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目标,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9-03-15章芸
章芸
秋风送爽,在艳阳高照的九月,我们青年教师又一次齐聚凤凰母语工作室,开始了全新的学习之旅。本学期,凤凰母语工作室以“基于核心目标及学习策略的阅读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专家进校园,工作室集中研讨,教师论文撰写评比等活动,带领一线教师们深入文本,研讨核心目标的设定及学习策略的选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目标更清晰,环节更高效。
9月18日,听了我校老师与浦口实小老师同课异构的两节课《地球上的两顶“白帽子”》以及倪鸣老师对这两节课的点评,我受益匪浅。倪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起分析了两节课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对比中深入研讨,既肯定了两节课中的可取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两节课的相同点
1. 教学环节相同。
两位老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上,都由课题导入,通过检查预习,相机指导生字词及课文朗读再到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寻找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课堂教学中,两位老师也同时安排了写字教学的环节。倪老师特意指出,虽然学生现在已步入中年级,但三年级老师仍然要重视写字教学,千万不可马虎。
2. 教学核心目标相同。
两节课的教学核心目标都是准确提取信息,寻找关键词。倪老师特意追问我们在场的听课老师,为何这两节课的核心目标都是准确提取信息,寻找关键词呢?这样的核心目标设定的究竟准不准确呢?在经过现场的一番讨论后,倪老师总结指出《地球上的两顶“白帽子”》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学生更易于通过寻找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才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通过指导他们寻找关键词,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准确地提取信息,感知课文。这是由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最后,倪老师还结合某位老师亲身阅读的经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核心目标的设定也可由我们阅读者的阅读感受所决定。在亲身阅读《地球上的两顶“白帽子”》一文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勾画下来,通读全篇后,通过勾画下来的关键词语,我们就不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而这样的学习方法也正是我们需要传授给学生的。
在谈到核心目标时,倪老师更延伸谈及完成核心目标的几个课堂要素:① 有指向;② 有过程;③ 有实践和反馈。第一位老师为了完成核心目标,設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白帽子”指的是什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作用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寻找关键词,完成自学表格。第二位老师设计的核心问题则是:自读课文,并思考两顶“白帽子”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倪老师在现场征询大家的意见,这两种不同的指向性的问题,哪一位老师的设计更好呢?大家举手表态,倪老师集中点评,第一种指向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寻找关键词。因为这一指向性的问题与课文的文路相符。课文正是由两顶“白帽子”的特点及其作用两大部分构成;而第二种问题的答案分布在课文的各个部分,与课文的文路不符,学生在完成这一指向性的问题时,更容易出现混乱,不利于学生寻找关键词。所以,在设计指向性的问题时,老师要注意与课文文路相吻合。
第二,有过程。倪老师指出在关键词语中有一级和二级之分。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时,都注意到引导学生先找到一级关键词,再在一级关键词之下,继续深入寻找二级关键词。由一级词语深入到二级词语的理解,这正是在完成核心目标时的过程性体现。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学会放手,将老师的告知变为学生的发现,这才能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的发生。
第三,有实践和反馈。学生在一节课中是否真正学有所得,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对学生就训练点进行检测。两位老师在两节课中都设计了检测内容,但内容安排不同。第一位老师让学生在对课文概括性的语段中填上关键词。而第二位老师则是出示了一个课外的语段,让学生在语段中,通过运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去准确提取信息。两位老师设计的实践反馈内容哪一个更适宜呢?答案是后者。因为实践环节、反馈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的能力及思维有无进阶。第二位老师引用课外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更能真实地检测到学生对该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都同时关注到课题中的双引号。
课题《地球上的两顶“白帽子”》当中含有双引号,两位老师在由课题导入时,都关注到了。但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关注课题里的双引号时,处理方式不同。第一位老师提问学生:“你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和我们平常所学的课文标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学生答:多了一个双引号)第二位老师在书写课题时故意漏写了双引号,同时向学生提问,“我的标题写完了吗?还缺些什么”?(学生答:双引号),老师接着追问,“为什么这里需要加上双引号呢”?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白帽子”并不是现实意义中的白帽子,而是南极和北极。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的双引号时,显然,第二位老师挖掘得更深,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二、两节课的不同点
1. 教学内容选取不同。
两位老师虽然设定的核心目标是相同的,但选取教学的内容却并不完全一致。第一位老师更多的是立足于全篇,在课文中寻找信息;而第二位老师更多地立足于段落,通过教学“白帽子”冷的这一特点,在段落中学会寻找关键词。在这里,倪老师补充小学三个年段在教学侧重点上各不相同,一二年级侧重学词,学句;三四年级侧重学段落;而五六年级侧重于学篇章,三个年段层层递进,呈螺旋式上升。
2. 学习方式不同。
两节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第一节课主要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开展;而第二节课多以自主学习的形式来进行。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可取之处,但老师需要注意合作学习一定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效果。否则,部分学困生就会沦为陪衬,得不到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无法有效地与他人进行学习上的合作。
3. 导入的设计不同。
两位老师都由课题导入,但细节部分的设计各不相同。第一位老师设计得相对简单些,从齐读课题到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的特殊之处,两个步骤就完成了导入的环节;而第二位老师先出示了地球的图片,再引出“球”字进行书写指导,之后通过动画翻转地球,引出地球两端的两顶“白帽子”。整个导入环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南极和北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环节的设计许是和两位执教老师的性别及性格有关,女老师显得更为感性;而男老师显得更为理性。但在这里,第二位老师的设计或许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除此以外,倪老师还提出了她对两节课的一些细节之处的想法。比如《学习单》的设计,应让任务内容在前,方法要求在后,这更便于学生了解《学习单》的任务。另外,老师要学会巧妙地处理意外与生成,并将其形成最有效的转化。
在倪老师近一个小时的点评里,我认识到了阅读教学能不能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设定得是否准确恰当。核心目标的设定不是随意的,笼统的,而是综合考量后的结果。它需要我们既关注到文本的内容,选择适合文本语言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既得意,又得法。同时,我们还需关注到文体的特点,根据每篇课文文体的不同,教出各种文体的特性,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发挥不同文体的课文所蕴藏的价值。最后,我们也还要关注到文本的特色,每篇课文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单元,都有着自己的文本特色。不同的语言形式都需要老师深入挖掘,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之美。
除了关注核心目标的设定以外,我们也一定不可忽视学生的特点。学生特点其实也是我们设定核心目标的根据之一。不同阶段的学生,面对同一文本时,教学的侧重点必然是不同的。我们只有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角度去考虑,才能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如果我们未能认真地研究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不明晰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一切的教学设计都將只是一个“花瓶”。
最后,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中,我们还需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的根在于阅读,而没有思维深度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小学生基于文字理解和运用的思维还处于成长萌芽阶段,我们教师更应从基础的方法抓起,选用适宜的实践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训练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问,但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若我们对于自己的课堂既能“走进去”,也能“走出来”,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改进,我相信这朵“语文之花”必将更加绚烂!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