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区材料开发研究“五部曲”
2019-03-20彭春燕
彭春燕
摘 要:科学区是幼儿科学探索与发现的主要场所,合理设置科学区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幼儿是否对科学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恰当。教师通过给幼儿提供一些探究材料,支持幼儿探究物体与材料的物理特性、相互关系和有趣的科学现象。为了帮助教师把科学区材料开发与利用研究落实到行动上,作者设计了“五部曲”的教研活动:理念渗透,知其所以然;借他山之石,积蓄能量;小试牛刀,试磨己玉;初磨己之玉;细细研磨己之玉。此系列教研活动能促进和帮助教师从材料的来源、呈现方式和丰富性等方面展开思考与实践,挖掘科学区材料,丰富活动形式。
关键词:科学区材料;开发研究;区域活动
科学区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主要场所,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材料是有效开展科学区活动的关键。幼儿是否对科学区感兴趣,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恰当。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教育功能,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多元地提供可供幼儿探究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亲历“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然而教育实践中,教师有要“好好开展科学区域活动”的意愿,却鲜少看到实践中的行动与变化。想做不等于做到,从想做到做到是有一定距离的。为了帮助教师将科学区材料投放与利用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设计了“五部曲”的教研活动。此系列教研活动能促进和帮助教师从材料的来源、呈现方式、使用方法、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等方面逐步展开思考与实践,通过挖掘科学区材料,丰富科学区活动形式与内容,进而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一、第一部曲:理念渗透,知其所以然
意识决定行为,首先应让教师明白科学区域活动的意义及科学区材料的价值与作用。因此,第一次教研主要探讨科学区材料的意义与价值。首先让教师们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白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其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形式,激发教师主动思考,并在问题情景中自主发现。问题一:“如何让幼儿去探究?我们有哪些途径?”教师想到组织集体教学、区域活动,还有在生活中观察学习体验等。再进一步追问:“这些活动中孩子的操作探究,需要以什么为依托?”教师们马上意识到: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区域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幼儿都需要依托材料和环境来进行操作探究。当教师有了“材料与环境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条件”的认识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让教师明白:材料的投放是有技巧和方法的,并且技巧和方法很重要。因此,我又借助“材料不一样,孩子们的探究水平不一样”的两则案例,来启发教师思考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和合理性。于是有了问题三:“两则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教师很自然地意识到“合理提供材料至关重要”。对比两则材料后,马上有教师说:“材料很关键,材料不一样,孩子们操作探究水平完全不同。”还有教师当场表示:“我们班的科学区材料,我要重新调整下。”
当教师们意识到材料的重要性后,我顺势抛出第四个问题:“材料如此重要,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教师纷纷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的操作性、材料的材质和探索空间等方面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这样,教师逐步意识到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从幼儿的需要来考虑材料的设计、选择与投放等。
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教师们不仅明白了科学区对幼儿的发展的重要性,而且意识到材料的投放情况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究水平。同时,教师在选择与设计科学区材料方面也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只有思想意识上明明白白,才可能有实践行动的清清楚楚。
二、第二部曲:借他山之石,积蓄能量
“闭门造车”容易固步自封。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开始行动的时候,参考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别人的案例往往能给我们以启示,甚至有时有种醍醐灌顶般的豁然开朗。在教研之前,我收集整理大量科学区及科学活动图文资料,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图文资料,让教师自主阅读学习。然后组织教师讨论:您对哪种或哪几种材料最有印象?哪个活动幼儿的探究兴趣最高?为什么?其中有教师说:“我喜欢这个,它来源于生活,材料简单而且有层次性,能够让孩子反复探究。”“这个很有创意。”“材料不一定要买,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变一变就出来啦。”“简单的拧螺丝活动,增加各种趣味玩具后,也能让孩子玩出兴趣。”“他的这个钟表的创意让我想到另外一个制作材料的方式。”“如何让报纸变得更长?一个问题就能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与行动。”在欣赏其他人的科学区材料和活动设计中,教师开发科学区材料的思路逐步被打开,他们不由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始思考与设计科学材料与活动。
