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19-03-18张红

黑河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厌学解决策略成因

张红

[摘要]厌学心理是指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甚至厌恶情绪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厌学心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厌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幸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成因;解决策略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阶段,中学生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但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现在,如果要问学生学习的感受,学生十有八九会说:苦!他们总是抱怨作业太多、学校太封闭、生活太单调、竞争太激烈,总是渴望更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于是厌学、弃学甚至轻生之事常有发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

一、厌学心理的成因

1.学生因素

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有些学生没有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该怎样去学,只是在家长、学校的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

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也是导致其厌学心理产生的一个内在因素。这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他们曾努力过,也曾洒过汗水,但不论怎样奋斗,仍然遭遇失败,一次次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导致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放弃了努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取得过自认为不错的成绩,但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教师的表扬,由于长期被教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2.社会因素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QQ聊天、网络游戏、电子书等逐渐成为中学生的新宠。一些学生沉溺其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直线下降。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电脑游戏、手机游戏而逐渐荒废学业,对学习不感兴趣,愈发讨厌学习。

3.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平时工作较忙,回家又要忙于家务,还有些家长在外面打工,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又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住照顾好就行了。孩子不仅在学习上无人辅导,在思想上也无人关心,天长日久,问题越积越多又无法及时解决,导致孩子的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难就逃避。一些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4.学校因素

学校学习的周期较长,学习内容繁琐,加之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师生之间没有真正的互动,课堂气氛沉闷,这种强制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还有些教师对待学生过于严厉,在处理问题时不注意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对其产生反感,不喜欢上这些教师的课,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

二、厌学心理的解决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幸福

学习之路确实充满艰辛,但学习之苦也并非学习的本质特点。教师、家长及全社会都应切实行动起来,变“英才教育”为“大众教育”,尤其要注重激发厌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每一个厌学生都能在自己应有的发展空间内自由、和谐、充分地发展。理想的教育不仅要引领学生去追求幸福,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体验幸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享受幸福的过程。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教师的传授离不开课堂,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师应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提问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⑴落实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严谨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落实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是科学的、系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教师要正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有效调控和引导课堂教学的同时,适时给学生提供互相纠错的机会,还要注意教学语言和板书的规范性。

⑵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使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也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课堂的实效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开放的探索和发现。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交流意在调动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小组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课堂应成为厌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质疑的,教师不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帮助厌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扬其所长,抑其所短,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一旦灰心失望就不会有进步。在做作业时,也要引导学生先做一些简易的题目,然后再做一些较难的题目。在考试时,也要告诫学生答题的原则是先易后难,一般是将整个考试卷先大体看一遍,将容易的试题先做,再做一些有难度的试题。学生消除了紧张情绪,做起试题来就会轻松自如。

要提高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避免急躁情绪,不能强迫他们学习,如果逼得太紧,他们就会变得焦躁、不耐烦,潜意识地产生反抗情绪。要多鼓励厌学生,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和良好成绩,教师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他们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对于他们的错处,不要过多批评,因为过多的批评会令他们情绪低落,所犯的错误更多。

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在课堂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对每一个厌学生都要给予积极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很可能会熄灭厌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奖励应多以精神奖励为主,使学生获得满足感与自豪感,从而变得“乐学”。

4.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要终身学习,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结合当代青少年的特点,把教学内容与当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学会反思,深入的教学反思是改进教学、实现自我发展和优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每节课后的反思,教师不妨为自己设计一些关注点,如这节课学生都在认真听讲、参与实验、研讨做题了吗?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回答了问题,都属于哪个程度的学生?本节课鼓励了几名厌学生?这节课自己的精彩在哪里?最不满意的是哪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良好的境界,其实,“诲人得法”方能“学而不厌”。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矫正学生的厌学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奇.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1).

[2]陆校彬.厌学问题研究现状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3]孙蕾.谈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厌学的影响[J].职校论坛,2010,(21).

[4]王少华.初中生学习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报告[J].教育探索,2001,(05).

(责任编輯 赵永玲)

猜你喜欢

厌学解决策略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