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四力”
2019-03-15高丽张茂平
高丽 张茂平
一、抓住语言实践点,培养运用“融合力”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承载情和意。”好的语言实践活动设计,应该具有“融合力”,即融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操陶冶于一体,应该取意于精神成长,落实于语言表达,凸显“语文要素”,着力于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因此,教师首先要深研文本,抓住课文的语言实践生长点,即在课文中巧妙表达方法和蕴含着情感价值之处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潜心文本,品味文字之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反复涵泳,吸纳、内化语言,既将表达方式内化,又深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语言实践,就有了根基、有了抓手、有了实效。如苏教版六下《夹竹桃》一课,作者季羡林老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文章清丽脱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用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多种手法突出表现了夹竹桃韧性可贵、引起幻想的品质,是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熏陶、学习优质语言的范本。在教学品味“可贵韧性”部分时,可以这样设计语言实践活动:首先,引导品读“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抓关键词句品味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此“得意”; 然后,通过改成诗句、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体会这段文字工整如诗、清丽雅致之美,积累内化语言,此“得言”;接着,在此基础上,安排两个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① 想象说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夹竹桃 ;在盛夏的暴雨里,夹竹桃 ;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 无日不迎风吐艳。② 迁移运用。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也像夹竹桃一样具有可贵的韧性?试着仿照文中的句式写一写(提示:如竹子、松柏等)。可谓读、诵、说、练言意兼得、水乳交融,此“运用”。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能听见拔节的声音,能看到学生精神世界与表达能力的共生长。
二、解码语言妙密,培养运用的“敏锐力”
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教师需要有引导学生解码语言妙密的敏锐力。文本是语言实践的载体和范本,而值得作为语言实践点的:有的是遣词造句,有的是布局谋篇,有的是表达技巧,有的是语言风格。对应的实践方法也不同,并不都要去寫,有的语言凝练工整、有的语言细致描摹、如诗如画,如《广玉兰》 《黄果树瀑布》 《莫高窟》这类文章中的部分段落,其语言可背诵积累;有的可品咂玩味重点字词,体会用好一个字、一个词的妙处。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时,品读“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这一句,抓住“放”字引导学生品味:我们平时不要的东西都是扔到垃圾桶的,这里可以换成“扔”吗 ?请同学们做动作体会两个动词背后不同的感情,一个“放”字,饱含了法布尔对小宝贝们的珍爱与不舍。还有,苏教版四下《第一朵杏花》中“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捧”字的妙用。“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不仅课文中,单元练习里也有。如苏教版六上第五单元诵读与欣赏诗歌《秋》中:“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一个“坐”字,写活了秋天,写出了秋天的憨态可掬。古诗词里更是比比皆是,《池上》中“小娃撑小艇,偷菜白莲回”的“偷”字;《清平乐·村居》里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里的“无赖”“卧剥”;现代诗歌《秋天》中“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风在小路上奔跑……”里的“打滚”“奔跑”等等,这些字词用得鲜活生动、富有神韵。抓住这些语言实践点设计语言活动,涵泳品味,浸润濡染,日复一日,学生们对语言天生的敏锐感被激活、被点燃。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也变得鲜活而有灵气。如《秋》的仿写作品——《夏》:荷塘里/举着荷叶一片/如一柄大伞/上面睡着夏天。(刘雅如)又如《秋天》续写:生1:秋风在天空中撒娇/秋风同云朵戏耍。生2:秋风在森林里吹口哨/秋风抓一把百果的香气/塞进小朋友的梦里/抹掉了一个夏天的烦恼……像这样持之以恒地练习,“语文要素”在无声无息中就转化为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适时语言评价,培养运用的“纠错力”
语言实践活动是以学生表达为主体、教师评价引导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因为这种活动无法提前演练,具有临场生成性特点,因此,学生在发言或写话时,一段话中的病句、不合逻辑的表达“在所难免”又“稍纵即逝”。教师极易忽略,没有听出或发现其中的病句,总是以肯定评价的居多,有时即便听出了学生表达中的语病,但教师自己一时也想不出恰当的词句来纠正,又怕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只好匆匆带过。语言实践的评价没有起到针对性、实效性的作用,归根结底,在于教师自身语言功底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修炼不够。语言实践活动,既是双边活动,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有迅速做出评价、纠正和更进一步引导的能力,我们把这称为教师的“纠错力”。
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拔节生长,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修炼高效的“纠错力”。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培养:
1.耐心倾听,放慢脚步,及时纠正学生的病句。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时,教师要慢下来、耐心倾听,敏锐地捕捉住学生表达有语病的句子,停下来、提出修改意见,直到学生说准确为止。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写话“喜爱的玩具”时的一个片段。
生:我最喜欢的玩具是一个洋娃娃,她头戴一顶格子色的帽子。
师:格子是颜色吗?(生摇头)
师:格子是图案,不是颜色,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她头戴一顶粉色的格子小帽。
天长日久地练习,同学们的语言就会越来越规范、准确、生动。
2.舍得时间,抓住细节,及时纠正学生们错的词语。
舍得花时间停下来,师生交流、共同咀嚼,可以请发言的学生自己想想换个词或换个说法,如果仍然感到困难,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做示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对“井沿”一词的理解,学生说“井沿”就是“井口”。教师用动画演示小鸟落在“井口”上,“咚——”掉下去时,学生哈哈大笑,笑中悟出“井沿”是指“井边”,进而拓展理解“桌边”可以叫“桌沿”,“沟边”可以叫“沟沿”……及时指出学生表达不当之处,并让其改正,在评价中表现出的“纠错力”,让语言实践走向高效,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