由上例可见,评价任务更加具体地描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表现水平,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又为学习过程的递进展开提供了依据。有时一个评价任务可以对应多个学习目标,如上例的评价任务(4);有时一个学习目标也可以对应多个学习任务。通过评价任务可以检测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学生学会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欠缺的地方等,为教师后续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教—学—评的一致性的达成。

(三)学习过程的设计是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的重点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般会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观察比较,探究新知→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练习应用,巩固知识”,其中第一个环节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后面环节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和学是交织在一起,看不出学习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学历案中学习过程的设计主要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设计具有递进关系的学习任务,呈现出学习依次进阶、逐步递进、不断发展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其主体就是学生,是将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进行了有机融合,所教即所学。同时还要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将评价任务嵌入其中,所教即所评,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仍以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为例,学习角的概念的过程可以设置以下四个具体任务:

1.说一说你心中的角。

2.画一画你心中的一个角。

3.再画一个角,做好标记。

4.找一找下图中的角,标一标、数一数。

这里完成每一个任务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开始于说、画心中的角,唤醒已有的经验,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经历逐步抽象角的过程,到最后能独立地、正确地画出一个具有数学意义的角,进而识别出各种变式的角。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角的概念不断精确化、抽象化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特点,也呈现了学生如何从“不会”到“会”的递进过程。

学历案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微课程”,它可以用来记录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以被看作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地图,可重复的学习档案。设计和使用学历案不仅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和评价能力,帮助教师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真正做到“教—学

—评的一致性”,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5(4):15-22.

[2]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3]崔允漷.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6-6-9:06.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11171)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