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文的“情”,绽放课堂的“味”
2019-03-15武月棠
武月棠
一、倾情读透教材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干什么呢?一个字——“读”。怎么个读法?要变换角色地读:如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读,以学生的身份读,以作者的身份读等等;或变换方式地读: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表演式诵读,潜心默读等等。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在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读到让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立起来和自己对话,读到连课文的作者也站在了自己的面前和自己在对话。
二、铸情打造课堂
1. 用“情”导入课文情境。再次教学《姥姥的剪纸》,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亲情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将永远是你停靠的温馨港湾;亲情是我们每个人永不枯竭的动力。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笑源继续走进那个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再次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我温情的语调、动情的导语帮助学生对本课情感基调有一个把握。教学情感类课文,如果感情基调不对,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水过地面干。
2. 用“情”提出自读要求。我们都知道,每讲一篇课文,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一个能贯穿全文的统领性问题。我是这样布置的:“下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第1—6自然段,看看哪些细节打动了你的心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姥姥剪纸的与众不同,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语,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和发现。”这样,在布置自读要求的时候,用上一些动情的词,学生们就会用情、用心去品读,就会更加亲密地与文本对话。
3. 用“情”激励阅读批注。学生自读的过程,也是教师巡行指导的过程。这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同学读书时走马观花,批注更是寥寥无几。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激励。我当时这样说:“同学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笔墨,这姥姥的剪纸呀,就像满天的繁星一样,散在星星点点的文字里,如果你有一双慧眼,就会发现这样的地方还真多。”这样一激励,同学们会把头埋得更低,读得更起劲了,批注也多了起来,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慧眼的好学生。
4. 用“情”评价个性回答。到了学生汇报、交流的环节,面对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回答,我们如何处理呢?这是教师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课堂评价,也是体现一个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最重要的地方。这个环节处理好了,一节课便水到渠成。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作出的不同回答,我们要给予相应的评价。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评价时要用“具体”评价语,千万不能用“万能”评价语。像什么“真好”“真棒”“不错”……这样笼统的激励,只能让学生感到飘飘然,他们只知道自己是打了胜仗了,凯旋而坐;至于为什么能打胜仗,一概不知。诸如此类,还有评判语“错”“不对”……一棍子打死,从此,孩子的自信心破灭。所以,我们评价学生一定要有针对性,并且要有真情实感,要发自内心,不要矫情做作。
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我们要真诚地给予表扬,如:“你真会读书”“你的理解很独特”“你体会得很深刻”“你真会品味文字”……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其他学生与众不同的精彩,让不同的学生张扬个性。这时,总有个别学生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令我们眼前一亮,因为我们课前根本没有预设到。这时,先别急着去评价,因为:既然他的回答令老师大吃一惊,肯定大多数同学也没反应过来。这时,要把评价的权利第一时间让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说明他们也理解了。然后,你再赞扬这位同学。
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我们千万不要批评他。我一向信奉的评价原则是: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因为人无完人,一批评他,不但影响了自己上课的情绪,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两败俱伤。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这样微笑着说:“孩子,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但是没有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来回答,是不是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没事,后面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好吗?”或者是“谢谢你,孩子,你的不小心出错给其他同学提了个醒,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他错了,但是,老师没有责怪他,羞愧之心一定会驱使他以后认真听课。这样,就让学生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 用“情”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段,我们有必要精雕细琢,反复品读。在本课中,我安排以下句段作为指导朗读的重点:
“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学生谈完体会后,我先让其读出姥姥的“神”,然后指导学生加上自发的动作、神情,夸夸姥姥的“神”,再同桌互相夸一番,最后集体夸一夸。这样由点到面的层层递进式地指导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句段蕴含的情感。
“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我让学生瞄准一个感叹词“嗬”和一个感叹号,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惊讶也好,赞叹也罢,佩服也对,指导同学们读出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我先让学生数一共有六个“剪”字,然后学生分工合作读三大行,一行读两个“剪”字;第二行仍这样读,但速度稍快些;第三行读得最快。最后,我总结:“瞧,姥姥剪得这么快,已经熟能生巧了。”这样,同学们于无形中感受到了姥姥经过长年累月地剪,技艺娴熟了,同时,又为突破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这段话是作者情感迸发的高潮,我采取了创设各种情境,以掀起学生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涛,伴随着由弱渐强的音乐旋律《回家》,教师先是入情入境地范读,激发起学生抒情的热度后,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配乐集体诵读。这样,既渲染了气氛,又升华了情感。
6. 用“情”牵动学生释放。我抓住文中的一处感情生发点——“……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我便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其实姥姥是个明白人,她知道外孙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疼他爱他的自己,会离开生他养他的小屯。想一想:姥姥对我有着怎样的期待,我又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任选一个角色,说一说他(她)的心声。”
学生们写好后,我选了几对搭档,让他们深情对白,契机引导学生要珍惜亲情,学会感恩。这样一来,同学们把自己已经获得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读是为了积累语言,那么,写无疑是为了升华情感,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就是学语文。课内练笔,读写结合,注重实践,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7. 用“情”回归课文整体。至此,学生扎扎实实地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一趟。这时,我和学生共同走进了“聊天室”。我循循善诱道:“同学们,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文章字里行间所流淌出来的情感却让我们意犹未尽。那么,此时的你想对姥姥的剪纸做出怎样的评价呢?”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得很精彩。最后,我一总结:“是啊,这姥姥的剪纸呀,不仅反映了姥姥的心灵手巧,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会说话、会传情,它是连接祖孙俩情感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姥姥的剪纸把祖孙俩拉得很近很近。最后,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读一次课题。”到此为止,我在课堂上运用丰富多变、震撼学生心靈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移情给学生,整堂课情深深、意浓浓、爱绵绵,师生被祖孙俩相濡以沫的亲情洗礼,课堂被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温润。
总之,情感类课文离不开“情”字,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倾注所有的情,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换、情与情的碰撞,学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你的课,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山西省平遥县汇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