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融入小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15张乃美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国学家长文化

张乃美

一、国学经典诵读立体化

国学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国学素养、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鲜活的、立体的、多维的,国学经典诵读就是以“音”切入,拓展多种感官对经典的体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通过多种诵读形式,结合中国文化中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手段,全方位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浸润于学生的心田。学校主要选编《老子》 《论语》 《大学》 《中庸》 《黄帝内经》 《周易》 《古文观止》 《诗经》等“上善经典”为学生的国学读本。

这些国学经典旨理渊微、语义深奥,在诵读初期可以进行“不求甚解”的“素读”,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做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古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国学经典诵读,行的是不言之教,得的是自然之道。

每天三念——

晨读、午诵、暮吟《中华经典诵读本》各20分钟,实施常规经典诵读,养成日日诵读的习惯,让经典诵读成为吹拂学生头发的和风,温暖学生身心的太阳,在脸庞跳舞的雨珠,是空气中花朵的芬芳。

每课一诵——

每节课前5分钟,在古典音乐的浸染下,全班学生齐诵《老子》“双一章”和第三章各一遍,也可根据需要灵活齐声诵读其他篇章,构建“强大的正能量矩阵”,营造宁静地、怜爱地、开放地、活泼地、欢乐地、勇敢地、热切地、神圣地、浪漫地、幽默地、自发地、动人地、创新地、坦荡地、感性地、经常地诵读之氛围,提高学生集体上课的精气神。

每周两课——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立体教学模式。每周开设两节国学经典诵读课,使学生走进国学文化的殿堂。例如,《论语》教学可呈现课堂六步走:放声读——读而悟——明大意——熟成诵——引经据典——故事屋。对于《老子》 《大学》以及其他经典的诵读,遵循经典诵读法五字诀“恭熟忘合灵”和“迅速掌握—反复练习—提升技法—领会意蕴—感悟作者,实现心心相印,感而遂通,与古人居”的学习实践方法。通过小组对抗法、错误提醒法、火车接龙法、游戏闯关法、积分奖励法、角色扮演法、图文匹配法、擂鼓助兴法、配乐美读法和“摸头(效应)法”等,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热情。在诵读中还适时融入“梅花韵操”等游戏和健身动作,对应相关章节,引导学生内观诵读,极大地丰富了国学经典诵读实证修身的实效。

每月一查——

学校每月在各班用集体诵读的方式测查一次,测查看三个要点:一听集体诵读的流畅度;二看集体诵读的神韵;三查识字情况。每学期在读书节上开展一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和成果汇报活动。

学期一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诵读国学经典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从而营造良好的亲子诵读氛围。因此,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经典诵读会。老师带领家长诵读经典、家长互读经典,同时宣传经典诵读教育理念及当代教育大背景,解读政府对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政策性文件,进一步认识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优秀诵读家长现身说法的优势,形成家校合力、齐读共管的诵读之“万千气象”。

国学经典自然有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当诵读成为一种节奏并养成习惯,兴趣会悄然发生,也为将来的理解提供心理上的准备。不过,所谓小学阶段宜以诵读和背诵为主,并非只有诵读和背诵而完全不要解释和理解。若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亦可因材施教,适时引领学生悟得所诵经典的精义。

二、国学经典融入语文教学

当前,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基因,融进国学经典教育,提升学生生命智慧。例如,《三打白骨精》一文对白骨精外貌的描写,课文中只一词“美貌的村姑”,而结合原著的一段话“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品读后,学生对“美貌”一词的理解就深刻得多。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西游记》原著之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又如《孔子游春》一文教学时,我们引进《论语》中的原文进行对比阅读;再如《螳螂捕蝉》 《少年王冕》 《三顾茅庐》及《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人物对话。这样文白对比,体验古文经典语言的高度凝练和精妙。还可“以点带面”,走进国学经典。譬如,《暖流》一文中提到了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滕王阁序》,熟读成诵,感受初唐骈文的气韵。教学成语“世外桃源”,可引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追根溯源,感受陶潜浪漫主义之文风。

即使是一个汉字的教学,亦可融入国学文化。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付款”的“款”这个生字,先教学这个汉字的演變过程,指导书写,记住字形并渗透书法艺术,讲述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名家相关故事,再引入其字在古文中的例句诵读:“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谒款天神。”(《史记·司马相如传》);“欲效其款款之愚。”(《汉书·司马迁传》);“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汉书》)。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成千盈百”的“盈”字,除了音形义之外,引进《迢迢牵牛星》的名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诵读,学生就充分地感受了“盈”字的意象。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一个汉字的认识立体化了,走出只认字不识字的怪圈。

三、国学经典融入生活和艺体教学

国学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质。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支撑,再美丽的校园环境,也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奇。校园文化中融入国学元素,可以营造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美好精神风貌的校园环境,让国学经典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每一位师生。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墙壁上展示国学经典佳句,如《道德经》之“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大学》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走廊、墙壁上张挂智者伏羲、黄帝、老子、孔子等圣贤的画像;利用午休课间,校园广播循环播放《老子》 《论语》等诵读录音及古典音乐《高山流水》 《平湖秋月》 《渔舟唱晚》 《静观山河》 《文王操》;每周开展摘抄国学经典书法比赛,每月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古文经典创作比赛……文化显性的创设,让学校师生漫步于经典的意境。每个班级开辟经典文化诵读角,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实现“以德为邻,道不远人”之境界。

国学经典融入常规和艺体教学。把国学文化渗透到少先队主题活动与德育常规中,实现“生活就是经典,经典就是生活。真正的经典应该是落实在我们的每一天,分分秒秒,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起心动念上”。(南怀瑾语)把国学文化融入音体美课堂教学,能够为音体美课堂增添气度与神韵。让学生仔细品味音乐来加强内心的修养,那么自然就会平易、刚直、宽容、诚实。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京剧唱腔创作,融入对古典名曲和古典舞蹈的欣赏等;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国画、题画诗赏析创作;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华武术元素,渗透“少儿太极”……国学诵读效应辐射各个学科和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传承,更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度关怀。

国学经典融入学生假期生活。在寒暑假里,建立班级微信诵读群,开展“快乐国学,日日诵读”的评比活动, 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不仅丰富了孩子寒暑假的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诵读环境,而且养成了孩子良好的诵读习惯。开学初,再进行全面统计每位学生的诵读情况,评选出优秀的“经典诵读达人”,召开隆重的颁奖活动,邀请家长参加。颁奖仪式上,通过学生、家长、教师的国学经典表演朗诵,让大家享受融经典、舞蹈、音乐、太极于一体的文化盛宴;通过聆听国学优秀教师的讲座,强化家长的国学经典诵读理念,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践行经典诵读教育;表彰优秀诵读家长和孩子,激发他们的诵读热情。周末和假期,建议家长自由组合,带着孩子们到小河湖边,聆听细浪踏歌,迎着扑面而来的绿意,高声诵读经典,吸收自然的天德地气;寒暑假,鼓励家长带孩子到历史文化景点旅游,在欣赏其文化内蕴的同时,诵读领悟国学经典之精义,如有家长带学生到终南山旅游,在全方位观景后,让孩子在老子说经台高声诵读《老子》,感受智者老子的精气神;鼓励学生参加国学冬令营、夏令营活动,亲临国学基地,零距离感受经典文化的美丽与智慧。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化的理论与实施路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XC-b/2016/21)

(作者单位:常州市溧阳社渚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国学家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谁远谁近?
家长请吃药Ⅱ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