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9-03-18杨莹莹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杨莹莹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及其预后影响。方法 5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 根据患者床号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27例。参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模式, 实验组实施早期集束化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病死率及生存时间。结果 治疗后, 实验组中心静脉压为(11.82±5.47)cm H2O(1 cm H2O=0.098 kPa), 参照组为(11.74±5.51)cm H2O,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35, P=0.9575>0.05);实验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1.29±9.62)%, 高于参照组的(64.38±12.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98, P=0.0268<0.05);实验组平均动脉压为(89.60±15.34)mm Hg(1 mm Hg=0.133 kPa), 高于参照组的(79.27±19.62)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52, P=0.0358<0.05);实验组乳酸为(2.94±1.30)mmol/L, 低于参照组的(4.08±2.51)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56, P=0.0410<0.05);实验组生理健康评分为(12.66±6.17)分, 低于参照组的(16.74±6.70)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276, P=0.239<0.05);实验组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为(5.16±1.64)分, 低于参照组的(6.57±1.92)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015, P=0.0054<0.05)。实验组病死率为7.41%明显低于参照组的3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941, P=0.0180<0.05)。实验组人均生存时间为(135.52±21.62)d, 长于参照组的(30.65±2.87)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9853, P=0.0000<0.05)。结论 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集束化治疗, 其临床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各项危重症状, 降低临床病死率, 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39

感染性休克是指患者因病毒、细菌及微生物造成的脓毒病伴休克, 造成这一症状的原因较多, 其临床治疗难度极大, 患者各脏器功能衰竭、代谢紊乱、组织细胞缺氧等并发症对其生命安全影响较大[1]。对此, 本研究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早期集束化治疗, 延长患者生存期, 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4例, 年龄最小58岁, 最大87岁, 平均年龄(63.7±8.9)岁。其中脑出血患者16例、肺炎患者13例、免疫系统疾病患者9例、肺气肿患者9例、脑梗死患者7例。根据患者床号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各27例。其中, 男33例, 女21例。

1. 2 方法

1. 2. 1 参照组 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模式, 患者收治后立即在其锁骨下区域开放中心静脉, 置管后对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予以实时监测, 并根据患者原发疾病、血流动力情况予以治疗, 对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及抗生素治疗[2]。

1. 2. 2 实验组 实施早期集束化治疗模式, 具体措施如下:①针对低血压及乳酸>4 mmol/L的患者, 需给予其液体复苏, 保障患者在30 min内中心静脉压到达8 cm H2O, 液体复苏无法恢复低血压的患者, 给予其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2021301][3], 以提高患者平均动脉压。②酌患者原发疾病、过往用药、既往过敏史等方面, 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 并针对其原发疾病予行治疗, 对感染区域实施引流, 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情况, 保障引流管的通畅[4]。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感染前后, 针对患者感染病灶区域实施采样, 检测其病原体情况, 对比治疗前后病原体结果, 根據这一结果随时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③患者血氧饱和度纠正发生困难时, 需给予患者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7021464)或红细胞, 尽快恢复患者的红细胞比容。④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予行气道通气, 患者呼吸道压强应低于30 cm H2O[5]。⑤在进行糖皮质激素纠正患者血压时, 需针对患者血糖予以实施测量, 其血糖水平需<8.5 mmol/L。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病死率及生存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 实验组中心静脉压为(11.82±5.47)cm H2O, 参照组为(11.74±5.51)cm H2O,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35, P=0.9575>0.05);实验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1.29±9.62)%, 高于参照组的(64.38±12.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98, P=0.0268<0.05);实验组平均动脉压为(89.60±15.34)mm Hg, 高于参照组的(79.27±19.62)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552, P=0.0358<0.05);实验组乳酸为(2.94±1.30)mmol/L, 低于参照组的(4.08±2.51)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956, P=0.0410<0.05);实验组生理健康评分为(12.66±6.17)分, 低于参照组的(16.74±6.70)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276, P=0.239<0.05);实验组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为(5.16±1.64)分, 低于参照组的(6.57±1.92)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015, P=0.0054<0.05)。

2. 2 两组病死率及生存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病死2例, 占7.41%;参照组患者病死9例, 占33.33%;实验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941, P=0.0180<0.05)。实验组人均生存时间为(135.52±21.62)d, 参照组人均生存时间为(30.65±2.87)d。与参照组相比, 实验组生存时间较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9853, P=0.0000<0.05)。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致病原因复杂, 一般多因患者原发疾病与微循环发生障碍而造成, 患者病情发展速度极快, 临床致死率较高, 据报道感染性休克患者致死率高达35%以上[4]。由于感染性休克原因复杂, 因此其治疗难度较高, 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感染病灶治疗难度大[5]。鉴于此, 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 需采用早期集束化治疗模式, 酌患者实际情况予以积极治疗, 在患者发生全身组织缺氧前恢复其血液灌注, 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措施。所谓集束化治疗模式, 是指在24 h内将若干种重要治疗措施共同实施的模式, 该种治疗模式多应用于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治疗中, 因患者受到病原体感染的影响, 其疾病临床发病率极快, 患者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异常, 极易造成患者血液灌流量不足, 患者病情发展较快。就本质而言,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休克, 皆因患者血液灌流异常而造成, 因此临床治疗休克患者多以恢复其血液灌流为主, 对患者低血压及乳酸高问题予以纠正, 能够在短时间内纠正患者休克状态, 平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6]。针对上述患者实施早期集束化治疗, 在短期内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 从而提高患者血液灌流效果, 能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7, 8]。另外, 在早期集束化治疗过程中, 还需对患者原发疾病予以积极治疗与控制, 防止患者原发疾病对其生命体征造成影响, 从而降低治疗效果。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集束化治疗期间, 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实施监测尤为重要, 是后续多种治疗措施实施的标准。

本研究显示, 治疗后, 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参照组, 平均动脉压高于参照组, 乳酸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生理健康评分低于参照组, 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死率为7.41%, 明显低于参照组的3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 实验组生存时间较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集束化治疗, 其临床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各项危重症状, 降低临床病死率, 应予以临床推广。

参考文獻

[1] 李远辉. 早期集束化治疗在感染性休克的应用效果观察. 江西医药, 2016, 51(9):934-936.

[2] 吴昌儒, 周卫文, 胡循贵. 早期集束化治疗在感染性休克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51(1):107-108.

[3] 彭四萍, 陈军. 早期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广东医学, 2017(18):2833-2836.

[4] 刘荔龙, 赖小燕. 早期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18(8):1036-1037.

[5] 陈梁. 探究早期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影响. 当代临床医刊, 2017, 30(3):3097.

[6] 高洪媛, 屈峰, 董伟, 等. 早期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5, 27(1):64-66.

[7] 朱金源, 李元贵, 马希刚. 影响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 15(4):485-487.

[8] 董桂英, 申彪. 参附注射液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作用.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5):944-945.

[收稿日期:2018-08-13]

猜你喜欢

感染性休克
集束治疗依从性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调查及对预后的影响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观察
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疗效
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在肾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被动抬腿试验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意义探析
每搏量变异度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术中容量治疗的应用价值
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用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效果观察
肾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运用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标准通道与二期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感染性休克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