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创新名城建设对南京的借鉴与启示

2019-03-16吴松强徐锋张晓海

创新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国外经验管理体制创新创业

吴松强 徐锋 张晓海

摘 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南京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对标找差补短板。通过借鉴新加坡、以色列、伦敦、亚特兰大等典型创新国家和城市建设的经验,对南京创新名城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南京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创新名城; 国外经验; 管理体制;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0-37-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0.005

1 前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南京市创新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创新资源密集,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加速。

面对全球第五轮产业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国内“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融合等诸多发展契机,南京市委员会明确提出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高质量发展将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标杆城市,不断增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的创新示范作用,争取在新时代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前列。然而与新加坡、以色列、伦敦和亚特兰大等全球主要创新国家或城市相比,南京依然存在差距与不足。本文分析国外创新名城建设的经验,结合南京发展的现状,对南京创新名城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2 国外创新名城的建设经验

新加坡自成为一个有自治权、民主的国家后,利用经济为杠杆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步由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如今已取得初步赶超发达国家的亮眼成绩。自然资源严重匮乏、政治地缘位置恶劣、人口基数小的以色列,采取开放的移民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强化全民创新意识、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全球科技创新排名前九的领域里独占鳌头,远远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伦敦是世界著名的商业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典型的创新城市,在政府提出的“创意伦敦”计划推动下,其文创产业已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曾被时代杂志评为美国富人最想创业的城市——亚特兰大,具有“南部硅谷”之称,其凭借人才储备卓越、基础设施处于世界前沿等无与伦比的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在此进行创新创业,使得汽车、钢铁、机械等工业发展迅速。上述国家和城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致力于使自己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和人才创新高地。

2.1 重视教育

2.1.1 新加坡。新加坡政府积极实施人才立国策略,将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驱动力,并将完成全民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第一,对全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除此以外还对优秀学生实施补贴政策。第二,为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加坡极大地增加了在教育上的财政支出,为全民教育的提高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第三,格外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成人教育促进局。第四,在努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新加坡还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此外,新加坡政府自2007年起推行“未来学校”项目,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体系推动教学创新,树立创新文化。大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极大地促进了新加坡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从小抓起”的一系列措施,使新加坡人民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在短期内飞速提升。据世界经济论坛于2013年发布的《人力資本指数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22个国家中,新加坡的人力资本指数排在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瑞士、芬兰,居亚洲国家之首。国民素质的提高为新加坡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便利,注入了知识的力量。

2.1.2 以色列。犹太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文化基因,因此以色列建国初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所有5~14岁的儿童都应接受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从1年级至11年级。2001年,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3~18岁。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鼓励他们质疑、挑战权威,从而培养有想法、能思辨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侧重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政府对于教育事业和研发工作的资金投入数量就已经很大,其R&D投入比例更是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使以色列拥有中东地区最高的识字率和充足的高技术人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成年人比重超过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与日本并列为亚洲平均受教育年数最高的国家。同时以色列高校的科研力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截至2016年,以色列已建成57所专业性技术学院和7所综合性大学。

2.2 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活动

2.2.1 以色列。以色列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励民众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于移民的创业活动更是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为解决大量移民涌入带来的就业问题,政府在移民安置部下设立了移民自主创业局,开始建立鼓励创业的政策体系。移民自主创业局管辖30个创业促进中心,每个中心都安排专职工作人员、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地方政府代表来协助运转。其主要职责:由专人协助移民修改完善创业计划;提供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供小额贷款和为移民创业的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指导等。

通过鼓励和帮助移民自主创业,以色列建立了覆盖全境的创业促进网络,有力地支持了移民创业工作,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2.2.2 伦敦。英国是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理念,同时采用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因此伦敦政府响应国家政策,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作用,“创意伦敦”小组应运而生[1]。2005年,为重点扶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伦敦市发展局设立专项基金——创意之都基金,为有独特想法或技能的个人、小企业或商人提供资本投资和商业支持,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和热情,政府还为相关人员提供技能培训、给予财政支持、保护知识产权等。伦敦政府亦成立了由伦敦市发展局、英国当代艺术中心等多家机构组成的“第三部门”,在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加强产学研协作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

