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年级教学中的读写训练
2019-03-15刘振宁
刘振宁
阅读和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认识水平,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引导学生健康读写。阅读就是知识的“输入”,而写作就是知识的“输出”。没有“输入”,学生还给我们的可能就是“空白”;沒有“输出”,那“输入”也将是“无效的”。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是不可切割的“共同体”。
既然读书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必经环节,那我们又当如何来强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呢?如何真正引领学生有效阅读、有效写作、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呢?
一、阅读技巧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写作更有理性思维
读写自然应该先有读后有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技巧,什么时候应该快读,什么时候细读,什么时候略读,什么时候深读,都需要教师去深入浅出地引导。而阅读习惯则是在阅读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的,包括做笔记、勾画出优美词句、进行阅读摘抄等等,都能够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学生从阅读中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并且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后,学生在进行文本创作时,自然能够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二、阅读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的写作变得温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有人说“读者,读书朗朗上口者”,学生只要能够熟读文章就可以吗?能够朗朗上口诵读文本就有意义吗?阅读还应该有情感,有温度。阅读是让我们欣赏文本,然后学会创作文本,文本就是架在读者和创作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带着情感去阅读,能够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能够体会作者创作的意义和所要传递的思想。当然,学生要读出这些深意还需要提前认识文本,认识作者,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研究的。
比如《说勤奋》一文,蕴含着情感和哲理,也蕴含着做人的道理,是一篇非常有温度的课文。尤其是文本中那句“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我们可以重点讲述,告诉学生勤奋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勤奋的人最可爱”的种子。学完课文可安排练笔,让学生自拟题目,自由创作,写写自己身边勤奋的小伙伴、勤奋的父母,写写有情有爱有温暖的故事。如此,真正做到以读促写。
三、阅读与生活的构建,让学生写作更真实
语文本就是生活沉淀后的知识结晶,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我们生活的缩影,那些作者创作的文本无不透露出他们生活的影子。因此构建生活化阅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写作。
比如,我们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一篇文章后,可以要求学生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写一写自己和妈妈之间的生活小故事。又如最近看到网上有一篇优秀学生作文,尽管文章整体看起来在写自己的妈妈是一个做微商的人,但实则是在“控诉”妈妈在迷上微商后对自己的忽略,看似一篇生活记事文章,却写出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望。试想,如果我们经常在教学中为学生引荐此类优秀作文,让学生多读一读好文章,并且写一写自己的生活,学生的写作会更加真实。
四、加强阅读和写作的思维训练,读写互促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思维都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并且充分利用这一差异性,让学生放飞自我,创作出更优秀的文本。
比如,在学习《父亲的菜园》时,当讲到文中父亲说的话“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为什么父亲会把长出来的豌豆用来肥土?如果父亲没有这么做,这片荒土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呢?”通过设疑→引学生讨论→自由写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情感。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再阅读,也可以交换阅读同学的习作,读一读、比一比、思一思,如此也能够帮助学生集众人之所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就是学习的过程,写作是创造的过程。阅读能够促进写作,写作也可以回馈于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做好两者之间的掌舵者,在教会学生阅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写作远比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来得更有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山家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