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3-14钟夏霞黄秀铨黄巧枝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胃脘痛

钟夏霞 黄秀铨 黄巧枝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红蓝球分组法分为传统组和中医组,每组各35例。传统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干预,中医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临床症状(大便溏薄、疲乏无力、纳呆、胃痛、胃脘胀满)积分变化、疼痛程度(VAS)评分、焦虑(S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疼痛程度、焦虑程度以及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中医组的各临床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中医组VA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且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效果可观,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荐应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方案;脾胃气虚型;胃脘痛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a)-0224-03

在临床,胃脘痛又称为“胃痛”,属于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1]。胃脘痛主要发病机制为气血不调,使患者脾胃受损,引起胃脘部疼痛症状[2]。对胃脘痛患者,其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缺乏、心窝部疼痛明显以及胃脘胀满等,具有反复性特点,且病程周期较长[3]。不仅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为止,临床主要以西医诊治为主,但经过临床证明,发现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中医理念中,注重辨证分治、辨证分护。脾胃气虚型胃脘痛属于临床一种常见的类型,为进一步探究更佳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设为观察对象,分析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并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依据红蓝球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组和中医组,每组各35例。中医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8~50岁,平均(36.56±5.17)岁;病程1~7年,平均(3.26±0.51)年。传统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6~51岁,平均(37.10±5.11)岁;病程1~6年,平均(3.04±0.37)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护理干预,包括遵医嘱用药、病情监测等。在此基础上,中医组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辨证施护:对不同症状的患者,应予以不用护理方式干预,对胃痛隐隐、四肢不温以及舌淡苔白患者,应以温中健脾、和胃镇痛的原则,尤其注意保暖[4]。②饮食干预:患者定时进食,注重规律饮食习惯。食物以补中健胃(山药、瘦肉及大枣等)为主。患者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切忌暴饮暴食,避免刺激胃黏膜而引起的胃痛。③中医特色技术:a.穴位按摩法。患者仰卧位,按摩患者的内关、中脘、四缝穴等穴位,每穴位时间均持续 15 min。b.艾灸法。取两小根艾条,分别插于艾灸木盒内,取患者的中脘穴及神阙穴位,艾灸时间为15 min,2次/d,并随时观察其艾灸情况,嘱咐其卧床休息[5]。c.情志护理。多与患者交流,帮助其消除紧张、恐惧等情绪。规劝家属予以陪伴,通过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面对生活。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临床症状(大便溏薄、疲乏无力、纳呆、胃痛、胃脘胀满)积分变化。根据症状轻重程度分为0、3、6、9分。其中0分表示无症状;3分表示轻度;6分表示中度,9分表示重度。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VA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价疼痛程度,分值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痛。采用SAS评分评价焦虑情况,临界值50分,得分与之成反比。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采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评价生活质量,包括环境、心理、生理以及独立性4个方面。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分为4级评分法。0分表示感觉不好;1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良好;3分表示很好。积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態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各临床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以及总积分均降低,且中医组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VAS、SAS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VA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各指标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中医组VAS、S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中医组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在中医学中,将胃脘痛划为“胃气痛”“胃痛”以及“肝胃气痛”等范畴,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6-7]。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反复性、慢性发病等特点。在西医中,胃脘痛包括功能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急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等,属于常见的病症之一[8]。不仅需要积极治疗,同时应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康复[9]。

在中医护理中,中医护理技术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的护理中具有积极意义。其中艾灸法操作简便,可使药性随着体表的穴位渗入人体中,以达到治疗的效果[10]。通过艾灸神阙穴,可达到温中散寒、温通经络以及行气活血之效,使得人体的百脉气血的调节[11]。穴位按摩属于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应用内病外治原理,在按摩的过程中,促进人體阴阳平衡,且具有疏通经脉之效。调整阴阳,使得患者气机顺畅,进而达到阴阳平衡[12]。在相关中药治疗中,通过对相关穴位的刺激,可有效调和脾胃。借助药物的辛热作用,进而达到温脾祛寒之效。情志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通过调整其情绪,使得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13-14]。总体而言,中医护理操作简便、安全且费用较低,符合患者的需求。可从心理和生理两个和方面,给予护理呵护,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并改善预后[15]。

本研究中,特地对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干预的效果分析观察。结果显示,中医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且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好转,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医组的VAS、S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P<0.05),提示中医护理方案用于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中,可达到良好效果,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干预的效果显著,临床实施方便,值得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媛,胡艳宁,张媛媛.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392-394.

[2]郑丽英.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案[J].医疗装备,2016,29(21):135-136.

[3]李悦芳.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脾胃气虚型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9):3268-3270.

[4]陆霞燕,蒙丽,陈环月,等.中医特色护理在脾胃气虚型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5):153-154.

[5]司莉莉.六君子汤加减合耳穴压豆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110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2):18-19.

[6]李景巍,王国桢,罗试计,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 25(21):82-85.

[7]麦美秀,林红霞.穴位隔姜艾灸治疗脾胃气虚型糖尿病胃轻瘫的护理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6):30-31.

[8]罗明艳,邝宇香,李紫昕.温通贴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7,31(9):1100-1102.

[9]徐倩,熊振芳,周琼,等.中医护理技术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32):4051-4053.

[10]周瑞宁.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应用于胃脘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9):107-109.

[11]李娅妮,刘雪艳.中医特色护理对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2):167-168.

[12]王继红,代芳芳,丁哲宇.药竹罐疗法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17,26(12):51-53.

[13]肖仁凤.初探胃脘痛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87-88.

[14]周瑞宁,方玲.壮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及护理[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5):88-90.

[15]黄兰珍,葛亚男,应亚云,等.中医护理方案在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3):435-437.

(收稿日期:2018-04-28  本文编辑:崔建中)

猜你喜欢

胃脘痛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40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概况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应用
养阴疏肝法治疗胃脘痛43例疗效观察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痛45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体会