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策略
2019-03-15郭玲霞刘宇峰
郭玲霞?刘宇峰
【摘 要】 本文以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分析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了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策略:社会需求分析;资源条件分析;人才培养定位;毕业要求;目标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制定中的教学反思与改革。
【关键词】 师范专业认证;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2017 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暂行) 》( 以下简称《办法》) ,拉开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考评的序幕。《办法》的出台,将师范院校推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办法》指出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明确了师范类专业的各项评价标准,对处在大众化深化阶段的高师院校有相当的压力。[1,2]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基础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3]师范类专业认证致力于促进高校构建和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4]地方师范院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产出”为导向,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师?如何实现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探索优化培养方案,是其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以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探索师范类专业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特点及要求
师范专业认证试图通过对所有高校师范专业的质量评价,进而推动我国高校师范专业从部分到整体、从点到面的变革,体现了国家高标准培养一大批合格基础教育师资的意志和决心。为规范及有序推进师范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暂行) 》从十二个方面具体诠释了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标准、程序、管理等基本问题。基于这一顶层制度设计,我们大体可以管窥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和内涵。[5]
1、专业建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专业认证考察的是专业建设情况和优秀毕业生的数量及占比,落脚点是全体学生整体的能力发展水平和培养目标达成度。各师范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发展需求有效配置教学资源、优化课程,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加强评估,努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6]
2、以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以学习效果为导向,就是要立足与内外部需求及条件认真分析,从“产出”的角度,思考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具备的条件,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毕业后具备什么能力,能够服务于哪些领域,具有怎么样的竞争力或职业成就?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反映学生职业预期的专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融入到培养过程的每个环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3、以评促建,持续改进
通过专业认证评判该专业是否达到基本的教育基准,通过对比,寻找短板,不断改进完善,促进质量发展,可归结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专业认证既是结论又是过程。作为结论,专业认证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标明该专业教育质量已经达到的水平;作为过程,专业认证强调不以结果为终结,而以整改和持续发展为目标。[7]
二、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策略
1、社会需求分析
咸阳师范学院自2004有首届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以来,共有毕业生600多人,其中从事基础地理教育的占68.29%,升学(全部为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占14.95%,二者共占87.24%,其他相关行业占16.76%。总体来看,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非常高。从就业区域来看,陕西省共占61%,新疆占20%,他省份共占19%。因此,从社会需求来看,是以基础教育教师为主,同时承担为高层次学校提供优质生源的任务。从服务区域来看,立足咸阳,服务陕西及西部地区,辐射全国。从能力要求来看,毕业生要能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部分毕业生要初步具备科研能力。
2、资源条件分析
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自1978年成立,逐步积累,形成了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95%。多年从事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学生科研指导。实践教学条件相对充足,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天象演示,气象观测站,GIS实验室,遥感分析室,地理建模分析室,环境分析等实验室。同时,有临潼地图学实习,四川峨眉山、都江堰、秦岭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兰州-银川区域地理实习等野外实习基地,以及咸阳中学等7处教学实践基地。
3、人才培养定位
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教育师资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吻合,培养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地理学基础扎实,具备地理科学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且能够在地方国土、环保、规划、气象、旅游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为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4、毕业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知识要求。熟练掌握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识和基本学科技能;掌握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
(2)能力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数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并运用其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我校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正确使用普通话。具备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实验分析等获取地理知识和数据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和接受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能用地理学和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中学地理相关知识;掌握地理科学野外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较强的野外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把握地理科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并有初步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素质要求。思想道德素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思想,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专业素质: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体系;了解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沿动态,熟悉国家有关地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身心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5、目标导向设计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共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能力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四大板块。
(1)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为学校所有专业共同设置的课程,含19门通识必修课和修满相当于12个学分的通识选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包括2门学科基础课、12门专业基础课、8门专业必修课和16门专业选修课和42周的必修实践环节。其中,2门学科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II(上)和高等数学II(下),这两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也是为学生考研必备的专业学习工具;12门专业基础课包括地地球概论、地图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等地理学基础课程;和8门必修课程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自然资源学、计量地理、地理学专业英语等课程;16门选修课程包括区域经济学、环境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景观生态学、陕西地理、遥感与GIS综合、地统计学、地理教学情境模拟训练等课程。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社会在基础地理教育以及资源、环境、规划、旅游等行业的人才需求。旨在培养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突显地理科学的实践特色,地球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地图学、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等均有实验课。地统计学为独立实验课;另一方面,增设地理教学情境模拟训练(校企合作)课程。42周的必修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2周)、专业综合野外实习(4周)、教育实习(18周)、毕业论文(设计)(18周)等。旨在培养学生地理科学野外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较强的野外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用地理学和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中学地理相关知识;能够把握地理科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并有初步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地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与课件制作、班级管理艺术、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普通话和教师口语、三笔字。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理论,掌握较为娴熟的地理教学方法。
(4)能力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课程。能力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课程要求学生修满5个学分,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论文发表等方式获取学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6、培养方案制定中的教学反思与改革
经过对毕业校友深度访谈,实习基地走访,用人单位走访等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本次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强调“三实一强”,着力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为人诚实,作风朴实”的培养目标,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针对性增加了《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了《普通话和教师口语》《三笔字》课程的课时及实践,增加了教学技能竞赛等内容。加强了实践学时的比重,尤其针对教育实习,从8周增加为18周,从校内集训,到基地实习,涉及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班主任管理,教学研究等多方位的实践,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进行职前培训。
三、结束语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暂行) 》的颁布,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振兴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得力之举。[8]作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培养的主力军地方师范院校应以专业认证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明确短板,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7] 李泽民.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师院校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8(4)17-22.
[2] 张松祥. 我国师范专业认证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15)38-44.
[3] 薛海平.西部农村初中教师素质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55.
[4] 胡万山.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的意义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7)25-28.
[5] 張怡红、刘国艳.专业认证视阈下的高校师范专业建设[J].高教探索,2018(8)25-29.
[6] 路书红,黎芳媛.挑战与应对:专业认证时代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5)66-71.
[8] 刘俊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1)162-164.
【作者简介】
郭玲霞(1984—)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及地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