2.2.3 亚特兰大。亚特兰大位于佐治亚州,佐治亚州实行税收鼓励政策。它提供多项公司税抵免,包括就业税收抵免、研发税收抵免、工作机会税收抵免等。佐治亚州还免除部分产品和服务的州销售税和使用税,如制造业机械设备、工业机械维修、高科技企业的电脑软硬件等,对企业的存货则免收财产税。

优惠的税收政策使得亚特兰大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位居全美第四,有430家在亚特兰大设有分公司,还有可口可乐(Coca-Cola)、联合包裹(UPS)、北美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 Benz)及保时捷(Porsche)等17家世界500强公司总部设立在此。纵览亚特兰大地区的信息技术科技企业的发展,由于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谷歌、Facebook将最重要的数据存储中心设置在亚特兰大,它也成为微软的全美第二个创新中心。可以预知,亚特兰大将成为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聚集地。同时,亚特兰大凭借其惊人的金融支付交易数量正逐渐成为世界级的金融科技中心。

2.3 培育创新文化

2.3.1 以色列。第一,以色列以国家核心价值观为轴心,历史、宗教文化为纽带,增强国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振兴国家的使命感,从而在精神上拧成一股绳,推动国家的进步。第二,以军队为熔爐,熔炼创新精神。以色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而在军营里取得他人尊重的关键在于个人的能力,因此以色列人的团队合作、平等自由、不畏权威的精神得到强化。第三,宣传国家生存困境问题,增强国民危机和创新意识。以色列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政治地缘位置恶劣、人口基数小、自然资源匮乏等。在这些问题上,政府毫不避讳反而大力宣传,培养所有国民的危机意识,让每个以色列人都坚信,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必须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民族的延续[3]。

在这样长期的危机教育下,以色列人拥有极强的文化归属感和国家使命感,人人都将创新作为己任,这样的教育促使总人口仅占世界人口0.2%的以色列(世界上犹太人的数量约1 600万)培养出了16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

2.3.2 伦敦。作为全球艺术和文化之都,伦敦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培养市民的创新思想与灵感。不仅给市民提供接触创意文化的机会,对有创意想法的公民还会给予教育和培训来支持他们的创造生活。同时,伦敦积极开展各类民间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外界先进文化理念。通过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实现创新理念的普及与传播。

创新理念的深入人心为伦敦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意产业的人群不断扩大,伦敦创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2.4 聚集人才

2.4.1 以色列。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以色列独特之处在于,它鼓励和支持全世界的犹太人汇聚以色列。在1950年出台的《回归法》第一章中,规定了“所有犹太人都有权作为移民迁至以色列”[4]。该法案激发了海外犹太人对以色列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纷纷选择回归故土,以色列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同时,以色列政府为外来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为了使外来的研究人员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以色列专门设置了科研人员安置中心,帮助外来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领域专心工作。大量人才的涌入为以色列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针对不同类别的外来科研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促进了高素质人才在以色列实现充分就业。

2.4.2 亚特兰大。亚特兰大所属佐治亚州,州劳动厅会协助企业进行招聘,如发布招工信息、收集并检查申请材料、提供面试场所、安排面试、举办招聘会等;实施“快速启动”员工培训,帮助企业在合适的时间评估、选择、培训合适的人员;实施再培训税收抵免等政策,通过多种措施帮助人才实现就业。

实施“帮助优秀学生”奖学金计划,为高等院校和公立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金融支持,并为居民在州内技术院校学习资助学费。创立经济发展办公室,推动政产学合作,在公立高等院校、经济发展署和企业之间开展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人才鼓励政策的实施,促进高等学府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科技支撑。

