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9-03-15朱文良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本文以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现实正反两方面入手,强调追求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众多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在协调中破解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关键词】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的全面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了科学论断,并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主要矛盾明显的转变,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新的历史性的改变,需要从理论层面对此进行概括,以此来反映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和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性特征,有助于我们为现时代人的需要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需要理论
我们党提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概念,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导下,从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总结出来的结果,这体现了党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所作出的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如果不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去调整,不去适应时代要求,那么历史将会抛弃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
马克思指出:“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做一番新的研究”。[3]马克思对人的需要理论的探讨,就是自觉地适应时代需要,直面现实问题,并对时代给予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将每个时代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依据历史条件本身,把这种要求和愿望落实在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上,这样才无愧于人的本性。人之所以为之奋斗一切,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4]就是说,人的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是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按照自身的目的和愿望不断的克服困难,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努力地去改造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随着人的需要的不断追求而向前推进,在自身需要的持续推动下,通过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有效的去改变客观世界,从而不断的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身的素質。在这样一个不断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人的需要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次过程,这种阶梯式的发展过程也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人的需要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隐形动力,其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人的需要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人的价值和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一种现实需要,是从现实世界的社会性来解释现实的人的存在形式,由这种社会存在状态出发,进一步说明面向人的现实需要。因此,在理解人的需要的时候,首先要充分理解现实世界,这是基础,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是把人看成是有生命活动的肉体性的存在。作为现实的人必须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用来维持生命的延续,正是由于人的这种需要意识,才使人不断通过现实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把自然的人变为社会化的人,从而使得人的本质活动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逐渐生成,也就从根本上区别了与动物的本能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存在的一种生存状态,它是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依赖于客体的一种需求。需要的主体性使人的需要具有了特殊的自觉意识,进而能够把自身需要的满足置于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此过程中,已经满足的需要,在新的需要的驱动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客观规律,重新驱动,不断更新已有的需要,促进社会和人的不断发展。同时,将人的需要的满足看成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人的需要实际上是社会的需要,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个人,孤立的个人和抽象的社会不是唯物主义的内容,所以,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解决现实问题,采取措施,变革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工具和组织现实的研制和创新,引起新的需要,再进行创新发展。总之,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每一阶段的人们都是从现实的生产条件为基础,生产着自己时代的社会需要。
二、创造美好生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最为关注的地方,也是主体的人的需要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好生活的实现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历史的创造者,即人民群众在付出艰苦努力之后,所能取得的劳动成果。美好生活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如果片面追求美好生活,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严重后果,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美好生活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人的需要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正是由于需要的生产和再生产,推动了人的发展进程。马克思确立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人类争取美好生活,实现人的自由生活状态。马克思早在中学读书期间,就树立了为人类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的崇高志向。马克思为我们道明了人类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指出真正的人的生活不像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非人的、物的单向需要,而是建立在没有剥削、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基础上的。当然,要想真正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个阶段付出巨大的努力。当前我们国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充分说明了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凸显了出来,特别是追求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善于发现问题,从人民之所思、所需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问题入手,紧跟问题,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好做,问题也就容易解决多了。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思想家们各显其能,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他们眼中的美好生活,其中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理解了他眼中的美好生活,他认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在新时代,我们党高瞻远瞩,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然,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对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对人民群众讲清楚这一历史阶段,鼓励人们去追求幸福生活,让他们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道理,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新时代这个实践,使得我们可以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出发,解决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理想和现实的双向关系中,塑造和领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意义,使之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并行而立。
三、提出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
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去指导实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提出或者创新符合现时代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与我国社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从人的需要出发,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解决好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矛盾。对矛盾作出正确的评判,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为行动方案,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是协调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中协调发展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因此,立足当前的发展情况,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兼顾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人民立场为原则,注重解决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供给不平衡的矛盾,直面供给失衡的问题,探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改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供给协同共生。
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中国社会经济进入新时代,对此作出的现实调整。人的需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民的需要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新的变化。中国进入新时代,如何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摆在我们共产党人面前的历史使命。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我们党的改革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這一原则性的立场,保障了我们的奋斗目标。立足新时代的历史发展阶段,基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优化,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系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可以把现实的人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得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产生的结果,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只是每个人为了满足欲望,单一的对外界所作出的意向和愿望而已。所以,在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过程中,人们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对对象化的现实作出过必要的批判和反思,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调整或纠正的话,很有可能对民众造成误导,其所造成的虚假效应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作为理论工作者,从理论层面应该义无反顾的正确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
基于全体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景考虑,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在与现时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因此,正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调适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有了新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已经不是简单的某一方面的需求,而是全方位的。40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在各个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之际,我们党经过全盘考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诉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次,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需要的满足,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使用价值。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人类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大肆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出现全球变暖、物种濒临灭绝、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这种以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以史为鉴,不能重蹈覆辙,要重视生产和需要的关系,把控好供需之间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以人的发展为重点,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当然人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不是“唯物世尊”,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的需要是丰富多彩的,拜物主义将会使整个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要警惕物质利益之上的极端思想,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指导,引导人们合理的去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2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作者简介】
朱文良(1992—)男,青海西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与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