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生长点”
2019-03-15干露
干露
生长点,植物学上通常称为分生区,这儿的细胞分裂活动旺盛。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也有促进学生思维的机会,如果激发得恰当有效,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生长点。
以苏教版小語五上第6单元为例,课文依次是《天火之谜》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诺贝尔》 《滴水穿石的启示》。学生认识了富兰克林、谈迁、诺贝尔、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说不尽道不完的启发。教材安排的《习作6》,是关于看图写故事。我静心思考,又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大胆更新了本单元的主题习作:《我变成了______________》,横线上补充的是一个人,一个深深吸引着你的人。
我的推敲如下:
一、关于四篇课文的脉络
《天火之谜》: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诺贝尔》: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主要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成功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以上,是借助《语文教学参考用书》梳理出来的课文主要内容。虽然体裁不完全是关于人物的,但每篇课文都有一目了然的人物,支撑着一件事或一个观点。
二、关于四篇课文的人物
富兰克林、谈迁、诺贝尔、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不论古今中外,都有其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人无完人,无可争议。课文中的人物,在事例中被烘托出某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触碰到其显著的特点,比如: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谈迁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诺贝尔的热爱科学、无私奉献;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三、关于四篇课文的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生在课外自主拓展阅读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接触到很多人物,而能被学生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的人物,应该是因为其自身散发出的感染力。若能借助《我变成了__________》主题作文的思考,顺势激趣引发学生回顾所阅读的书籍里的人物群,投入地选择一个自己心驰神往的“变身”对象,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儿呀!
四、关于主题习作的操作
关于《我变成了_______
___》主题习作的思考,建立在学生准确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上。专门用了一节课时间自由讨论,学生们叽叽喳喳之后,陆陆续续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要变成的人物:罗恩、李白、法布尔、比尔·盖茨、诸葛亮、白娘子、赫敏、刘备、哈利·波特、霍金、爱因斯坦、唐伯虎……
让学生简要陈述了自己对这个人物心驰神往的原因后,再分类概括,比如:把人物当偶像一般崇拜,或把人物当朋友一样相处。于是,当自己“变身”后,自然而然按照人物固有的个性特征为人处世,通过一件小事,入情入境地自导自演起一出戏来。
譬如,莫郝凡写的《我变成了罗西》和钟可涵写的《我变成了法布尔》,是两篇风格截然不同的习作,这与小作者本人的爱好息息相关。莫郝凡是男孩子,他崇拜的罗西具有冒险家的特点,为了再次挑战飞行极限,不断发明创造合适的装置;钟可涵是女孩子,生活中的她,就是一个爱虫子的女汉子,她所写的法布尔的新故事,其实就是自己做过的真事儿。看来,《我变成了___________》主题习作,不是胡思乱想,而是遵循人物特点与自身认知倾向,是现实与想象的整合。
阅读与写作的“生长点”,就这样“得来全不费工夫”。阅读,变得深入浅出,有迹可循;写作,变得水乳交融,津津有味。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