2.5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2.5.1 新加坡。新加坡长期坚持和鼓励资本自由竞争的制度,所有资本享受平等待遇。资本的自由竞争与政府对经济实施的积极宏观调控,两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政府制度。新加坡的政府与经济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即两个领域分别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保证市场自主的同时,政府对市场进行间接的、适当的干预和调控。

自由竞争的资本制度为新加坡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核心的动力源泉,同时又重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调控,构建起了一个自由而不混乱的经济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管理职能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保证了社会经济协调迅速发展。

2.5.2 以色列。以色列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示范引导作用的同时,依托市场机制,积极吸引民间和国际的创投机构,共同建设覆盖全国的孵化器网络。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创造了稳定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以色列成为创新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以色列政府还积极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大力培育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为有才华的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经验借鉴。

以色列风险投资市场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已基本形成,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来源。迄今为止,企业孵化成功率已超过50%,孵化器的成功运作促进了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3 国外创新名城建设对南京的启示

通过梳理和总结新加坡、以色列、伦敦和亚特兰大等国家(地区)创新名城建设的措施和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3.1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以色列将创新融入市民的价值观中,人人都将创新作为己任,因此在精神上拧成了一股绳,共同推进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繁荣复兴。伦敦在培养创新文化灵感和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方面,同样是从市民入手,让整个城市都置身于创意创新的海洋。因此,南京同样应该使创新意识根植于大众的脑海中,使人人都坚信国家的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基础,从而为南京创新名城的建设提供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新生代力量。

3.2 完善人才就业服务

面对外来的人才和需要创业的人,以色列政府精确地为人才提供就业咨询服务。亚特兰大则会提供员工培训、协助企业进行招聘,实施多种措施帮助人才实现就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对中高端人才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南京应积极帮助落地南京的人才实现就业,同时有针对性地建设科技员工继续学习基地等平台,对现有的科技人才进行培训,加快培养一批能推动南京创新创业高端化的科技人才。

3.3 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相结合

新加坡政府立足自身国情,保证市场经济自主灵活的同时,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市场机制的自由发挥和政府的适时适度管控,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以色列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依托市场机制,创造了稳定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相结合的制度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类似,因此南京应在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南京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政策建议

经过认真研读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相关材料,总结提炼创新名城建设政策文件高频关键词,仔细分析调研资料,针对当前创新名城建设存在的困难,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吸纳国际顶尖人才等方面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4.1 完善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

推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推进管理权限下放,对科研项目经费实行“拨改投”,改革经费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放管服”改革[5],充分发挥部省市联席会协同作用,完善定期会商机制,重点在市场化机制运用、科教资源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投贷联动等方面找准突破口。政府要把对科技企业和人才的服务牢牢抓在手上,及时掌握动态,主动回应关切;各级职能部门要转变作风,切实维系好各类市场主体的根本利益和重要关切,把服务创新工作当成分内事,既解决好共性问题,又解决好个性问题,着力打造创新名城建设的“南京服务”品牌。

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必须注重约束政府的职能,发挥市场的作用,坚持“两只手都要硬”“两只手都要活”,各展所长、互补短板。政府要转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做引导者、启动者、协调者、监督者,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产资源,以企业获得感为落脚点。

4.2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6-7]。因此,必须打造法治、便利、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创造一流的创新生态[8]。以建设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城市为目标,以国际准则为依据,健全规章制度和地方性法规,提供严格的法律保障和高水平的法律服务,将科技创新和知识创造保护落到实处[9]。

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尊重创新、知识、人才和创造的理念,塑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使一切创新创业的愿望得到鼓励、行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和保护。

