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19-03-16韩江波吴林万丽

创新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服务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

韩江波 吴林 万丽

摘 要: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业发展逻辑,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而且是产业价值链提升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促进制造业节能减排,进而实现绿色发展。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推进的基本经验体现为发展服务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制造服务业、采用新技术和利用新产业发展智能制造、强化制造业服务化制度标准和大数据标准的发展与完善、积极促进制造业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等方面。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应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商业运作和管理方式、发展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强化标准建设等领域推进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此外,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强化相关政策配套建设和人才、数据、信息等要素的培育与发展:一是提高财政、税收的支持力度;二是不断深入金融体制革新,創新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技术支撑;四是大力培育与发展人才、信息、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信息技术;服务化;智能制造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0-28-9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0.004

1 引言

无论是基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而言,还是从国际经济增长的过程来讲,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总体上经历产业分工→产业互动→产业融合的演变过程。尤其是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影响,人类经济活动正陆续发生革命性变化,由产品经济逐步转为服务经济[1-4]。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既可被视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又能被看成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主要呈现为服务业转移已陆续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5-7]。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获得重大突破,涌现出陕鼓、海尔等一批从事服务化的制造业企业,但总体上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还存在很大问题。这主要体现为:①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我国制造业企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组装、加工、贴牌阶段,在此阶段所选择的竞争策略基本依赖于“基于成本优势的价格竞争”,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环节。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极大制约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8];②对服务化规律性认识不足。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认识到服务业务的重要性,但基本上将“服务”视为产品促销的方式,仅投入有效资源提供售后服务,而服务理念的商业模式创新亦较缺乏。实际上,服务不仅是一种新的“经营战略”,而且是一种新颖的“盈利模式”,更是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手段”;③核心能力较为缺乏。制造业服务化的快速发展需品牌、技术、渠道、客户等一系列无形资产、知识资产的支持,但我国制造业的关键技术、营销渠道等较为缺乏,严重限制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9];④集成能力不强,且服务业标准较为缺乏。与快速推进服务化转型的全球著名制造业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的标准规范处于“制造领域”,难以向“集成服务”进行拓展,服务业标准异常缺乏,尤其是在提供一系列整体解决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务等领域,与欧美日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⑤核心人才较为缺乏。高级化、全球化、复合化的专业人才可被看成是制造业服务化蓬勃发展的关键,而我国体现在人才培育模式和课程设计上,无论是职业教育方面,还是在职教育培训领域,抑或是教育体系方面,均无法满足制造业服务化对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更需不断增强;⑥服务业生产率低于制造业。服务业生产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水准,但我国服务业的生产率长期低于制造业[10]。2000年,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是第二产业的70.2%;2010年,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是第二产业的78.8%;2012年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是第二产业的86.7%。受制于服务业生产率低、收益低的影响,制造企业显然缺乏足够的动力发展服务业务。此外,我国还存在重复计税、税率偏高、服务业供地较少、缺乏金融支持等很多限制“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歧视和机制障碍。

随着国内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生态环境规制不断严格及新一轮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传统比较优势陆续丧失,加之面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高端回流”与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迫切需要在促进服务化进而加快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重塑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11]。我国于2015年5月出台《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2016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围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加快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高中国制造综合竞争力。实际上,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不仅体现为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过程,而且是价值链重构的过程,更是竞争优势重塑的过程。制造业服务化既可推动产业结构由提供产品逐步转为提供服务、管理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又能逐步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12-13]。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制造业服务化快速发展阶段,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经验,对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很大的价值。

