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心课堂”的构建
2019-03-15顾琴
顾琴
幸福,既是教育追求的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幸福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实现儿童当下幸福与长远幸福的辩证统一。然而,反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成人化、缺少幸福感、主体性缺失等现象正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尊重人、激发人、发展人、成就人,让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具有幸福感呢?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一文中写道:“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与儿童的生命融合,与童心共振,才能开启儿童成长的幸福密码,促进儿童鲜活灵动的生命成长。
一、“童心课堂”的内涵分析
何为“童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小孩子的天真纯朴的心”,引申为真心,真情实感,蕴含着纯洁和美好,没有半点杂质。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在这里“童心”是指人的最初的自然本真的状态,是人的天性,包括真心、想象心、玩心、好奇心、模仿心、爱心等等。
幸福教育理念下的“童心课堂”,是指小学语文教学要以童心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形式、评价方式上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需求,培育和维护童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构建一种能够基于儿童的视角、顺应儿童本能、激发儿童潜能、满足儿童现实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从而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幸福。
二、“童心课堂”的价值追寻
“把幸福还给孩子”是“童心课堂”的价值旨归!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童心课堂”以儿童的兴趣和信心为支点,努力追寻儿童幸福成长的童心解码,让教育更好地符合童心和人性。
1.保留“玩”的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童心课堂”顺应儿童的天性,把“玩”当作一项探究活动来进行。这里的“玩”包含了三个层次:一是趣味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挖掘充满趣味性的语文学习元素,让儿童觉得语文有意思;二是趣味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儿童做一做、编一编、演一演、画一画,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寓学于乐,以玩促学;三是有创造性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例如主题辩论、创编课本剧、创造性的复述故事等,鼓励儿童带着思考玩,带着智慧玩,玩中启智,玩中正本,在玩中健康快乐地享受成长。
2.发展“学”的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儿童学习的心理因素,是激励儿童学习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动机不会自发产生,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与培养。“童心课堂”努力帮助儿童在学习中建立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儿童敢于接受挑战性的任务,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引发儿童思考,让他们产生认知冲动,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儿童积极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有意通过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信念,培养积极的成就感。
3.满足“长”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就是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以儿童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素养提升为旨归的“童心课堂”,关注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生长性,努力凸显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开展符合儿童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着力为儿童搭建学习支架,提供唯有在语文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才可能提升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使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得言、得意、得法、得能,不仅获得知识,更启迪智慧,点醒生命!
三、幸福教育理念下“童心课堂”教学范式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儿童的幸福成长,绝不简单地等同于课堂上的开心和快乐。幸福教育理念下“童心课堂”应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是“当下与目的”的交融,既能让儿童愉快地学习,又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升华情感,享受语文课堂带来的幸福感。
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童心课堂”珍视童心,依归童心,积极实践“以兒童为中心、以学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型,尝试和运用“学享”教学范式,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让儿童从“学会”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学享”教学范式的含义。“学享”教学范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二是“享”。
(1)学,包括三种形式——儿童自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儿童自学,是指在没有他人指导和帮助下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强调的是儿童个体的自学力,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自学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深入思考和由此产生的疑惑,小组讨论就会由于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交锋而流于形式,小组互学的效果也就难以保证。
小组互学,是指儿童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之后,在学习小组内同伴之间合作互助,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互帮互学,共同完成预设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小组互学主要是解决个体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儿童可以在知识、技能、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全班共学,是指小组讨论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交由全班共同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充分交流、沟通、互动、碰撞,形成资源共享、智慧共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儿童自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这三种学习形式交互作用、螺旋上升,让学在课堂中真正发生。
