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倡议价值的实现路径
2019-03-20史守剑
□史守剑
“一带一路”是中国共产党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应对国际环境新变化的战略决策,也是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同时,“一带一路”战略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也为全面对外开放规划了美好蓝图,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而,应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探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路径。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及价值解读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内涵。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它包括中巴、中国—东南亚、孟中印缅、中蒙俄草原之路等经济走廊,惠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沿线国家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民心想通”为基本原则,核心是加强经贸合作,特别是中国与中亚、南亚等国家的经贸合作;精髓是不搞冲突和对抗,借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传播政治互信、经济融通的发展理念。“一带一路”战略大约可以分成三个实施阶段:一是能源管线、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国际投资和贸易往来奠定基础;二是建立自由贸易区,在条件成熟将过剩产能、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三是建立包括亚、非、拉等大州的自贸区群,实现区域贸易自由[1]。
(二)“一带一路”的建设价值。
1.“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首次提出的国际治理新模式,也是互利互惠、经济融通、合作共赢的国际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加强发展中国家的互联互通,推动亚洲的联动发展与经济振兴,打造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以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民心想通”经贸合作理念传播到非洲、拉美、欧洲等地,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渐凸显,比如,受地理位置、发展基础、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东南发达地区的转型升级,还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构造了新的格局。比如,“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全面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为中西部地区增添新的经济活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能进一步提升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推进东南沿海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3.“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输出国内优势产能。当前,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并且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不具备的产业和资本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基建市场,向沿线国家输出我国高铁、核电、基建、特高压、钢铁等优势产能,实现国内供给和海外需求的有效对接,也有利于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
二、“一带一路”倡议价值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剖析
“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利益,有利于改善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有利于实现互联互通、互惠共赢的战略目的。比如,丝路沿线国家有着互联互通的悠久历史,有着迫切改变发展现状的愿望;中国有着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有自主设立的亚投行与丝路基金;中国在高铁、核电、港口、道路等方面有过硬的技术能够和管理经验,等等,这些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架构和实施也面临着问题,可能会使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陷入困境[2]。
(一)缺乏整体性规划和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三十多个沿线国家与地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战略规划,但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价值、现实困境、实施措施等研究并不深刻,不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虽然有博鳌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丝路基金等合作平台,但是这些平台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战略平台,不利于实施和推广“一带一路”建设。
(二)美、日、俄等国的战略对抗。“一带一路”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是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所不愿看到的。比如,2011年美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并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定义为“新丝绸之路战略”。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有着浓重的地缘经济与意识形态色彩,美国试图通过“新丝绸之路”战略控制中亚地区的矿产、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中亚、南亚新秩序。同时,美国还提出了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试图建立以美国主导的多边自由贸易区,给中国的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对外贸易等带来较大压力。再如,日本也实施了“丝绸之路外交”,试图在中国周边培养“亲日国家”,在石油、天然气等方面牵制中国,形成对中国的战略遏制。此外,俄罗斯也实施了“欧亚经济联盟”战略,试图在欧洲与亚太地区建立超国家联合体,该战略获得了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等国的积极响应。显然,美国、日本等国的亚太战略给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三)国内省市的无序与恶性竞争。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获得了国内各省市的积极响应,许多省市都积极做规划、要政策,期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谋取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出台完整的“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规划与发展战略,各省市的“自弹自唱”的战略规划存在着产业布局重叠、功能定位趋同、区域竞争无序等问题,带来了资源浪费、经济泡沫等问题。比如,西安、成都、武汉、重庆等城市都争抢“新丝绸之路”的起点,并相继开通了“长安号”、“渝新欧”、“汉新欧”等对接亚欧的国际货运专列,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福建、广东、江苏等都争抢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利于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3]。
(四)丝路沿线国家的猜疑与抵制。丝路沿线国家多是存在宗教冲突、战争风险、政治风险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投资可能会使中国企业的投资项目中途搁浅或无法收回成本。此外,丝路沿线国家多为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这可能与中国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产生冲突。,许多丝路沿线国家不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动机,怀疑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会损害沿线国家的利益。
三、“一带一路”建设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一带一路”建设理论,健全合作协商机制。“一带一路”建设最早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后,中央政府就将“一带一路”纳入了国家战略规划,并开始了“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但是,学界对“一带一路”研究较少,不能为“一带一路”提供理论支持。为此,一是应深入研究“一带一路”的建设意义、现实可能、发展困境、实施方略等,为“一带一路”提供理论支持。二是中国要建立与“一带一路”建设相配套的合作协商机制,将中亚、南亚、东南亚的沿线国家纳入合作协商机制之中,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互惠共赢。三是中国要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合作,向沿线国家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意义、价值、利益等,让沿线国家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
(二)明确国内战略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战略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共同推进[4]。当前,仅有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广东、海南等省市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其他省市只是发挥一定程度的衔接功能。因而,一是中央政府要加强“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制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各省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等,避免各省市“一窝蜂式”的建园区、上项目等。二是要加强内陆城市的道路互联互通,建设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经济走廊;加强不同地区的产业对接,将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与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深入推进国内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减少“一带一路”的政府与政治色彩,避免中国政府成为“丝路沿线国家的发改委+财政部”,消除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猜疑。
(三)加强与相关国家的交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当前,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较大影响力,在东半球有着广泛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势必会与上述国家产生利益冲突[5]。因而,中国要处理好与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协调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恶性竞争,破除“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种障碍。比如,要加强与俄罗斯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东亚峰会等框架内的合作,探寻丝绸之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契合点,推进两国在高铁、核电、特高压、油气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两国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建设。再如,要以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的理念来处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交流,消除东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忧和疑虑;要通过智库、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的合作交流,促进中国与东亚国家的交流沟通和相互信任。此外,要支持民间团体、研究机构、宗教组织、文化团体等非政府机构的发展,建立非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新公共外交”,以更好地向丝路沿线国家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应对国际格局变化、协调周边关系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抉择。“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利于展现中国的外交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利于世界人民共享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