2 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模型及新趋势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2012年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步被发达国家视为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推进剂”,且在产品信息化、信息化集成应用与融合创新等领域逐步深化与提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已陆续被看成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更是大幅度促进世界范围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企业基于顾客为中心,提供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是制造与服务密切结合的崭新产业形态,其一般依靠服务来提升智能能力和依靠制造来推动服务发展,且在此基础上陆续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作为一种崭新且呈现较强竞争力的制造模式,制造业服务化不仅体现为“面向服务的制造”和“面向制造的服务”及二者的密切结合,而且还表现为“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与“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有机统一[14]。按照制造过程所区分的上游研发设计、中游组织制造、下游市场营销3个区间,并结合各区间所主要牵扯到的生产性服务和服务型生产活动,能从理论层面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内涵和逻辑机理进行诠释。

2.1 概念内涵、基本动力及组织形态

就概念内涵来讲,制造业服务化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逐步发展的一个概念,其内涵具有动态性和历史性。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就基本动力而言,制造业服务化的驱动力涵盖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前者是指高层管理者、服务人员及非服务人员,而后者涵盖顾客参与、市场环境、竞争者及供应商。就组织形态而言,制造业服务体现为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的边界陆续模糊,这种模糊既指企业的制造业务陆续转为服务业务,又指企业的服务业务渐渐渗透到制造业务之中。

2.2 表现形式

制造业服务化主要涉及制造业中大量针对中间企业和最终客户的服务,其主要涵盖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和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就前者而言,主要包括新技术研发、物流、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伴随信息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普及应用,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皆凸显互动和融合的趋势。服务成分在制造业中间投入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甚至很多制造业部门的实践功能日益表现服务特征;就后者来讲,主要包括销售服务、维修保养、金融租赁、保险等[15]。伴随国际分工、产业转移的深入推进尤其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很多制造企业将服务视为差异化竞争从而获得高端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制造业亦逐步成为制造与服务相互融合的产业,很多物质产品的产出形态越来越表现出功能性与服务性的不断统一。

信息技术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关键,而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的共生发展态势逐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及新产品。伴随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演化与升级,大规模定制、定制化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等革命性的制造方式逐步出现,而众包、网购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16]。这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业融合的深层次发展,而且也可大幅度推动产业分工往细化方向发展,而产业链的增值环节亦不断增加,最终全产业链逐步发展成为利润增长模式。一种产品无论是从开发和生产,还是从配送、维修,抑或是从其他环节,所产生的价值链全过程逐步趋于分解和重塑,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停留的时间将会非常短暂,很大部分时间将停留于研发、营销等价值链的两端。在此情况下,产业链条越来越停留于生产性服务环节领域。这些服务业无论是在效率方面,还是在增值方面,抑或是在利润方面,对产业链均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其陆续被看成是影响整个产业控制力的决定因素。此外,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还凸显三种特征。

首先,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融合发展陆续成为产业的新特征。制造业服务化不仅体现为服务业强化向制造业领域的渗透,而且表现为服务企业产业链陆续到制造业之中。就前者而言,在实践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的发展可为制造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就后者而言,有些服务企业经过多年的累积,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途径,控制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业务,拥有了一定的发明专利、自主创新设计或销售网络,逐步在全球价值链上确立起高端优势。这些企业为大幅度促进全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增值,纷纷依靠自身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高端领域的控制力,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制造工厂,且依靠其技术、管理、营销等高端优势,植入制造企业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

其次,服务外包逐步被视为全球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上非核心的IT业务环节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的经济活动。当前,服务外包已被视为服务全球化的主要增长动力,其既可大幅度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分工的深层次发展,进而不断增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又能逐步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性的渐渐增强,极大推动服务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及全球化,也可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增强制造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甚至,服务外包已被全球著名企业视为“制造企业提高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全球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日益增多的制造业企业为在实践过程中节省成本和聚焦主业,把原来的“自主经营的服务”逐步外包给专业服务提供商完成。在此情况下,服务外包陆续被视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的主要方式”[17]。伴随二者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和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网络的布局,企业对服务的中间投入不断提高,企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的特征更为凸显,这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一系列生产性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且这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在岸或离岸的外包方式来完成。

