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迈向深度学习
2019-03-15刘成军
刘成军
教学中顺应、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坚守儿童的立场,这一观点早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可。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仍不乏“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些教师常常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儿童的思维,以成人的立场遮蔽儿童的立场,致使学生在阅读中时常陷入“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窘状,学习思维逐渐滑向“浅表化”“碎片化”的边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立场上通过合宜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应答,从儿童的学习需要出发,探寻顺应、适合儿童阅读学习的方法、路径和策略。教学实践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如能积极主动地通过感知、思维、想象、意志、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参与,以建构的方式整合学习内容,反思阅读效果,在陌生、全新的环境中实现学习经验的迁移和运用,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改善阅读效果,使其学习过程逐渐走向更深、更广。
一、激发动机是深度学习的动力保障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效果。根据儿童学习兴趣“短时、随机、多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激励、激将、示弱”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激活动机改变学生的阅读行为,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乐此不疲的学习状态下,才会更好地进入深度阅读的情境中。
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你们能否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提出一个有价值、有创意、有意思的问题?注意!这个问题的质量要高,必须能引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才可以。”学生立刻打开课本拿起笔开始阅读。课堂观察显示: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认真思考,筛选、确定自己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们陷入沉思的学习状态让笔者深深感受到:深度学习的起点,在于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动机;深度阅读的发生,在于个体阅读投入的程度;深度学习的能力,倚靠高强度的情感支撑。基于儿童的阅读立场,激发学生深度阅读动机,比指导、纠正阅读行为更重要,它是促成深度学习发生的动力保障。
二、挑起“矛盾”是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后,阅读需求须进一步增强,这个时候需要有效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行为。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问题过易或过难都将影响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此时的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其学习方面的各种可能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挑起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应该看到,儿童在心理上是不成熟的。基于儿童立场,教师在课堂上须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因势利导,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搭建支架,制造引发思考、挑起学习的“矛盾点”,并将这些“矛盾点”作为学习载体巧妙地勾连起来,促进知识结构化,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信息的精致加工,从而真正迈向深度学习。
教学《少年王冕》时,笔者梳理了近10位同学的问题,如:课文写王冕家境贫寒和荷花之美,有什么特殊的用意?這两点有什么联系?王冕明明喜欢读书,为什么却对母亲说在学堂里闷得慌?王冕很孝顺,为什么不把积攒下来的钱给母亲贴补家用?王冕读了很多书,明白了很多道理,这里的“很多道理”指哪些方面?同样是雨后美景,为什么别人熟视无睹,王冕却被美景打动,产生了画下来的想法?笔者把几位同学的名字和问题分别写在黑板上,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发表看法。课堂上学生们的发言很精彩,思路开阔,观点鲜明。在此环节中,教师只是引导出适合学生讨论和交流的“矛盾点”。学生通过“矛盾点”这一学习载体,回归属于自己的场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之间进行一次次的思维碰撞和言语交锋,完成对学习信息的重新建构和精致加工。
站在儿童的立场分析,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往往会让他们产生“征服困难”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教师从成人立场转至儿童立场时,会理性地从传统强势的话语主导位置中自觉隐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只有当学生真正自信、自主、自由地学习了,才会更好地投入到阅读期待和反思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文本的深度加工和深度理解。
三、充分表达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
挑起“矛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引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理性地建构,充分地表达,一句话,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深度学习对应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维度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基于问题的充分表达,需要在情境化的“学的活动”中,由学生的自主建构实现自我转化。教师的作用应当是创设情境,提供支架,做出利于学生自我反思的恰当性评价。
《少年王冕》课例中,一位学生提问:“同样是雨后美景,为什么别人熟视无睹,王冕却被美景打动,产生了画下来的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因为王冕善于观察!”“或许是王冕具有绘画的天赋,遇到合适的时机,王冕就一触即发。”“我认为王冕读了很多书,他对于美的感受力远远超过别人,所以别人觉得是司空见惯的景色,王冕却觉得美妙绝伦。”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写王冕把攒下来的钱托人拿去买画画的颜料,孝顺的王冕为什么不把钱给母亲贴补家用,从这里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热议。大组交流时,鲜活的、精彩的观点一次又一次诞生,得出以下结论:(1) 文中两次的“攒”字,可以看出王冕是个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人;(2) 不把钱给母亲,而用来买书读、买颜料画画,不是王冕不孝顺,而是说明王冕小小年纪胸怀大志、想得长远;(3) 画画逼真,卖了好多钱,说明王冕画技高超,很受欢迎;(4) 来日方长,多读书会画画,有了经济来源,王冕可以更好地孝顺母亲。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体会出王冕超出同龄人的坚韧性格和远大志向,这些课堂上生成的精彩观念和想法,得益于教师帮助学生在已知经验和新知之间建立了联系,得益于儿童拥有足够的信息加工和思考时间,得益于教师秉持了“以学定教”的儿童立场,得益于深度学习加工策略的合理应用。
(作者单位:徐州市邳州运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