4.3 深化高端人才引育机制

深化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建立全面、专业、针对性强的综合考核机制。高层次人才,加强政策引人;非共识性人才,加强市场选择。打破传统的只看资历和学历的人才评价方式,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制度,根据非共识性人才的特点和擅长领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依托区(园区)、企业、跨国技术转移机构等,在创新资源集聚的欧美等科技大国和以色列等关键小国设立海外创新中心,更大力度集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吸引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跨国企业等来南京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集聚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国外专家和高端创新团队,促进国内外名家在宁集聚。

集中高校、国家级平台、驻外使领馆科技处等力量,精心举办南京创新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大活动。加快建设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等合作平台,搭建绿色通道,使南京直通全球创新活跃地区。着力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大学成为创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的源头,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人才与企业科技人才的双向流动。

4.4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强化新型研发机构领头作用。首先,要深化“量”的积累,坚持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业为重点,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项目化落地为路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迈上发展新台阶。其次,要推动“质”的突破[10],提高技术源头的水平。增强新型研发机构与优势学科的紧密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提升机构研发能力。同时,要支持领域相近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联合体,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产业转化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化研究平台,共同推动特色学科群向产业创新群转变[11]。

4.5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配套机制

全面推進“金融资本+科技创新”,运用市场力量打通企业创新全生命周期。应以科技金融和政府服务为主要抓手,以政府、社会、民间合作基金为主,自投、跟投结合的方式发挥政府引导性基金的撬动作用,确保“投得快、投得准、动能大”。

重点完善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合作投向创新的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创新的市场化程度,简化创新成果市场化流程。建设好河西金融城和江北新区基金小镇,培育风投和私募基金集群,探索开展投贷联动试点。

4.6 着力培育创新领军企业

重点突出科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打造培育企业创新集群。一方面,继续推动名校名所人才团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并高水平建好现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培育更多龙头领军企业。另一方面,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利用自身平台资源,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以企育企、以企兴企、以企带企,最终形成现代化的企业创新集群。

推進“本地载体+全球网络”,构建企业创新融入国际的开放格局。一方面,学习借鉴中关村“一区多园”模式,形成以南京高新区为龙头的企业集聚新发展格局,强化平台载体的“主阵地”功能。另一方面,借鉴深圳建设“十大海外创新中心”的经验,适时在以色列、美国、欧洲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建设南京的“企业海外创新中心”,更大力度为在宁企业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提高企业创新集群产出质量。

参考文献:

[1] 熊澄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J].求是,2012(7):58-60.

[2] 赵峥.国外主要创新型城市发展实践与借鉴[J].决策咨询,2011(1):87-92.

[3] 慕丽洁.寻找以色列“创新基因”[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10-24(01).

[4] 张燕.资源匮乏下的创新路径研究:以以色列为例[J].科学决策,2013(4):67-77.

[5] 李明阳.“放管服”政策背景下北京市营商环境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8(31):130-132,145.

[6] 佚名.改善营商环境须下硬功夫[J].小康,2018(22):2.

[7] 邱婷.习近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N].光明日报,2017-07-18(01).

[8] 胡兴旺.优化营商环境的国内外典型做法及经验借鉴[J].财政科学,2018(9):66-75.

[9] 谢俊.差距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路径[J].城市观察,2017(6):25-34.

[10] 杜悦英.利用外资:“质”比“量”更重要[J].中国发展观察,2017(15):8-10.

[11] 黄祥国.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7(22):86-88.

Th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Famous Innovative City for Nanjing

Wu Songqiang1, Xu Feng2, Zhang Xiaohai2, Xia Houxue1

(1.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6;

2. Nanjing Macro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In order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Xi Jinping's socialism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and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mplemen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Nanjing has launched to find the defects and make up the short-board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drawing on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ypical innovative countries and cities such as Singapore, Israel, London, and Atlanta, the paper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njing's innovative city, with a view to enlight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njing.

Key words: innovative city; foreign experience;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猜你喜欢

国外经验管理体制创新创业
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传媒管理体制建设研究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探讨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策
我国儿童户外游戏发展现状及国外经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