再次,越来越多的全球性跨国公司将集聚化、配套化看成是产业组织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产业集聚既可被视为制造业、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特点,又是二者互动推进和融合发展的基本产业组织形式。各种各样的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常常被视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生产制造业集群中,常常存在着一系列为之提供服务的研发、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组织和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组织。这些组织共同被看成是服务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样化、多层次的配套服务,进而大幅度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呈现出典型特征的集聚化、配套化的产业组织形态可大幅度促进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共同分享基础设施、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而极大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不断增强双方市场机会,进一步推动双方密切溝通和共享规模经济收益。此外,还能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大量的市场机会,促使服务经济嵌入实体经济之中,陆续强化整个产业链的增值能力,促进区域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

3 制造业服务业的全球实践及其基本经验

3.1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的演变路径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分解与重新集成,而重新集成的产业价值链不仅涵盖制造业价值链增值环节,而且包括服务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制造业服务化在全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深层次推进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不断崛起,发达国家将丧失竞争力的非核心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此外专注于经营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的且具有高附加值特点的服务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产品服务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逐渐获得兴起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制造企业实施所谓的“服务化”升级战略,认为“产品+服务”是未来全球市场的核心产品形态和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而无附加服务的单纯产品最终必将被市场淘汰,为此其逐步把高附加值、高利润的服务环节作为核心环节回收到企业内部[18-19]。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地区虽实施了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的相关战略,但其旨在掌控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这并未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自2012年以来,基于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等现代科技为基础的服务化升级,逐步在实践中被看成是国际制造业升级的新趋势。发达国家积极利用此机遇,快速实现了制造业的服务化升级,增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且继续引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

3.2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的对比分析

服务化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更是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重要增值点和全球产业高端化竞争的焦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服务化被跨国制造企业视为迈向高端化、高级化转型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欧、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在传统制造业收益降低和利润减少的背景下,纷纷把本国经济振兴、繁荣发展的重心寄托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上,并希望引领新一轮制造业发展的潮流。美国制造业的全球服务化水平最高,其约有3/5的制造企业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而欧洲国家中服务化水平最高的是荷兰和比利时,分别约为40%、35%,而最低的法国约为19%,欧洲其余的国家总体上在20%~30%之间,而我国只有约1%的企业可被视为服务化企业[20]。在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要素构成中,发达国家在通信、金融、保险、专利、特许权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性服务领域,总体发展优于发展中国家,而涵盖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虽亦基于服务者的角色,陆续嵌入全球价值链,但总体发展层次很低。

当前,制造业领域所体现的分工日益复杂,而产品停留于生产过程中的时间约是全部循环中的1/20,但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约占19/20。此外,产品体现于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一般低于产品价格的2/5,而超过3/5的产品增值则很大程度上形成于服务领域。这充分表明: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转为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就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而言,发达国家及地区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呈现出典型的上升趋势,当前服务中间投入在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的比例约为7/10。在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中,约有34%被视为参加服务类的工作,而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约占全部制造业产出的1/5~1/4[21]。相比20世纪70年代早期,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造业中服务的投入约增长10%;相比20世纪80年代早期,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也为10%;加拿大、美国、丹麦、荷兰制造业对服务投入依赖度的增长幅度亦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很多发达国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凸显明显呈上升趋势。基于制造业产出服务化而言,这主要涵盖销售服务、维修保养、金融租赁等方面。包括GE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IBM公司、西门子在内的全球很多跨国制造企业,逐步由产品制造商转为“产品+服务”的提供商。美国GE公司在提出“去金融化战略”的同时,出台“工业互联网”的新战略,以全力塑造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为核心,积极抢占国际航空发动机、大型医疗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的主导权,其“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已超过公司总产值的2/3。此外,美国GE公司还基于B2C运作模式,有效开展在线销售、在线设计、在线咨询等相关的服务,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大力促进产品生产与网络营销的一体化。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积极创新商业模式流程和管理运作模式,主动参与发动机维护、租赁等服务,其创造的服务型收入超过公司总收入的3/5。IBM公司立足于制造业,广泛开展IT业务,提出借助于服务产品化的方式不断革新IT服务,进而逐步成为提供网络、软件等一系列服务的全球著名跨国企业[22]。西门子、博世、蒂森克虏伯等多家德国公司紧紧围绕工业4.0,正逐步转型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进入2010年以来,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制造业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和德国的工业4.0战略尤为值得关注。①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战略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以机器、设备、集群、网络而塑造的庞大物理世界,其能在很多关键的工业领域与大数据、数字分析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战略的核心表现在信息供应网络领域,依靠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宽带网络与人紧密结合,对制造领域的诸多环节植入不同的传感器,并进行实时感知与数据收集,最终依靠数据对工业环节的准确控制逐步实现工业生产服务化、智能化及网络化;②工业4.0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工业4.0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生产与服务模式,其可有效推动“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紧密互动,且在产品生命周期内逐步实现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其主旨在于积极促进互联网与工业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诸多环节进行深度融合,且对传统工业进行大力改造和转型升级,从而逐步强化工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服务水平与竞争力[23]。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其不仅注重与工业企业进行融合,而且还注重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实现融合,进而将个人客户与产品的特殊性融入设计、配置、订购、计划、生产、运营、回收之中,最终推动制造业从单纯的产品制造陆续转为服务型制造。

