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

2019-03-18林晓静

黑河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

林晓静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于一篇课文为什么确定教这个和为什么选择这么教的认识,教师常常按照经验来决定,再依据没有理据审视的“经验”去文本中寻找“证据”,导致同一篇文章教学内容却迥异。适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教师心中有目标,就能对教学内容作出恰当的选择。

[关键词]核心目标;阅读能力;文本特点

有两位教师教学《颐和园》一课,分别确定了“紧扣关键词句,引导感悟园的特点”和“引导掌握移步换景的谋篇方法并仿写”的教学目标。由此引发了“阅读教学应以独立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和教学内容”和“阅读教学应以表达为核心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辩论。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到:“怎样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二是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现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为例,谈谈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这一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关注文体特点和特质

教学内容与文体特征密不可分,《颐和园》这篇文章究竟是专门的游记,还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亦或景点介绍类的文章,可作如下分析。首先,从课文题目看,如果是游记,应该命名为《游颐和园》《颐和园之行》或《颐和园见闻》,如果是写景的散文,题目定为《美丽的颐和园》更合适,而课文题为《颐和园》,应该是介绍性的文章,介绍颐和园的文章。那又是向谁介绍呢?从“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等句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是在向游人介绍,向没有到过颐和园、不了解颐和园的人介绍,也向到了颐和园,但是不懂怎样观赏颐和园的人介绍,用的是外形描摹的表述方式,给游客留下形象的感官印象,吸引人们前去参观。其次,从课文内容看,虽然是按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但如果是游记,大都交代游玩的缘由、时间、人物等背景,可本文却没有。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景物的特点不同,描写方法也不同。如长廊的“长”“间数多”用具体翔实的数据表现:“七百多米长”“273间”;长廊的“美”“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还有“三层建筑”“一排排”“上百根”等数字的运用,展现了佛香阁的巍峨高耸、排云殿的雄伟壮观、石柱子的恢弘气势;佛香阁的“高”从“耸立”一词也可以体会到,还可以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感受;用“镜子”“碧玉”一句双喻昆明湖的“静”与“绿”,用“滑”字衬托湖的静等。而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这个“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世界级的文化瑰宝、世界遗产——颐和园的美。这里不但景色美,布局美,更具色彩协调搭配和谐的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的排云殿”“黄的绿的琉璃瓦和朱红的宫墙”,无不彰显世界遗产、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的独有气质,它是那么的尊贵、庄重和肃穆。由此,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选择“紧扣关键词句,引导感悟园的特点”是必要的。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关注学段要求和单元目标

学段目标、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都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教材编写意图也是教师选择“教什么”必须关注的。课标在“阅读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中提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单元导语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单看单元导语“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应该既包括“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方法也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包括按地点转换顺序(移步换景)记叙的方法和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等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再联系课标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到第三学段,学生才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领悟表达方式是建立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的基础上的。再看课后练习,都说明核心目标和教学内容定为“紧扣关键词句,引导感悟园的特点”比“引导掌握移步换景的谋篇方法并仿写”更合适,也就是说,“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才是课文教学的重点,由此激发学生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也正是本组教材编写的目的所在。学习文本中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的写法,体会其用法的精妙,符合课标提出的“体会作者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也切合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中体现的编者意图。

考虑课后练习和课后小练笔,有的教师把“引导掌握移步换景的谋篇方法并仿写”定为教学目標和教学内容并无不可,但如果作为核心目标却不适宜,有拔高要求的嫌疑,因为课标第三学段才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语言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难点。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主题按单元编排,对每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需要教师自己去钻研教材,挖空心思地选择要教的内容,单元导语和课后思考练习题成了主要的凭借。没有独立的习作教材,一个单元两三篇精读课文,一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而且习作的序列并不清晰。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课占用的时间至少是习作课的两三倍。表达时间不足,表达能力如何提高?语文能力要过关,语言表达的训练少不了。从我国课程的编排结构看,不少课文担负着“例文的功能”,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四年级处在从段到篇的过渡学习阶段,本文是四年级第一次出现典型的按游览顺序表达的文章,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为完成小练笔引路,这样的适度“越位”有一定帮助,但初步了解、尝试运用即可,“掌握”的要求不可过高。因为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专题中,《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才是典型的游记,作为学生学写游记的范文更为合适。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力和学情

阅读教学要解决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落差,学生学情就是教学起点,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最需要的内容。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一定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力而选。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学生在三年级就学过。“世界遗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专题,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中感受世界遗产颐和园的优美景色”作为教学内容是适宜的。阅读教学应以独立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和教學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颐和园》一课,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实践活动达成教学内容:结合单元习作,请学生当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注意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景物,景物特点不同,注意描写的方法也不同。这一活动,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对不同景物的描写方法不一样,才能讲出“特色”,要知晓作者的观察顺序,才能有序地进行介绍。由于提示游览顺序和景物特点的词语在教学过程中已梳理,学生能积极应对;又通过教师的点评启发,生生间、师生间的激发互动效应,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融洽。学生当场操练,当场检测,当场评议,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这个过程始终是在教师的有效调控之下进行的。活动中,学生思维通过语言表达得到了实现,从而将品味积累表达内化语言、探究写作思路和感悟文化遗产魅力整合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单元习作——学写导游词作了实战操练。

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三大要素:语文课程性质、学生身心特点和课文特点。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备课时“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把握教材内容当然也包括理解掌握课文文体方面的特点。小学常见的几种文体课文的教学要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寓言教学时需关注故事是怎样讲述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寓意是怎样彰显的;小说的教学要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生活的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散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引领学生穿行于字里行间,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学童话、神话,离不开对艺术的幻想、想象的感受,体悟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品味文学语言的美;介绍事物、解释事理而向读者传播相关知识的常识性课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又有不同,一要渗透科学精神,二要了解说明方法,三要了解百科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当然,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趣味性也不能少。

总之,在根据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关注学段要求和单元目标,领会编者意图,考虑学生的实际,都是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红军.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7,(13).

[2]甘云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6,(11).

[本文为市级课题《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用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编号PTMS18020)阶段性成果;省级课题《基于不同文体的小学语用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XD015)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