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海外并购技术协同效应形成机制研究
———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
2019-03-19伍玥琪中国海洋大学
文/伍玥琪,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国家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并购成功的标准是以并购后是否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为企业创造绩效。
1 技术协同效应的形成机制
海外并购之后的协同效应指的是参与并购双方企业之间产生良性交互的理想状态,使得并购后企业的总体业绩水平高于原来两个企业的业绩综合,即“1+1>2”的效应。技术协同效应是协同效应中的一类。本文认为技术能力的的提升主要包括技术整合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实现,三种能力的提升对最终实现技术协同效应具有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技术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逻辑分析框架图,见图1。
图1 :技术协同效应形成机制
2 协同效应产生路径分析
吉利并购沃尔沃是我国海外并购史上的一次典型案例,并购之后吉利和沃尔沃经营绩效均取得大幅提升,本文就就其技术协同效应的产生路径进行分析。
2.1 重要技术整合措施
经营管理保持独立性,加强对核心技术人才保护。并购后,吉利和沃尔沃分开运营,保证沃尔沃在技术、管理、业务经营上的的独立,同时通过提高薪酬激励措施等加强对核心技术人才的保护。技术整合方式从技术转让向研发平台共建转变。2010 年11 月,成成立“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实现对汽车制制造、产品研发、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共享。2012 年3 月,吉利与沃尔沃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吉利当年与福特签订的收购协议中“广泛授权技术”可以运用到吉利品牌中。2012年12 月,吉利与沃尔沃签署了三份技术转让协议,实现关键技术的的转让。2013年2月,合作建立中欧汽车技术研发中心(CEVT),共同参与平台建设共享平台研发成果。2017 年8 月,吉利-沃尔沃技术合资公司和领克汽车合资公司成立。
2.2 技术吸收能力实现情况分析
技术吸收能力可以通过研发投入(R&D)强度来进行表征。吉利集团完成并购之后,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加大了对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研发投入强度逐年增大,从2009 年的0.47%到2014 年0.97%,在2014 年达到研发强度最大值,由此可见吉利的技术吸收能力在逐年上升,为产生技术协同效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情况分析
本文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2005-2018 年的专利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计算并购之后2010-2018 年每一年的利用式创新和和探索式创新数值。
2.3.1 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前4 位代表某一技术领域,认为一项专利影响的时间一般为5 年,由此判断企业某年的某一专利是否属于创新技术领域,用来分析这个专利在所在的的技术领域是否与企业五年来已进入的的技术领域不同。
利用式创新:企业在在某一年申请的的专利i,其分类号前4 位在过去5 年中出现过1 次,则计数Mi=1,否则计数为0。利用式创新=∑Mi
探索式创新:企业在某一年申请的的专利i,其分类号前4 位在过去5年中未曾出现,则计数Ti=1,否则计数为0。探索式创新=∑Ti
2.3.2 计算结果
根据数据测算结果图3 进行分析,并购之后,吉利利的技术创新能力整体呈现迅速增长的的态势,尤其在并购后的前4年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吉利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式创新方面,即吉利汽车的创新仍以渐进式创新为主;吉利的技术创新路径整体呈现“倒U”型的成长趋势,并购后的4 年呈现迅速增长,2015 年出现下降,但隔年又很快恢复到平稳发展的的态势。这有可能能是由于在吸收外部资源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当外部获取的资源失去其时效性或新技术创新路径开发过程受阻,但通过企业的自我调整,最终实现创新绩效整体上升趋势。
图3 吉利二元式创新路径成长走势图
3 结论
海外并购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后发国家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会将技术获取作为主要目的,但并购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本文在以往研究和对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技术协同效应形成的形成路径,即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整合方式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尤其可以在利用式创新领域加大投入,最终实现技术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