3.3 全球制造業服务化的基本经验

长期以来,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及地区,非常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并充分依靠其在研发设计、物流运输服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掌控国际生产网络、产品价值链高端环节,并积累了丰富的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经验。

3.3.1 发展服务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制造服务业。为重振制造业发展,进而不断促进制造业企业陆续向服务价值链拓展,发达国家积极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不断革新商业运作组织模式,进而为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的发展创造便利条件。美国积极制定与出台“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资助等一系列方式,全力锻造基于3D打印技术、云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大量制造业创新中心,而其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不断凸显体现消费者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化需求的特征。芬兰积极开展制造业服务化的工作,将“服务业和服务创新”视为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顾客为中心的服务业是芬兰竞争力的来源”的理念,先后科学推进制造、服务、运营模式等的“创新工作计划”,进而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持续、快速发展给予全方位、多层次等一系列引导和大量的资金支持[24]。发达国家发展服务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制造业服务化,在企业层面均着眼于塑造新型的企业—顾客关系,依靠高效互动及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使客户体验式地参与产品生产周期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商业价值。

3.3.2 大力采用新技术和利用新产业发展智能制造。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企业可利用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等一系列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不断提升工业设备、数据传输、智能分析的能力,进而极大增强制造企业的制造效率与服务能力[25]。美国、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抢占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的先机,纷纷采用智能制造的先进制造方式。这在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这两国注重基于信息物理系统为中心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借助于智能制造来陆续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从而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产业的发展,这可为制造业服务化带来崭新的发展动力。此外,在日本的I-Japan战略中,也凸显依靠智能化的制造方式来不断强化制造业的顶层设计,进而不断适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全球发展趋势。在欧盟的工业4.0中,也非常强调利用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在利用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兴制造系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3.3.3 强化制造业服务化制度标准、大数据标准等发展与完善。美、德、日、英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借助于塑造标准、规范、机制,科学引导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美国积极构建大量的规则和标准,并将此作为信息沟通、技术合作、知识交流的载体,且在此基础上逐步向企业大力推广制造业服务化的管理标准、规范机制、运作流程及商业模式。德国、英国等欧盟国家注重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此外还积极促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开放化,进而为本国服务业开拓全球市场创造条件。日本制定了大量与企业有关的认证体系,借助于这些认证体系不断强化与健全制造业服务化市场的良性运作。甚至在国际性的场合,很多发达国家在WTO、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谈判中,均把服务贸易标准视为重要的谈判条件。这充分表明:制度、标准、规范越来越成为影响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2013年以来,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亦非常重视通过标准制定来促进大数据的发展、完善及共享。借助于大数据的标准制定、完善及共享,对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能依靠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至于那些专注于做“小而美”模式的中小微企业亦能依靠数据做服务转型;而面临互联网压力之下必须转型的传统企业,更须充分借助于大数据的价值,不断提升资源的生产效率与利用效率。