三、第三部曲:小试牛刀,试磨己玉
有想法就应该立马付诸行动,一鼓作气。灵感需要捕捉,不然稍纵即逝。于是我將准备好的材料,包括废旧物品、卡纸、胶布等,摆放到教师们面前,让教师两至三人为一组,利用已有材料在15分钟内设计制作一两个中大班科学区操作材料。开始有教师担心15分钟时间太短,结果每一组教师都在规定时间完成了任务,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作品:利用废旧水彩笔和光碟等自制旋转陀螺,感知色彩的奇妙变化;用牛奶瓶、压缩壶和塑料吸油管等做成运水装置,挤压压缩壶将水转移到另一个瓶子;利用废旧卷纸筒做隧道,用标有刻度及颜色标段点的卡纸做公路,用凹形积木支撑纸筒当斜坡,设计出探索隧道坡度与车子运动距离的变化的探索装置;等等。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不去挖掘,就不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这样的挑战尝试,让教师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增强了开发科学区材料的信心,也让教师进一步意识到材料的开发不是神秘的,更不是难于上青天,而是伸手可得。
四、第四部曲:初磨己之玉
科学区材料的开发,最终应该落实到班级区域活动和幼儿们的操作活动中。第四步我开始组织教师观察分析班级科学区材料投放。我们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班级,将其科学区的情况拍下来,让教师观察分析。首先让班级教师介绍材料、用法及设计意图等。这一环节,不仅促使该班教师反思自身所投放材料的适宜性和操作性等问题,也促使其他教师对科学区材料的投放进行思考,科学区存在的问题就这样暴露出来。比如有些材料教师当时投放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填满区域空间,并未考虑其是否适宜、有没有可操作性、是不是科学区材料等。针对一些存在问题的材料,我们让教师思考分析“这份材料是否适宜,有没有可操作性”。比如,针对教师投放了五个废弃钟表的现象,启发教师思考:钟表投放的目的是什么?五个钟表数量是否合适?这份材料的投放是否能到达预期投放的目的?如何调整改变,能让幼儿探究丰富起来?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开始发现:由于数量投放过多,没有操作的提示,幼儿操作很盲目。教师不禁反思:为什么幼儿们每次仅仅拨动钟表玩一下就不再玩了?通过引导幼儿对钟表的操作,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学会准确地看时间,更不能让他们发现指针变化的规律呢?原来,材料不仅要能让幼儿操作,还要有操作引导与提示来支撑和推动幼儿探索的行动。于是,教师想到了调整方案:只留一个钟表,增加标有整点的时间卡片(卡片有两种,一种只有数字时间,一种为简图加数字时间),引导幼儿将指针拨到相应的时刻;找找长针、短针的秘密。再比如,原建构区的雪花片放在科学区,可以增加些什么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方面的探究学习?教师们想到增加排序提示卡等。投放的钥匙和锁怎样变化才能增加其趣味性?教师们想到设计开锁过关的寻宝礼盒等。
一份份材料的分析研讨让教师对科学区材料投放与使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与认识。对科学区材料的研讨活动,目的主要是改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最终要落实在教育实践中。因此,每次研讨我们会将大家分析的结果整理形成调整方案。
五、第五部曲:细细研磨己之玉
这一步即将前一步形成的调整方案付诸实际,改变材料后,再进行实践观察,分析材料的使用情况。从问题的讨论到实践运用,是一个不断理解、内化的过程。经过反复多次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才能逐步出现教育行为的改善、教育意识与观念的改变。例如,前面提到的将钥匙和锁的游戏改成寻宝礼盒,的确增强了幼儿们的探索兴趣,但是怎样才能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观察探索钥匙与锁的大小、形状等之间的对应关系呢?教师尝试将锁从大到小(小到大)编号,然后将几把锁按一定顺序摆放,加一个计时器,看谁用时最少。这个时候幼儿们就会开始思索各种策略,他们试着去观察锁和钥匙的大小、形状,选取最有可能打开那把锁的那一片钥匙,如果不行他们就会在差不多的钥匙当中去选,选择先开最大的或最小的等等。教师们在反复实践与反思中发现,改变材料的呈现方式或者增加某项材料,幼儿们的探索空间与探索水平也会不一样。教师们就在这种反复实践与反思中,通过不断改善材料以及材料的投放方式支持幼儿的探索,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此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都会进行资料的整理,将每份开发的科学区材料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包括名称、材料来源、使用方法及作用等。我们的研究既是为了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改善自身的教育实践,也是期待能让同行可以学习借鉴。
区域材料初开发之“五部曲”,演奏出来的不一定是最和谐完美的音符,但是绝对有来自教育自然的天籁之音。在科学区材料初开发的“五部曲”的“演奏”下,教师对科学区材料的选择、制作、投放与利用将越来越有自己的经验与想法。同时,在教师的反复实践与反思中,科学区活动也将不断演奏出美妙的音符,闪耀教师的智慧,涌现幼儿灵动的探索发现。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徐 萍.幼儿区角活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