(2)享,含有分享、共享之意。分享,指的是儿童在自主学习后能够在小组互学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感想、收获乃至困惑,实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共享,指的是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互动、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儿童共享学习经验,教师适时点拨,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达到共享、共学、共进的目的。
“学享”教学范式努力开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新探索,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分享学习,让儿童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动起来。“学”是“享”的基础,“享”是“学”的深化,同时又反过来促进“学”的深入,在“学”中“享”,在“享”中“学”,“学”“享”的不断循环中,不仅增加了儿童的知识,启迪智慧,更完善了儿童的品格,提升语文素养。
2.“学享”教学范式的程序。“学享”教学范式,具体运用在四个教学环节中。下面,以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一文的教学试做说明。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明确目标。《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文章,前置性学习时,教师指导儿童质疑问难,经过对问题的梳理,发现儿童提问最多的问题是“黄山奇松‘奇在哪儿”?教学时,教师积极关注并回应了儿童共性的学习需要,以这个问题为核心问题,组织儿童默读课文,抓住能反映黄山松奇特之处的关键语句圈画批注,尝试着去自主解决问题。
第二环节: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这一环节,儿童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在静静的默读过程中,整个课堂是安静的,儿童凝神深思,抓住能反映黄山松奇特的语段圈画批注,认真感悟、用心思索。当然,在引导儿童自读自悟时,一定不要只停留在对文句的理解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咬文嚼字、赏析文本之美时,还要引导他们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和表达的技巧,这也是自读自悟时的要务。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展示分享。这是课堂教学中用时最多的一个环节,至少要留有10到15分钟的时间,让儿童合作学习、展示分享。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儿童除了关注黄山群松的潇洒、挺秀、千姿百态外,更要重点品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段,分组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儿”,并选择其中一棵名松,感情朗读,分组作画。如何分组?要视具体情况,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可以轮换进行,取长补短,互补共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谁做主持人,谁做记录员,谁代表小组发言等,要责任到人。交流讨论时,为避免精英学生话语权现象,教师要对小组合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弱者先说,大家补充,强者概括或总结。判断弱者和强者的标准,不只是成绩,还有性格和习惯:个性内敛,课堂上不爱主动发言表达,沉默寡言者即为“弱者”,反之则为“强者”。教师在巡视指导时,特别要关注一些弱势儿童,确保每个儿童在合作中的实质性参与,形成同伴互助的学习效应。
小组交流后,要组织组际互动、全班共学。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各个小组展示所画的名松,并交流松树的奇特之处。教师要引导儿童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组内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完善,组外同学有不同见解的,可以进行质疑和补充。对儿童体悟不深之处,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帮助儿童认识到黄山松的奇特不仅体现在姿态奇,还体现在生命力的顽强、生长位置的奇特以及生长环境的险恶等方面。每个小组展示交流后,教师要把评价权还给儿童,引导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际互评,不仅要对儿童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更要对合作状况和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努力通过激励性评价引领儿童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第四环节:总结提炼、拓展延伸。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儿童提高认识、掌握规律。《黄山奇松》一课,教师做了如下的学习设计:(1)基于“同质”的比较: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基于“异质”的比较:三大名松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3)统整“同质”与“异质”:对三大名松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引导儿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发现文本语言的秘密,体会作者“实景+联想”的写作方法的精妙,再拓展黄山其他名松的图片资料,引导儿童学习“实景+联想”的描写方法,尝试介绍其中一棵松树的奇特。课后,拓展阅读写法类似的《黄山奇石》一文,并学习这样的写法,介绍校园中的花草树木。这样的教学,不仅升华儿童的人文感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表達,还帮助儿童逐渐习得新的语言图式,实现原有认知结构的更新和拓展。
当然,“学享”教学范式只是幸福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童心课堂”构建的一种范式,这种教学范式体现的是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民主合作、多元目标追求,既体现“独享”,也体现“分享”“共享”;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四、构建小学语文“童心课堂”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形成灵活有效的教学机制。要避免一刀切的机械的教学模式,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根据儿童的反馈,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策略。要尊重儿童,珍视童心,以儿童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学为基点,努力实现“童心课堂”从教到学的教学转型。
其次,要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深化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落地研究,提高教学的挑战性、参与性、针对性,让儿童乐学、善学、会学,实现教师能动、儿童主动、师生互动、课堂生动的幸福样态。在质疑、分享、体验课堂生活中,提高儿童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再次,要关注“童心课堂”对教师自我发展的作用。幸福地教,才能幸福地学,要引领教师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并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能够架起心灵之桥,心灵沟通,真情融通,情感共鸣,享受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
综上,在幸福教育理念下,“童心课堂”从童心出发,发展了儿童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师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改善了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这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幸福守望,也是对教育本源的应然回归。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师发展专项”重点自筹课题“幸福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童心课堂的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文号:J-b/2018/32)
(作者单位: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