3.3.4 积极促进制造业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向来注重把“服务外包”看成是发展實体经济的战略支撑,并先后制定与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其进行大力支持,而服务贸易、服务投资陆续被视为全球经济合作的新热点和新趋势。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包方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总量约为全球的95%,其余国家的比重约为5%。从离岸业务角度看,美国的份额超过50%,为全球最大的服务外包发包国。为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美国科学规划和认真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服务先行”的出口促进策略,通过这些策略大力推动其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等行业发展[26]。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实施服务外包的主要原因在于:①全球竞争的关键从一般技术转为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将一般技术的生产与服务外包出去,可最大限度地开发核心技术和维持企业的竞争力;②伴随全球竞争的范围逐步从“区域”转为“全球”,若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本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端发展,服务外包被发达国家及地区普遍认为是较为有效的方式;③服务外包不仅可减少企业生产成本,进而提高利润,而且还能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上,专注于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业务的发展。

4 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推进路径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凸显相互依存、融合互动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品及新服务,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从产品经济陆续转为服务经济和推动生产体系从制造化逐步转为服务化。

4.1 制造业服务化推进的适应性策略

发达国家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经验给我国带来很深的启示。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可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采取适应性的策略循序渐进地推进。这主要体现为:①大力依靠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制造业组织运作模式、商业管理机制、营销构建方式。企业可被看成是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经济主体,而社会大众各种各样的特色化、个性化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制造企业在此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陆续革新已有的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不断推动大量新型服务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现代前沿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良性运作,有效整合和配置分散化、多元化、优质化的制造、信息等服务资源,从而尽量获得与制造相关的大量服务,不断推动企业的服务设计、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最终逐步实现较为准确的远程控制、客户互动参与治理模式;②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应通过各种方式推进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陆续增强制造的柔性,深层次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27]。逐步推动管理体系朝着健全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借助于逐步革新信息技术,大力优化制造业流程,尽可能地提升企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断完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与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③深入推进国内企业国际化战略,不断提高国内企业产品的国际服务水平。不断加强与全球跨国公司的密切合作,尽量利用跨国公司的营销、服务网络拓展我国制造企业产品的市场空间。积极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不断发掘我国产品、服务的市场潜力与价值,从而使我国制造业服务外包逐步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领域延伸,不断提升我国制造的全球服务水平;④强化标准建设,促进制造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明晰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路线图,充分展示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与带头功能,普及应用较为先进、多样、典型的制造业服务模式。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大型企业、行业联盟进行密切配合,协同制定与智能制造有关的技术标准规划。有效依托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不断强化对制造业服务化标准的制定与健全,通过各种方式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家标准化进程,大力促进我国服务标准的区域化与全球化。

4.2 制造业服务化推进的主动性策略

除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发展制造业服务化的相关经验之外,在推进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中,还应采取主动性的策略,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来加强相关政策配套建设和人才、数据、信息等要素的培育与发展。①提高财政、税收支持力度。我国很多传统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而高技术服务业在与其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面临资金缺乏问题,因此可成立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或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为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整合提供重点支持。积极构建制造业服务化的科技支撑服务平台,通过这种政策大力支持具备一定规模和条件的企业,通过有效开放创新资源的方式大力促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借助于一系列的政策手段积极支持制造企业在研发设计、产品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拓展价值链。此外,还应不断加强对我国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政策扶持。不断地创新财税政策,积极鼓励制造业企业,逐步加大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研发中心的投资并购活动,尽可能地推动一大批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和实力设立相应的海外销售服务中心。②不断深入金融体制革新,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积极促进金融领域创新,逐步提高金融市场对高技术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跨边界整合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型中小服务企业、制造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③强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起着关键的作用。应立足于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关键技术,不断强化工业软件、生产过程控制与管理系统、智能工业设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相关技术,有重点、分层次地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陆续强化突破制造业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核心环节,不断提高重点行业技术集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应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化技术,这三大技术能有效支撑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环节——消费者大数据的传递、处理及使用,而大数据产业、信息通讯产业、智能化产业其实就是制造业服务化升级的基础产业。④大力培育与发展人才、信息、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无论是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高技术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均需高级生产要素提供强大支撑。加快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有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学院的人才培育作用,积极利用企业及相关培训机构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主动健全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广泛吸收全球高端人才。除人才之外,信息、知識等高级要素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大力提高人才对信息、知识的分析与提炼能力,逐步健全高效的网络安全制度和组织机构,有效规避高级生产要素泄露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余淼杰.加工贸易与中国企业生产率:企业一致性理论和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刘斌,魏倩,吕越,等.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J].经济研究,2016(3):151-161.

[3] 樊秀峰,程文先.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估算与影响机制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6):81-93.

[4] 许和连,成丽红,孙天阳.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效应:基于中国制造业微观企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7(10):62-80.

[5] Szalavetz A.Seri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ew Economy:experiences in Hungarian Companies [J].Journal of Marketing,2003(7):54-55.

[6] Kastalli I V,I.ooy B V.Servitization: disentangling the imapact of service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manufacturing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3(7):169-180.

[7] Feenstra R C,Li Z,Yu M.Export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4(4):729-744.

[8] 林凤霞,刘仁庆.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模式选择与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7(11):31-36.

[9] 黄群慧,霍景东.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与问题:国际比较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3(8):92-93.

[10] 许立帆.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思考[J].经济问题,2014(12):82.

[11] 徐振鑫,莫长炜,陈其林.制造业服务化: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现实性选择[J].经济学家,2016(9):59-67.

[12] 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l.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 夏杰长.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并举[Nl.人民日报,2015-05-21.

[14] 孙林岩,杨才君,张颖.中国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攻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5] 李培楠,万劲波.工业互联网发展与“两化”深度融合[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216.

[16] Grossman G M,Rossi-Hansberg E.External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dux[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2):829-858.

[17] 劉叶.刘伯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群而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6 (6):16-28.

[18] 高煜,曹大勇.工业互联网革命与中国制造业升级[R].光明日报,2012-12-14.

[19] 黄顺魁.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5(1):48-51.

[20] 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演化机理及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研究,2013(1):13.

[21] 陈永广.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工业评论,2015(11):41-45.

[22] 郭怀英.制造业服务化:国际趋势及其启示[J].全球化,2013(9):10-103.

[23] 杨帅.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比较、启示与应对策略[J].当代财经,2015(8):99-105.

[24] 陈丽娴,沈鸿.制造业服务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和要素结构: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PSM-DID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7(5):64-77.

[25] 赵国栋,等.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革命与数据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6] 李胜旗,毛其淋.制造业上游垄断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7(3):101-119.

[27] Amid M,Wei S T.Service Off shoring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the US[J].The World Economy 2009(2):203-220.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n Jiangbo1, Wu Lin2 ,Wan Li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Henan 473061;

2.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3.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Henan 473061)

Abstract: As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logic,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ulcrum for i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industrial value chain.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us realizing green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experience on the servitization promo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t i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at, development serves for consumers personalized demand, adopting new technology and new industry to develop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strengthen the service standard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big data standards,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service outsourcing, etc. On the basis of fully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e should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nnovate busines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develop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mode,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s, so as to finally promote the servitiz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ddi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lents, data, information and other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Specifically, first, increasing fiscal and tax support; second, continually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ystem and innovate the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third, strengthening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fourth, vigorously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alents,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other high-level factors of production.

Key words: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tizati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猜你喜欢

服务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现状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职业教育界要高度关注制造业服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